五代辽宋夏金时期通史

楼主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通史
……………………………………………………隐藏内容…
此帖内容已经加密,要查看请点击完整模式
…………………………………………………………………

1楼
[P]

宋辽多次战争,辽虽略占优势,但大体相当,辽朝处理对宋军务的南京
留守、于越耶律休哥也感到连年战争,燕地人民疲弊不堪,遂长期采取休民
息兵的政策,宋辽边境因而得以相对平静。[/P][P]澶渊之盟[/P][P]宋至道三年(辽统和十五年,997)三月,宋太宗因高梁河之战的箭创复
发而病死,太子赵恒即位,是为真宗。次年,辽决定来年攻宋,从此,宋辽
战争再次进入高潮。[/P][P]宋咸平二年(辽统和十七年,999),冬,承天太后、辽圣宗亲率辽军大
举攻宋,宋名将杨延昭(名将杨业之子)被围于遂城(今徐水西),杨延昭
命令士兵乘夜以水浇城墙外侧,次日即冻成冰城,使得辽军不能靠近城墙而
无法攻城。辽军虽攻占乐寿(今献县),但战果不大,只得于次年正月退兵,
但此后仍连年派兵南侵。[/P][P]宋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闰九月,承天太后、辽圣宗又以
收复被后周世宗占领的关南地区为名,发动大规模战争。宋廷虽也调整和部
署了边防的将领,准备抗击辽军,但宋朝君臣对于辽军采取避实就虚战略长
驱直入的态势,惊恐万分,副相王钦若请真宗南逃金陵(今江苏南京),枢
密院的副长官陈尧叟则请真宗西逃成都(今属四川)。真宗则犹豫动摇,只
是在宰相寇準陈明利害关系力请真宗北上抗辽的形势下,真宗才不得已而同
意亲征,但求和心切,尚未离京,就先派曹利用和辽将王继忠(原宋定州路
副帅,望都之战被俘后降辽)进行议和活动。十一月间,宋真宗才从京城开
封北上,但前进不到二百里到达韦城(今滑县东南)时又想南逃金陵,只是
在寇準和禁军统帅高琼说明了如果南逃,辽军必将追杀而不可能逃到金陵的
情势下,宋真宗只得继续北上,并在寇準、高琼迫请下渡过黄河,进到澶州
(今濮阳)北城,宋军士气因而大振。辽军也早已进至澶州北城下,但辽军
主将萧挞览(凛)却被宋军伏弩射伤致死,宋朝重兵驻守的定州(今河北定
县)也威胁着辽军的后方,因而辽承天太后、圣宗也想议和退兵。十二月,
双方订立和议,规定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
20万匹、银
10万两以换取和平,
澶州的郡名为澶渊,故史称这次盟约为“澶渊之盟”。从此,宋辽和平相处
直至北宋末年。[/P][P]
第四章北宋初期的阶级关系与王小波、李顺起义[/P][P]第一节宋初的阶级关系[/P][P]阶级关系概况[/P][P]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情况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主要反映在阶级关系
的变化上。自唐中叶以后,藩镇的割据与战乱,尤其是唐末农民大起义,沉
重地打击和清扫了世族地主阶层。土地自由买卖成了地主阶级获得土地的主
要途径,宋初的“不立田制”,正是最高统治者承认这种状况的反映。租佃
制成为地主剥削的主要形式,佃户通常以一半甚至更多的收获物,作为地租
交给地主。佃户在户籍上主要是客户,这已不是唐代专指外来的人户,而是
指没有土地或房产的“客居”之户,对于拥有土地或房产的城乡居民则称为
主户,而不问其是本地户还是外来户。[/P][P]农村主户分为五等,通常一、二、三等户称为上户,二、三等户也称中
户,属于地主阶级;四、五等户称为下户,属于农民阶级。其中三等户则既
有小地主,也有富裕农民;而五等户则有相当一部分户的财产很少,需要租
佃部分土地,其地位与客户相近。客户中极大多数为佃户,但也有很少一部
分有了田产,甚至还比较富裕成了佃富农,也有的成为商贩,极少数的户还
成了富商。宋代的城镇户口单列,称为坊郭户,也分为主、客户,主要依据
有无常产来区分,主户依据财产多少划分为十等。[/P][P]主客户在户籍中所占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阶级关系,凡
是在封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主户所占的比例通常是比较大,占近
80%至
90%的,如江南的苏州、杭州;而封建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常常是主户所
占的比例较小,有的仅占
25%左右,甚至不到
17%,如川中的嘉州(今四川
乐山)、昌州(今重庆大足)。虽然宋代总的来说封建租佃制占主导地位,
但是,川蜀地区除川西平原以外,许多山区的住户还处于封建农奴制的阶级
关系时期。[/P][P]由于五代十国时期各个统治者或想扩张、或图保境,都要维持一支庞大
的军队,需要大量的军费;而且各国统治者几乎无不称王称帝,大多穷奢极
欲。于是纷纷巧立名目,加紧剥削境内人民,阶级矛盾已十分尖锐。宋朝对
于新征服地区,总的来说继承了原统治者的各种剥削制度,被取消的苛捐杂
税不多,有的地方还乘机掠夺,促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恶化。宋朝在进行统一
战争期间,各地就不断发生过农民起义,大多发生在宋朝征服之后不久,新
旧政权交替,封建统治相对削弱之际。开宝三年(970)南汉灭亡后,岭南地
区农民起义相继发生,到开宝六年才平定。开宝八年南唐灭亡后,宣州(今
属安徽)也发生过小股农民起义。太平兴国三年(978)泉漳、吴越归附后,
仙游、莆田(今皆属福建),爆发了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常州(今属江苏)
等地也有小股农民起义。[/P][P]但是,就宋朝整个统治区来说,阶级矛盾更为尖锐复杂的是西南的川蜀
地区,中唐以来的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大起义,都没有触及蜀中,成为唐玄
宗、僖宗避乱之所。五代时期前蜀、后蜀相继统治达
60年之久,蜀中也是相
对平静,封建生产关系很少受到重大冲击。和宋朝其他区域相比,川蜀地区[/P][P]
除成都(今属四川)附近的川西平原外,封建关系比较落后,尤其是山区,
封建农奴制还占有很大的比重,基本上是被称为“旁户”(客户)的佃户,
在许多州的总户数中占半数以上,有的甚至高达
80%以上。被称为豪民的地
主,往往拥有几十户,乃至几百户、上千户“旁户”,而且是世代相承。旁
户们不仅向地主交纳高额地租,还要代地主负担本应是地主承担的赋税和徭
役。他们在地主的监督下劳动,鞭策驱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阶级矛盾
非常尖锐。[/P][P]全师雄兵变[/P][P]宋朝在灭后蜀时,曾经要诸州报告后蜀苛捐杂税的情况,准备免除其中
的一部分,但是还未及实行。而平蜀的宋军将士居功骄恣,将领们私开府库,
侵吞财宝,军校掠夺子女、抢夺钱物。可以说,除个别将领外无不恣意妄为,
引起原后蜀军民的怨忿。[/P][P]乾德三年(965)正月,后蜀亡。二月,梓州(今四川三台)就发生原后
蜀将领上官进率领三千多的军队夜攻州城的事,后被镇压。三月,后蜀降宋
的军队在被迁往首都开封(今属河南)的途中,途经绵州(今四川绵阳)时
又起兵反宋,推举原后蜀文州(今甘肃文县)刺史全师雄为帅,很快发展到
十余万人,进攻绵州之战虽失败,但很快即攻占彭州(今四川彭县),并一
再击败宋军,两川州县纷纷起兵响应,全师雄自称兴蜀大王,署置官吏。同
年七月,全师雄连败于新繁(今新都西)、郫县(今属四川),退守灌口寨
(今都江堰市)。次年六月,宋军攻占灌口,全师雄退保金堂(今金堂西),
同年秋,全师雄病死后,谢行本继续领导兵变部队进行抗击,退往铜山(今
中江南),不久,为宋将康延泽所破,这次反宋的兵变终于失败①。乾德五年
初,宋太祖虽将激起兵变的主要将领王全斌、王仁赡、崔彦进等,剥夺军权
降职闲居,但川蜀的阶级矛盾并未因此而缓和。[/P][P]宋廷于平定叛乱后,不仅将后蜀府库的物资全部运往开封。又于成都、
梓州、蜀州(今崇庆)设立官手工业作坊,制造锦、绮等贵重丝织物,供应
皇亲国戚、高官贵妇使用。又将川蜀的田税改以布帛折充,称为“科折”;
设“市买场”低价强买民间的布帛,称为“和市”;宋太宗又设“博买务”,
民间织造布帛全都被以低价购入,严禁商人贩运。川蜀地区又是茶叶的重要
产区,宋灭蜀后虽然废除了茶叶专卖制度,但对于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茶叶
贸易,则完全由官府控制。加上贪官污吏乘机敲诈勒索,无恶不作,阶级矛
盾日益尖锐。 [/P][P]
①参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6、7。

第二节王小波、李顺起义与王均兵变[/P][P]王小波起义[/P][P]早在开宝六年(973)初,川东渠州(今渠县)就发生过李仙起义,渝(今
重庆)、合(今合川)、果(今四川南充)、涪(今重庆涪陵)等州人民纷
纷响应,起义军进入广安军界,李仙为知军朱昂所俘,起义失败①。淳化二年
至四年(991—993),昌州、合州、荣州、资州(今四川资中),先后发生
过小规模起义,相继为官军所镇压。[/P][P]淳化四年二月,青城(今都江堰市南)茶农王小波领导一百多人起义,[/P][P]终于发展成宋初规模最大的起义。王小波针对社会上贫富对立这一主要矛[/P][P]盾,提出了“均贫富”作为号召,被称为旁户的佃农纷纷响应,随即攻下青[/P][P]城县城,挥军南下,同月又攻下彭山(今属四川),杀死贪官、县令齐元振,[/P][P]民心大快,参加起义的人日益增多。北上邛州(今邛崃)、蜀州,所到之处[/P][P]命令富人除留家用外,其余财物调发分给穷人,得到广大穷人的拥护。[/P][P]十二月,王小波率起义军与宋西川都巡检使张玘所部激战于江原(今崇[/P][P]庆西南),王小波杀死张玘,但此前也被张玘射中头部,伤重而死,起义军[/P][P]推李顺为首领继续进行斗争。[/P][P]同年冬天两川大旱,官府又督催税赋,人民无以谋生,纷纷参加起义。[/P][P]起义军接连攻下蜀州、邛州,杀死知州、通判、监军等官吏。又与宋巡检使[/P][P]郭允能部战于新津,杀死了郭允能。随后攻占永康军(今都江堰市)、新津、[/P][P]双流、郫县、温江等川西平原的许多县城,起义军的矛头随即转向成都。[/P][P]李顺起义军“蜀”政权的建立与失败[/P][P]成都知府吴元载因未能镇压王小波起义军而被罢官,淳化五年正月初,[/P][P]新任知府郭载刚到职,起义军已经攻下汉州(今广汉)、彭州,仅剩成都孤[/P][P]城,但不久也被起义军攻占,知府郭载率残兵败将逃往梓州(今三台)。[/P][P]正月十六日(994年
3月
1日),李顺起义军攻占成都,随即建立政权,[/P][P]国号蜀,李顺称蜀王,建元应运,建官设职,并派兵四出,所向无敌,北至[/P][P]剑门关(今剑阁北),东到巫峡(今重庆、湖北两省市接界处),无不是农[/P][P]民政权势力所及的地区。[/P][P]李顺起义军在川西平原攻城掠地的消息传到开封,宋太宗即派心腹宦官
王继恩率兵攻讨。二月初,宋军还未入川,起义军攻占成都并建立政权的消
息又传到开封,宋太宗随即加派王果率军由北路攻蜀,尹元率东路军沿江西
上,都受宦官王继恩节制。[/P][P]此时,杨广正率起义军追击逃往剑门的宋军郭延濬残部,起义军虽小受
挫败,仍直奔剑门,以便迅速攻占川北门户剑门关。剑门关原只有监关官上
官正所部数百宋军,但成都监军宿翰所率残部已先期逃到剑门关,起义军不
知虚实,遂被守关宋军击败,退保剑州(今剑阁)。进攻川东门户夔门(今
重庆奉节)的东路起义军,也被阻于夔门之西,起义军夺取剑门、夔门以控 [/P][P]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4,开宝六年正月己卯。[/P][P]
制川北、川东门户,阻击宋军两路进攻的计划受挫,使宋两路大军得以长驱
直入,数十万起义军则陷于长期围攻眉州(今四川眉山)、梓州的战役中,
为宋军主力攻蜀提供了有利时机。[/P][P]四月,北路宋军自剑门关西小剑门南下,击败研石寨(今剑阁北)防守[/P][P]的起义军,攻占剑州。又于柳池驿(今剑阁西南)大败起义军,进而攻占绵[/P][P]州。北路另一支由曹习率领的宋军,由剑门关东的葭萌(今剑阁东)南下,[/P][P]攻占阆州(今阆中)。另路宋军又攻占巴州(今巴中)。尹元所率东路宋军[/P][P]西进至新宁(今开江),虽击败起义军,但被起义军层层阻击于川东的梁山[/P][P](今重庆梁平)、广安(今属四川)、渠州(今渠县)、果州(今南充北),[/P][P]久久不能继续西进。20万起义军围攻梓州达
80多天仍未能攻占,反而为进[/P][P]犯的北路宋军所击溃。宋军遂直扑成都城下,并于五月六日攻占成都,李顺[/P][P]被俘。起义军又推举张余为首领,继续进行斗争,他们避开宋军主力,顺泯[/P][P]江、长江而下,势如破竹,半个多月连克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宜[/P][P]宾)、沪州(今属四川)、渝州(今重庆)、涪州(今重庆涪陵)、忠州(今[/P][P]忠县)、万州(今万县)、开州(今开县),并乘胜进攻夔州(今奉节),[/P][P]企图夺取川东门户,阻止宋东路军继续西上。宋东路进蜀的白继赟部生力军[/P][P]赶到夔州,起义军腹背受敌,大败而退,死
2万余人,元气大伤,被迫退往[/P][P]云安军(今云阳)。[/P][P]宋军虽然占领成都已四个月,但四郊仍属于起义军,直至九月,宋军才[/P][P]进攻成都附近的起义军。宋军攻占蜀州、双流等地,起义军分成小股退往山[/P][P]区继续斗争。至道元年(995)二月,起义军首领张余在嘉州(今四川乐山)[/P][P]兵败就义。次年五月,起义军残部又推举王鸬鹚为邛南王,活跃在邛州(今[/P][P]邛崃)、蜀州一带,又为石普扑灭。散处各地的起义军残部,也相继为当地[/P][P]官府招降或消灭,如坚守西充(今属四川)大木槽山区的何彦忠部起义军,[/P][P]即为果州(今南充北)知州查道所招降。李顺起义军的残部终于相继失败
①。[/P][P]王均兵变[/P][P]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宋廷对川蜀地区的政策也作了些调整,减
少或减轻了一些税赋徭役,封建生产关系也多少得到了一些调整,但阶级矛
盾仍然很尖锐,人心未宁,等待时机,准备斗争。加上川蜀的地方军政官员
也并未从全师雄兵变及王小波、李顺起义中吸取教训,依然享乐腐化、刻剥
军民,终于激起王均兵变,上距王小波、李顺起义失败不过五年。[/P][P]咸平三年正月元旦(1000年
2月
8日)戍守益州(成都府改,今成都)[/P][P]的神卫军指挥使王均所部,发动兵变,占领益州,王均称帝建元,国号蜀。[/P][P]益州知州牛冕等逃往汉州(今广汉),汉州随即也被王均攻陷,他们又逃往[/P][P]东川(梓州,今三台)。王均即率兵攻打绵州、剑门,企图占据川北门户,[/P][P]但均未成功,只得退回益州。蜀州知州杨怀忠乘王均北上剑门时,进攻益州,[/P][P]一度攻入城内,但杨怀忠所调集的壮丁中有许多是原王小波、李顺起义军战[/P][P]士,临阵变乱,杨怀忠因而战败,退保江原(今崇庆东)。二月,王均企图[/P][P]向南发展,但又遭到杨怀忠部宋军的阻击。不久,杨怀忠部宋军再次攻入城[/P][P]内,胜负相当,杨怀忠只得退保鸡鸣原(今双流东),王均也闭门守城。 [/P][P]
①参见杨仲良《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
13《李顺之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35、36、39。

二月十六日,北巡到德清军(今河南清丰西北)的宋真宗得知王均叛乱,
随即作出反应,立即从抗辽前线抽调负责督运粮草、曾参与镇压王小波、李
顺起义有功而担任过益州知州的雷有终,再任益州知州兼主帅,并抽调抗辽
先锋官、也曾担任过镇压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先锋石普为副帅,率步骑八千,
立即赶往川蜀镇压,以后又派宦官秦翰率军增援。[/P][P]王均向外发展先后受挫后,只得困守益州城,因而未能引发广大人民参
加斗争,兵变没有能发展为人民起义。王均虽然百计抗击,但是独守孤城,
到九月初不得不突围南逃,途经广都(今四川双流东南)、陵州(今仁寿)、
荣州(今荣县),直奔富顺监(今富顺县),准备南渡沱江,企图进入当时
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戎州(今宜宾)、沪州(今属四川),徐图发展。十月,
王均到达富顺监,正准备南渡沱江,为宋军先锋杨怀忠追及,仓促间未及应
战,王均被杀,兵变失败①。川蜀地区又趋平静,宋朝对川蜀的统治终于稳固。 [/P][P]
①参见《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
25《王均之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45、46、47。

第五章北宋中期的改革活动[/P][P]
第一节“澶渊之盟”以后的政治形势[/P][P]“天书”与“封禅”[/P][P]景德元年(1004)十二月的“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
40多年来
的敌对状况,开始了大体上和平相处的新局面。宋真宗因此非常钦佩寇準,
当初主张南逃的王钦若却称寇準力请真宗亲征是“孤注一掷”,“澶渊之盟”
是城下之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景德三年二月,寇準以“无大臣体”而被
罢相。王钦若建议真宗“封禅”以粉饰太平。封禅是秦汉以来帝王建有非常
功业,并得到上天所赐的“祥瑞”才能进行的所谓“大功业”。王钦若又说
祥瑞可人为制造。景德五年正月,真宗向王旦、王钦若说,去年他见到神人
降临说,当有天书下降,刚才臣下奏称左承天门屋南角挂有黄帛,当即是天
降之书,随后改当年为大中祥符元年。又决定在当年十月东封泰山。在一个
半月的行程中,真宗不仅带着“天书”封祀天帝于泰山(今泰安北),禅祭
地神于社首山(今泰安西南),又去曲阜祭祀孔子。四年二月,再次带着“天
书”西祀汾阴后土,并升所在地宝鼎县为庆成军(今山西万荣西南)。次年
十月,又有了赵氏祖先降临延恩殿的闹剧。五年,改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七年正月,真宗又去亳州(今属安徽)太清宫,祭祀被道教徒尊为教祖的老
子李耳,并加封为“太上老君混元皇帝”。还在京城修建宏伟的宫观,祭祀
活动更加频繁。[/P][P]宋真宗自澶渊之盟以后主要的活动,就是进行各种各样的祭祀,达到了
空前绝后的程度,其意图除了掩盖其处理宋辽关系方面的无能,还有表明宋
朝受命于天,以影响崇奉天帝的辽朝君臣放弃攻宋的企图,这种以迷信活动
作为国家朝政的荒唐举动,直至乾兴元年(1022)二月真宗去世,同年十月,
伪造的“天书”随他一起葬入陵墓才结束。[/P][P]“纳”、“赐”银绢换取边境安宁[/P][P]真宗晚年多病,皇后刘氏协助处理政事。仁宗即位,皇太后刘氏(后谥
章献)垂帘听政达
11年之久,明道二年(1033)三月,章献太后死后仁宗才
亲政。[/P][P]在边境上除辽外,新兴于西北的夏(西夏)是对宋的又一威胁势力。[/P][P]宋太宗时反对降宋的李继迁起兵抗宋,后又归附辽朝受封为夏国王、定
难军节度使,宋朝多次派兵攻打,均以失败告终。宋真宗即位后李继迁亦表
示愿归附宋朝,宋即任命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赐姓名为赵保吉,但李
继迁仍不断侵扰并攻占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改为西平府,将首府从夏
州(今陕西靖边北)迁到西平府。景德元年李继迁死,子德明嗣位,先受辽
封为西平王;景德三年又与宋议和,并受宋封为西平王、定难军节度使,西
北地区因而出现了“有耕无战”的局面。李德明与宋保持相对友好关系的同
时,积极发展势力,修城于怀远镇(今宁夏银川)建为兴州,作为新首府,
并准备称帝,但未及称帝而于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去世。子元昊嗣位,
并于宋宝元元年十月十一日(1038年
10月
31日)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
维持
30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从宋康定元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P][P]
1040)到庆历二年(1042)的三年中,宋夏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之战、
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之战和定川寨(今固原西北)之战,宋军三战皆
败,西夏军亦伤亡近半,双方的人民生命财产都受到重大损失,宋夏终于谋
求妥协,于庆历四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十月订立和约,西夏臣附于
宋朝,宋则每年“赐”银、绢、茶等大量财物,开放边境贸易,宋夏关系趋
于缓和。[/P][P]辽兴宗乘宋与西夏作战无力北顾之机,于庆历二年(辽重熙十一年)九[/P][P]月以索取后周世宗所占关南
10县进行要挟,宋仁宗则以每年增“纳”银、绢[/P][P]各
10万两、匹为条件换取和平。[/P][P]“冗官、冗兵、冗费”[/P][P]宋对辽、夏是以每年支出数十万两银、数十万匹绢,以及大量其他物品[/P][P]以换取和平。然而,成为宋仁宗庆历初年政治经济重大危机的,是所谓“冗[/P][P]官”、“冗兵”、“冗费”的三冗。[/P][P]宋初内外官员只有三五千员,由于宋朝实行官职名称与职务分离的官与
“差遣”制度,而且官员不问有无才能按年资升迁,加上由于科举及其他途
径加入仕途的人数日益增多,景德年间(1004—1007)已有
1万余员,皇祐
年间(1049—1054)多达
2万余员,大量的官员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耗费了
巨额经费。[/P][P]宋初有军队
22万,开宝(968—976)时增至
37.8万,至道(995—997)[/P][P]时是
66.6万,天禧(1017—1021)时为
91.2万,到庆历(1041—1048)时[/P][P]竟达到
125.9万的最高数额,宋夏战争结束后才略有裁减,亦维持在
110余[/P][P]万人。巨额的军费开支占国家总收入的大部分。[/P][P]所谓“冗费”是指皇帝的各种祭祀活动,修建佛寺宫观,以及各种赏赐
等等的开支。“三冗”导致宋朝廷入不敷出。[/P][P]为了维持庞大的开支,只有加紧剥削。据庆历时任主管财政的三司使张
方平说:“庆历五年取诸路盐酒商税岁课,比《景德会计录》,皆增及三数
倍以上。”如“景德中收商税四百五十余万贯,庆历中一千九百七十五万余
贯”①,等等。[/P][P]田赋不均是另一个重要问题,真宗在大中祥符六年(1013)就曾说过:[/P][P]“人言天下税不均,豪强形势者田多而税少,贫弱[者]地薄而税重,由是富[/P][P]者益富,贫者益贫。”②这种情况引起一些地方官员的重视,企图予以解决,[/P][P]仁宗景祐三、四年(1036—1037)间,郭咨在肥乡县(今属河北)为了解决[/P][P]“田赋不平,岁久莫治”,用“千步方田法”,“除无地之租者四百家,正[/P][P]无租之地者百家,收逋赋八十万”③。窥豹一斑,由此可见宋仁宗亲政初年全[/P][P]国田赋不均的概况,然而得到解决的只是极个别的县份。 [/P][P]
①张方平:《论国计事》;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
269。
②《宋会要辑稿》食货
1之
18。
③《宋史》卷
326《郭咨传》。

第二节庆历新政[/P][P]范仲淹《条陈十事》[/P][P]宋朝经历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及仁宗初年章献太后执政时期,已有
70[/P][P]余年,积弊日深,明道二年(1033)三月章献太后死后,仁宗始亲政,群臣[/P][P]希望革新政局,右司谏范仲淹上《救弊八事》指出:“暴敛未除,滥赏未革”。[/P][P]要求“销冗兵,削冗吏”
①,节省费用。后又指斥时政,得罪宰相吕夷简而被[/P][P]降官,余靖、尹洙、欧阳修等也因支持范仲淹而先后被降职,但是群臣要求[/P][P]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庆历三年(1048)三月,吕夷简罢相,正值宋与西夏[/P][P]交战而连战皆败,西北形势严重,京东、京西地区人民起义时有发生,仁宗[/P][P]也想要改革弊政,遂重又任命欧阳修、余靖等人为谏官,议论时政。四月,[/P][P]又任命范仲淹、韩琦为枢密副使。八月,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为枢[/P][P]密副使。仁宗想依靠他们改革弊政,更新政局,并多次督促。九月,范仲淹[/P][P]与富弼商议后奏上著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
②,所谓十事是指“明黜陟、抑[/P][P]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P][P]令”,这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建议,被仁宗采纳。[/P][P]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新政”[/P][P]新政从十月起陆续实行,首先实行的是“择官长”,改变即使是无能、
老弱、贪污的官员,也一例依资格选任的状况。由朝廷选任各路转运使,由
转运使选任各州知州,再由知州选任各县知县、县令,不称职者必须随时撤
换或降职,政绩特出的提拔重用。[/P][P]同月末又颁布了改革考绩的诏令(“明黜陟”),改变原先那种文官三[/P][P]年、武官五年,一律升迁官资,刚上任不久并无政绩,遇到例行考核也照样[/P][P]升迁的磨勘法。规定不仅要实际任职期满,对曾经犯法及贪赃的官员,则视[/P][P]情节轻重及现任政绩优劣等奏报决定是否升迁。中级官员则还要不犯“私罪”[/P][P]才能进行考绩①,还限制了较高级官员的随意升迁官资。[/P][P]十一月下半月,又先后颁布诏令“抑侥幸”,首先不许权贵子弟担任馆[/P][P]阁职务,高等第的进士也须担当一任官职后,经过考试成绩优秀者才能担任。[/P][P]继又对“恩荫”制进行改革,分别限制及降低以“恩荫”取得官资的人数、[/P][P]等级,并规定了担任实际职务的最低年龄等。[/P][P]同月末,又下诏“限职田”(“均公田”)。为使地方官在俸禄之外增[/P][P]加收入,真宗于咸平二年(999)复行唐代地方官的职田制,重定数额、等级。[/P][P]但是
40多年后产生了多少不均、苦乐悬殊的情况。这次将各级地方官的职田[/P][P]标准降低,但要限时补足数额,使他们都能得到比较优厚的待遇,促使有才[/P][P]能的官员乐于担任地方官。[/P][P]次年三月,又改革科举制度(“精贡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 [/P][P]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12,明道二年七月甲申。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143,庆历三年九月丁卯;《范仲淹集·奏议上》。 [/P][P]
①指官吏因执行公务不当而犯的“公罪”以外的个人犯罪行为,如贪污等。

的旧制,重视德行与策论,以求录取德才兼备的人士,改善吏治。[/P][P]关于“减徭役”,是以合并县份及机构,以兵士代替役户。这年五月,
开始撤销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的五县,降格为镇而并于邻县,每减少一县
可以减少役户二百余户,减少乡村的一耆保可以减少役户十余户,以使更多
的人力投入农业生产。[/P][P]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都认为改善吏治是根本,尽管这些措施都尽可
能照顾到官吏们的既得利益,只作了不太大的改革,却遭到权贵们的攻击,
指责支持改革的官员是“朋党”,夏竦更指使婢女学习石介的字体,伪造石
介替富弼起草的诏书,说要废仁宗另立新皇帝,并传布流言,宋仁宗虽表示
不信谣言,但范仲淹、富弼已经不能自安于朝廷。[/P][P]改革失败[/P][P]庆历四年(辽重熙十三年)五月初,辽朝决定讨伐西夏,遣使告宋并派
人前往宋朝河东境内的宁化军(今山西宁武西南)、岢岚军(今岚县北)探
测攻夏的进军道路。范仲淹提出辽、夏双方聚兵于河东路境外,万一双方联
合南下,河东路将被攻占,并故意夸大局势的严重性,坚决要求亲自前往处
理。六月下旬,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路宣抚使。富弼则强调辽军如果攻宋,
必定重点进攻河北路,自愿前往训兵备敌,八月初,富弼出任河北宣抚使。
其实他们都是为了逃避夏竦造谣毁谤可能带来的灾祸,虽保留参知政事、枢
密副使的官职,但已不再参与朝政。[/P][P]十月初,宋夏议和。十一月初,王拱辰、宋祁、张方平等借小事攻击宰
相杜衍的女婿苏舜钦以及其他改革派官员,江休复、宋敏求等
11人因此被降
职或罢职,以致王拱辰宣称被他一网打尽,改革终于走上末路。[/P][P]庆历五年正月中旬,辽使到开封告知辽夏战争结束,这是对宋友好的表
示,辽、夏威胁相继解除。同月下旬,仁宗认为天下已经太平,参知政事范
仲淹、枢密副使富弼,同日被罢免而出任地方官。守旧派代表贾昌朝、陈执
中接替杜衍、章得象而任宰相,完全掌握了朝政。这次因在庆历年间进行而
史称“庆历新政”的改革,最后失败。[/P][P]庆历年间的农民起义与兵变[/P][P]“庆历新政”还未开始进行的庆历三年五月,京东沂州(今山东临沂)
的“虎翼”(禁军番号)军卒王伦,率四五十人杀巡检使朱进后起义,因受
到都巡检傅永吉的追击,王伦转战南下江淮,发展至数百人,沿途不少州县
官吏不敢阻击,而是以茶酒相待,或献衣物器甲,或弃城逃走。傅永吉采取
尾击穷追战略,迫使起义军不停地转移而得不到休整,又受到制置发运使徐
的(人名)所部官军阻击,同年七月在历阳(今安徽和县)为傅、徐两军合
击而失败。[/P][P]王伦失败前后,京西张海发动起义,在邓州(今属河南)时还只有
60
多人。陕西商山(今陕西商州南部)的郭邈山占山为王已十年,这时也出山
活动。两支起义军迅速壮大,州县地方军队抵挡不住。同年八月,宋派朝廷
禁军前往镇压,但张海起义军主力数百带甲骑兵,行动迅速,州县地方大多
采取听任自由往来,甚至用鼓乐相迎设宴招待,同年底张海兵败牺牲。被先[/P][P]
后镇压的还有郭邈山、党君子、范三、李宗等几支起义军。“庆历新政”失
败后,宋廷更加腐败,各地的小股起义连续不断。[/P][P]贝州(今河北清河西)驻有禁军骑兵骁捷军与步兵宣毅军等,王则为宣
毅军小校,利用佛教弥勒派组织起义,在派往大名(今属河北)联络起义的
人员被捕后,提前于庆历七年(1047)十一月发动兵变,建立政权。虽然俘
知州,杀通判、县令、主簿,但兵马都监、提点刑狱等统兵治安官员逃出城
后据守南关,并控制了驻守城外的禁军,河北安抚使贾昌朝立即派兵从大名
府北上镇压,同时向朝廷报告。仁宗立即派兵北上进行镇压。高阳关(今高
阳东)驻军长官王信得知王则兵变,也立即率本路禁军南下直达贝州城下。
宋朝廷及地方政府的迅速反应,使得王则始终只是困守贝州孤城,未能发展
为较大规模的人民起义,宋又派参知政事文彦博前往督率宋军攻城。次年闰
正月,宋军挖掘地道攻入城内,兵变失败。王则自东门出逃后被俘,同月被
杀于开封。[/P][P]
第三节王安石变法[/P][P]变法前的形势[/P][P]“庆历新政”失败以后,“三冗”问题越来越严重,官吏们又纷纷要求[/P][P]改变现状,并认为均税法也遭罢除是失策。皇祐三、四年(1051、1052)间,[/P][P]沧州(今属河北)知州田京、博州(今山东聊城西北)知州蔡挺,都进行过[/P][P]均税。沧州的均田税在至和元年(1054)被明令取消。博州的均税法虽被采[/P][P]纳,推行于全国,实际是不了了之,嘉祐四年(1059)八月,旧事重提,又[/P][P]派孙琳等四人分往诸路均田税,实际上也只是为了应付官吏们的议论,并不[/P][P]认真推行。孙琳前往河中府(今山西永济),用千步方田法均田税,遭到欧[/P][P]阳修的反对,三司判官张田从朝廷财政收支考虑,建议皇帝祭祀活动后给官[/P][P]吏的赏赐应稍有减少,被认为有亏国体而被贬出任地方官。宰相富弼、韩琦,[/P][P]和欧阳修一样也已不再赞成改革。这反映了当初积极支持“庆历新政”的官[/P][P]员,现在大多认为维持现状为好。[/P][P]嘉祐八年(1063)三月仁宗死,宗室赵曙入继帝位,是为英宗,因病由[/P][P]仁宗皇后曹氏垂帘听政。英宗病愈后处理的政事,仍须经曹太后复审后才能[/P][P]施行,治平元年(1064)五月中旬,曹太后勉强撤帘还政。英宗提出:“积[/P][P]弊甚众,何以裁救。”①也关心国家财政及“冗兵”情况,希望改革积弊。然[/P][P]而首相韩琦、副相欧阳修、枢密使富弼都没有支持改革的意向。加上尊奉英[/P][P]宗已故亲生父母的礼仪问题,成为英宗时最重大的事件。直到治平三年九月,[/P][P]英宗才又提出“去冗官之患”
②并对官员考绩升迁官资的制度作了一些改革。[/P][P]但是,英宗于次年正月去世,他(,) 的改革愿望只能留待太子赵顼去进行。赵顼
即位,是为神宗。[/P][P]王安石变法[/P][P]宋神宗即位前即已关心国家大事,僚属韩维不时将好友王安石的见解告[/P][P]诉神宗。王安石曾于嘉祐四年(1059)上《言事书》,列举时政弊端及改革[/P][P]意见,虽未被采纳,却代表了要求改革者的共同意志,声望日益高涨。神宗[/P][P]即位时,王安石已经独负天下盛名多年,司马光也说大家都认为只要王安石[/P][P]当政,“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
①。宋神宗即位不久,即召王安石赴[/P][P]京,但王安石引病不赴,神宗即令王安石就在本地任江宁(今江苏南京)知[/P][P]府,同年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P][P]首先创设变法改革的指导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由王安石和枢密副使韩[/P][P]绛兼领,吕惠卿任“检详文字”,章惇为编修三司条例官,曾布任检正中书[/P][P]五房公事。同年七月至十一月先后颁布实行均输法、青苗法(常平法)、农[/P][P]田水利法,熙宁三年五月,废“制置三司条例司”,并其职权归中书(宰相[/P][P]府),司农寺成为推行新法的机构,吕惠卿改任判司农寺。同年十二月,王 [/P][P]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01,治平元年四月辛亥。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08,治平三年九月丙辰。
①《司马温公文集》卷
60《与王介甫书》。[/P][P]
安石与韩绛同时拜相,变法一直在守旧派的攻击和变法派内部意见不一致的
艰难情况下进行。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在实行免行法时,受到神宗和曾布
的联合抵制,辞相就任江宁知府,吕惠卿升任参知政事。八年二月王安石复
相,受到吕惠卿的攻击,神宗对王安石的意见也事多不从,加上爱子王雱病
死,精神受到重大打击,遂力请辞相。同年十月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出任判
江宁府,次年六月又辞官闲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四月去世。[/P][P]以富国强兵为核心的诸新法[/P][P]王安石推行的新法,无不是为了富国强兵,正如王安石所说:“修吾政
刑,使将吏称职,财谷富,兵强而已。”①[/P][P]1.均输法。熙宁二年七月实施的第一个新法,以朝廷的支出所需决定调
运的数量,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从便变易蓄买”,以节省购价
及运输费用,达到“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庶几国可足用,民
财不匮”的目的②。
2.青苗法。同年九月推行,也称常平法或常平新法。以各路常平仓、广
惠仓所积存的一千五百万贯、石以上的钱、谷作本钱,粮价贵时以低于市场
价售粮,粮价贱时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并参照仁宗时陕西转运使李参,让缺
钱粮的农户根据需要向官府借钱,粮食收获后还官,称为青苗钱。熙宁新法
以每年正月、五月,由农户自愿向本县官府借贷,各等户都定有限额,粮食
收获后随交纳夏、秋税时归还,加息二或三分,遇重灾允许延期归还,以收
“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的效果③。
3.农田水利法,同年十一月颁布。奖励各地“开垦废田、兴修水利”
①,
由受益民户按户等出工出料兴修。如民力不足,可依青苗法向官府借贷;再
不足,则由官府劝导富户出借,依例计息,由官府催还。
4.免役法,也称募役法。王安石向神宗说:“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
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②新法免除了原先民户按户等轮
流到官府服差役(旧法称为差役法),改为官府出钱募人充役。官府向原先
充役的农村上三等户按户等征收“免役钱”,向城镇上五等户及农村原先不
服差役户按户等减半征收的称“助役钱”,还各加征十分之二称为“免役宽
剩钱”,以备灾年使用。熙宁二年十二月公布办法征求意见,次年十二月在
开封府试行,四年十月才正式向全国推行。
5.市易法,熙宁三年,王韶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古渭寨(今陇西)设
市易务,以官钱为本,控制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贸易。五年初,草泽(平民)
魏继宗上书建议在首都开封设市易司,控制首都市场,增加政府收入。同年
三月颁布市易法,先在开封设市易务,后在杭州、广州、扬州等地设置,首
都市易务改为都提举市易司。市易机构以官钱作本,收购市上的滞销货物,
商贩可以金银产业为抵押向市易机构赊购货物贩卖,半年或一年后归还,加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20,熙宁四年二月庚午。
②《宋史》卷
186《食货志》下八《均输》。
③《宋史》卷
176《食货志》上四《常平》。
①《宋会要辑稿》食货
1之
28。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20,熙宁四年二月庚午。[/P][P]
息一分或二分。对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增加官府收入,均有作用。[/P][P]6.免行法。宋代都城开封的工商行业除纳赋税外,官府所需物品、人工
均向各行业摊派。熙宁六年,肉行徐中正等提出“乞出免行役钱,更不以肉
供诸处”。这年七月实行免行法,各行依据获利多少按月或按季向市易务交
纳免行钱后,“与免行户祗应”
①,或“官为雇人代役”
②。
7.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八月颁行,每年九月县官主持丈量土地,以东
西南北各千步为一方,计四十一顷六十六亩多,以肥瘠分为五等作为纳税的
依据。以各县旧有税额按土地等级,由各户实际拥有顷亩数平均负担。原先
富户隐瞒田产、人口,偷漏田税,以及农户的田产出卖后仍负担田税等田赋
不均的情况有所改变,官府也增加了税收。
8.将兵法。为了减少军队人数,减少军费开支,改变“更戍法”所造成
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缺乏训练,战斗力下降的状况。从熙宁二年开始精
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禁、厢军总数减为
80万左右,比原
先减少
30多万。
熙宁七年,为了提高战斗力,首先在华北实行“将兵法”,共设置
37
将,不久又在西北设置
42将,元丰四年又设东南
13将,共
92将。每将战士
多的上万、少的在
3000以下,每将设将、副将各一人,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有
才能的人担任,东南诸将
3000人以下的只设将。“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
平居知有训厉而无番戍之劳,有事而后遣焉,庶不为无用矣”③。[/P][P]9.保甲法。改革派赵子幾首先提出,开封府郊县原先曾有民户自相结合
组成保甲以维持地方治安。熙宁三年十二月因而颁布《畿县保甲条例》,每
十户为一保,设保长;五十户为一大保,设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设都、
副保正。主、客户每户(后改为只有主户)二丁以上,一人任保丁,置备弓
箭,进行训练,每大保每夜轮差五人“巡警”,并实行保内连坐法等。首先
在开封地区实行,以后逐渐推行于全国,保丁“教艺既成,更胜正兵”,“马
上事艺往往胜诸军”。保甲法除了维持地方治安外,还部分地代替军队,达
到“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的目的。

10.保马法,是为了解决军马缺乏而令民户养马的新法,全称为保甲养马
法,开始于熙宁五年五月实行于开封府属县,次年八月推行于整个华北地区,
定额为
8000匹,后增至
1万匹。民户自愿养马,每户一匹,最多二匹,官府
供马或自买马官府给钱,每养一匹马每年可免“折变缘纳钱”14400文等优
待办法。
王安石辞相以后,元丰三年二月,改行“户马法”,也称“物力户养马
法”(养马地区与保马法同)。凡城镇家产每
3000贯、农村
5000贯(后也
改为
3000贯)强制养马一匹,最多养三匹,民户自费买马,初定共该养马[/P][P]1.16万多匹。
到元丰七年二月,又令京东、京西两路停止实行户马法,改为每一都保
养马
50匹,每匹给价钱
10贯,另有其他优待办法,以后又有所变化,也称 [/P][P]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44,熙宁六年四月庚辰;卷
246,熙宁六年八月丙申。
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308,元丰三年九月甲子。
③《宋史》卷
141《兵》二《将兵》。
①《宋史》卷
192《兵》六《保甲》;《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221,熙宁四年三月丁未。[/P][P]
保马法,可称之为“都保养马法”,两路共应养马
10万匹左右
②。[/P][P]此外,还对科举、教育及军器制造等进行了改革,王安石自熙宁九年辞[/P][P]相后,新法在宋神宗主持下继续进行并有所发展,如元丰年间实行的户马法[/P][P]与都保养马法即是其中之一。而最重要的是元丰五年实行的官制改革,恢复[/P][P]三省六部制,废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左、右仆射分兼门下、中书侍郎为左、[/P][P]右相,废参知政事,以门下·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保留枢密院,[/P][P]朝廷文官官名与职务相一致(武官与低级文官的改革宋徽宗时进行),地方[/P][P]官制未进行改革。军事制度方面,元丰二年于开封地区实行保甲“集教法”,[/P][P]派禁军教头训练大保长,又行“团教法”,由大保长训练保丁,后推行到华[/P][P]北地区。[/P][P]开湘西、拓熙河、战西夏、克交趾(阯)[/P][P]开发湘西。今湖南西部及其边临地区为宋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原设羁
縻州数十,北部称北江,南部称南江,合称两江,由荆湖北路的辰州(今湖
南沅陵)管辖。熙宁五年(1072)闰七月,王安石派新法主将章惇以察访荆
湖北路常平等事为名开发两江地区。同年十一月首先开发荆湖南路的梅山地
区(今新化、安化、武冈地区),设新化县,次年又于临近地区设安化县(今
安化东南)。熙宁七年开发南江,设沅州(今芷江)及卢阳县(州治,今芷
江),后又设黔阳县(今洪江市西北黔城)。熙宁九年,北江也得到开发,
以后又在湘西陆续设置县、镇、寨,湘西地区逐渐得到开发。[/P][P]经略熙河。王韶曾上书称:“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
①熙宁四年八月,[/P][P]设洮河安抚司,以王韶为长官。次年五月又设通远军(今甘肃陇西),王韶[/P][P]兼任知军,经略河湟地区,得到王安石的全力支持。八月,占领武胜军,改[/P][P]名镇洮军。十月,升为熙州(今临洮),并设熙河路经略安抚使司,王韶为[/P][P]长官兼知熙州,本路所辖州、军,其时河、岷、洮三州尚未占有。次年三月[/P][P]占河州(今临夏市),军行近两月,千八百里,又占宕(今宕昌)、岷(今[/P][P]岷县)、叠(今迭部)、洮(今临潭)等州,宋复设河、岷、洮州,其余改[/P][P]为城、寨。熙河路辖区终于全部占有,对西夏起到了抑制作用。[/P][P]对西夏的战事。王安石变法时期宋夏边境虽时有小战事,但相对平静。[/P][P]元丰四年(夏大安七年,1081),西夏惠宗秉常拟割地与宋议和,被梁太后[/P][P]囚禁。七月,宋乘机出兵,五路攻夏。十一月末,宋将刘昌祚攻至灵州(今[/P][P]宁夏吴忠西南)城下,即将攻入城内,为主帅高遵裕嫉功驰使制止,以致贻[/P][P]误战机,久攻不下,反被西夏决河水所淹,宋军被迫退回。李宪率熙河路宋[/P][P]军于九月初二攻占兰州,随即筑城。神宗采纳李宪建议,于次年正月改熙河[/P][P]路为熙河兰会路。七月,宋神宗采纳徐禧建议,筑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北),[/P][P]作为攻夏基地,九月初城建成即受到西夏大军进攻,激战十余日后被西夏攻[/P][P]占。宋神宗从此遂放弃攻夏意图。[/P][P]对交趾(越)的反击战。熙宁八年(越大宁四年,1075)九月,交趾军[/P][P]攻占宋古万寨(今广西扶绥西北),十一月又大举进攻,水路渡海攻占廉州[/P][P](今合浦)、钦州;陆路于次年正月攻占邕州(今南宁)。九年二月,宋任 [/P][P]
②参见陈振:《论保马法》,《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版。
①《宋史》卷
328《王韶传》。

命郭逵、赵■、燕达统兵
5万号称
10万进行反击,失地相继收复。同年十二
月十一日,宋军攻入交趾境内,击败交趾的象阵,交趾军溃逃,宋军攻占门
州(今越南同登)。宋军从山间小道直插富良江(今红河),离交州(今河
内)30里,交趾将舰船全部聚集南岸,宋军无法渡河,设伏诱敌,交趾中计
渡河出击,宋军伏兵齐发,交趾大败,洪真太子战死。十二月二十一日(1077

1月
18日)交趾王李乾德割地求和,宋军统帅郭逵接受降书后班师北返。[/P][P]
第六章北宋中期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P][P]北宋中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文化学术繁荣,学派林立的时代。
宋学——新儒学的产生,古文运动,乃至绘画、书法的革新,等等,都对后
代产生了重大影响。[/P][P]
第一节宋学——新儒学[/P][P]儒学的演化[/P][P]儒学在汉代“递禀师承,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篇章字句,亦恪
守所闻”①,史称“汉学”,这种学风一直延续到五代、宋初。[/P][P]儒学自东汉末年起逐渐衰微,佛、道盛行,直至唐代后期,韩愈在创导
古文运动的同时,力排佛道,提倡儒学,倡“儒学道统说”。韩愈对孟子特
别推崇,在“道统”中将原先被列为上承孔子的颜渊,排斥在主线之外,以
孟子上承孔子,而自承孟子,并且将儒学研究从章句训诂引导为对经典义理
的探求。[/P][P]史称:“自晋迄隋,老、佛显行,圣道不断如带”,“愈独喟然引圣,[/P][P]争四海之惑,虽蒙讪笑,跲而复奋,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昔孟轲拒杨、[/P][P]墨,去孔子才二百年。愈排二家,乃去千余岁。拨衰反正,功与齐而力倍之”。[/P][P]“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①。宋祁的这段话,代表着北[/P][P]宋中期“宋学”形成时期学者的认识。[/P][P]韩愈将《孟子》提高到与《论语》相近的地位,并推崇《大学》,其弟[/P][P]子李翱又推崇《中庸》,都对“宋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唐代后期的啖助[/P][P]对《春秋》、李景俭对《孟子》所持的批评态度,也对“宋学”产生了影响。[/P][P]宋学先驱[/P][P]与宋祁一起撰写《新唐书》的欧阳修,就是“宋学”先驱中的主要人物,[/P][P]苏轼在《居士集序》中称:韩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P][P]孟子以达于孔氏。..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P][P]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P][P]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而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P][P]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说为忠,长育成就,至嘉祐末,号称多士,[/P][P]欧阳子之功为多”。[/P][P]被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通常被称为“理学先驱”,[/P][P]其实不只是理学的先驱,而且是整个“宋学”的先驱。其他如晁迥、范仲淹、[/P][P]李觏等人,也都可以列入“宋学”先驱人物之列。他们或以废弃“汉学”专[/P][P]事章句训诂,而“疑经”、撰著“新义”;或发扬儒家“内圣外王”之道,[/P][P]“救时行道”;或在吸纳佛、道等诸家学说、思想,以丰富宋学内涵方面,[/P][P]都对“宋学”的新学、蜀学、理学等各个学派,产生了重大影响。[/P][P]宋学的特征[/P][P]苏轼不仅把欧阳修作为宋学的创导者,而且把他列入韩愈[/P][P]创设的儒家道统中,上承韩愈、孟轲以继孔子的儒学正统。还谈及“通 [/P][P]
①《四库全书总目》卷
1《经部总叙》。
①《新唐书》卷
176《韩愈传·赞》。[/P][P]
经学古”与“救时行道”,作为宋学的主要特征。[/P][P]通经学古不是原先的章句训诂,而是探求儒经的新意。“疑经”是宋
学建立时期一个重要特点,欧阳修景祐四年(1037)的《易或问》,“或问
《系辞》果非圣人之作”,回答是“何止乎《系辞》”.. ①。他所著的《毛诗本
义》,四库馆臣在《提要》中称:“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
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几废,推原所始,实发
于修。”[/P][P]被称为“宋初三先生”的胡瑗、孙复、石介,年岁略长于欧阳修,主要[/P][P]活动时期也都在北宋中期的仁宗时期。胡瑗的《周易口义》“其说《易》以[/P][P]义理为宗”②,孙复“讲说多异先儒”.. ③,石介也同样是不取旧说的。[/P][P]救时行道为宋学另一个主要特征,也是宋学建立之初许多学者共同追[/P][P]求的目标。不仅欧阳修积极参与“庆历新政”,被《宋元学案》列为首位的[/P][P]胡瑗,也尤其重视“救时行道”。康定元年(1040)八月,胡瑗被陕西经略[/P][P]安抚副使范仲淹辟为以丹州(今陕西宜川)军事判官而任经略安抚司勾当公[/P][P]事,史称“君在丹州,建议更阵法,治兵器,开废地为营田,募土人为兵,[/P][P]给钱使自市劲马,渐以代东兵之不任战者”,而且“访边备利害,得以资其[/P][P]帅府。府多武人,初谓君徒能知古书耳,既观君之所为不以异己,翕然称之”。[/P][P]其“后在湖州置治道斋,学者有欲明治道者,讲之于中,如治兵、治民、水[/P][P]利、算数之类”①。[/P][P]石介在“庆历新政”时期,更是积极参与,“出入大臣之门,颇招宾客,[/P][P]预政事”②,与“新政”主持者之一富弼关系密切,以致反对新政的夏竦,指[/P][P]使人伪造石介给富弼的书信,借以攻击“新政”,“新政”失败后,石介被[/P][P]指责为“新政”的党羽而被迫自求外任。[/P][P]吸收佛、道学说为宋学的又一个特征,即所谓援佛入儒、援道入儒,[/P][P]以及援法入儒、援诸子百家入儒,吸收各家学说以丰富儒家学说。正如清代[/P][P]戴震所说:“宋以前,孔孟自孔孟,老释自老释”,“宋以来,孔孟之书尽[/P][P]失其解,儒者唯袭老释之言以解之”③。[/P][P]宋代在这方面进行得最早的人物之一,是北宋前中期的晁迥,史称“通[/P][P]释、老书,以经传傅致,为一家之说”④。他是一个熔儒、释、道三家学说于[/P][P]一炉的儒学家,为形成中的宋学学术取向的先导。.. [/P][P]①《居士集》卷
18。
②《直斋书录解题》卷
1。
③《宋史》卷
432《孙复传》。
①《五朝名臣言行录》卷
10之
2。
②《宋史》卷
432《石介传》。 [/P][P]
③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附《答彭进士允初书》。
④《宋史》卷
305《晁迥传》。

[/P]
2楼
[P]第二节宋学中的三个学派——新学、蜀学、理学[/P][P]宋学在发展中形成不少派别,其中在当时或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主
要有新学、蜀学、理学等。[/P][P]学术界通常把宋学(或称之为新儒学)与理学等同。1984年,邓广铭在
中国宋史研究会年会上提出:“把萌兴于唐代后期而大盛于北宋建国以后的
那个新儒家学派称之为宋学”,“宋学是汉学的对立物”,并首先指出:“应
当把宋学与理学加以区别”,理学只是宋学中的一个学术流派①。这是符合宋
代学术发展史的实际情况的。[/P][P]新学[/P][P]新学,也称荆公新学。王安石于庆历二年(1042)进士及第后,任签书[/P][P]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的三年间,著《淮南杂说》,史称“自先王泽竭,士习[/P][P]卑陋,不知道德性命之理,安石奋乎百世之下”,“著《杂说》数万言,其[/P][P]言与孟轲相上下”②。这是王安石创立“新学”的开始,嘉祐八年冬至治平四[/P][P]年秋(1063—1067)间,王安石居丧于江宁(今南京),聚徒讲学。后推行[/P][P]新政时,与吕惠卿、王雱等训释《诗》、《书》、《周礼》,“先儒传注一[/P][P]切废不用”①。熙宁八年(1075)《三经新义》完成并颁于学官,标志着王安[/P][P]石学派的完成,当时称为新学,从此新学大行,不久即为宋学中的最大学派。[/P][P]王安石后封荆国公,史称王荆公,因此也称荆公新学。[/P][P]蜀学[/P][P]蜀学,为苏洵所创,其子苏轼、苏辙继成。苏氏父子为蜀眉山人,史称[/P][P]“蜀学”。嘉祐元年(1056),“闭户读书”、“大究‘六经’百家之说”[/P][P]的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到京师开封应举,次年,苏轼、苏辙中进士。苏氏[/P][P]父子创立的蜀学才开始逐渐形成,苏洵著《六经论》等,阐述论点,“晚而[/P][P]好《易》”,“作《易传》未成而卒”
②。治平三年(1066)苏洵死,“疾革,[/P][P]命公(轼)述其志,泣受命”。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次年初至黄[/P][P]州,筑室东坡,号东坡居士,此后数年间,苏辙亦以其所作的部分《易解》[/P][P]寄给苏轼,苏轼“卒以成书,然后十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易传》可[/P][P]说是苏氏父子三人合作的结晶,也标志着“蜀学”学派的基本完成,其时当[/P][P]在元丰六七年间。苏轼在黄州期间苏辙还将所著《论语略解》寄给苏轼,苏[/P][P]轼“复作《论语说》,时发孔氏之秘”
③,以后又有《书传》。苏辙也有早年[/P][P]所作的《孟子解》及晚年的《诗集传》、《春秋集解》、《老子解》等。苏 [/P][P]
①《略谈宋学》,《宋史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参见漆侠:《宋学的发展与演变》,
《文史哲》1995年第
1期。
②《郡斋读书志》卷
4下《王介甫临川集》。
①《宋史》卷
327《王安石传》。
②《欧阳文忠公文集》卷
34《苏洵墓志铭》。
③《栾城集》卷
22《苏轼墓志铭》。[/P][P]
轼在《居士集序》中攻击“新学以佛老之似,乱周孔之实”,而“蜀学”的
特征,正是兼容释、老。[/P][P]理学(洛学、关学)[/P][P]理学,宋代称为道学,北宋中期主要分为两个学派,洛学与关学。
洛学,由河南程颢、程颐兄弟所创立。学术界通常以二程、周敦颐、张[/P][P]载、邵雍为北宋理学五子,而以周敦颐为理学开山,二程则师承周敦颐。[/P][P]关于二程师承周敦颐之说,创自南宋初年朱震,经朱熹多方论证并将周[/P][P]敦颐推为理学开山,遂为理学家所接受。但是,在二程自己并不认为其学源[/P][P]自周敦颐,而是“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盖自孟子[/P][P]之后,一人(程颢)而已”
①。程颐所述其兄程颢对于理学的开创之功,并无[/P][P]任何直接的师承,邓广铭先生曾著《关于周敦颐的师承和传授》,论证“二[/P][P]程决非周敦颐的学业传人”,“周敦颐在其时(按指北宋)的儒家学派当中,[/P][P]是根本不曾占有什么地位的”②。[/P][P]程颢,明道元年(1032)生,弟程颐,次年生。程颢,嘉祐二年(1057)[/P][P]中进士,时年
26岁。十一年前的庆历六年(1046),其父程珦署理南安军(今[/P][P]江西大余)通判,时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程珦“使二子颢、颐往受业[/P][P]焉”①。程颢时年
15岁,程颐时年
14岁,二人还是少年,而同年冬,周敦颐[/P][P]即因调任郴县(今湖南郴州)令而离开南安军,二程兄弟受业于周敦颐最多[/P][P]也只有半年多。所以,周敦颐至多也只能算是启蒙老师,只是“少年尝从学”,[/P][P]决不是“道德性命”高深学问的传授。程颢此后在“未知其要”,也就是在[/P][P]还不知求“道”门径的情况下,自己“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P][P]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②。程颢经过近十年的探索而创立的理学,其开始[/P][P]的时间大约在程颢中举前的至和(1054—1056)、嘉祐元年(1056)间。元[/P][P]丰二年(1079)“既不用于朝廷,..[/P][P]程颢因反对新法被罢职,..居洛几十年, [/P][P]
学士皆宗师之,讲道劝义”③,直至元丰八年被召用,未赴而卒,史称明道先[/P][P]生。其弟程颐,史称伊川先生,同在洛阳讲学。二程学派的形成,应是这一[/P][P]时期,史称“洛学”。程颢死后,程颐继续著书、讲学,门人渐多,大观元[/P][P]年(1107)死,已是北宋晚期。洛学作为北宋中期形成的理学(道学)的主[/P][P]要派别,但在北宋学术界始终是一个较小的学派,关学的影响更小,在学术[/P][P]界占统治地位的是“新学”,理学兴起成为学术界的重要学派,已是南宋孝[/P][P]宗初年。[/P][P]关学为张载所创。他于康定元年(1040)上书给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P][P]淹。范仲淹劝他读《中庸》,张载时年
21岁,他也经过“又访诸释、老,累[/P][P]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的过程
①,他创立理学学说开始 [/P][P]
①《二程遗书》卷
42《明道行状》。
②《关于周敦颐的师承和传授》,《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①《宋史》卷
427《周敦颐传》。
②《二程遗书》卷
42《明道行状》。 [/P][P]
③朱熹:《伊洛渊源录》卷
2。
①《宋史》卷
427《张载传》。

的时期,大致也在至和年间,他也是嘉祐二年中举进入仕途,熙宁三年
(1070),因弟张戬被贬而不安,遂辞职回家乡眉县横渠镇(今属陕西),
研读“六经”,讲学授徒,世称横渠先生,成为关中士人的宗师,张载建立
了自己的学派,史称“关学”。熙宁九年被荐出任知太常礼院,因病辞归,
中途病死。张载死后,门生大多转依洛学,致使北宋中期形成的四个主要学
派(新学、蜀学、洛学、关学)之一的关学,逐渐衰落,到南宋初已不复存
在,张载后来被朱熹作为北宋理学五子之一。[/P][P]被朱熹推为理学开山的周敦颐,他不仅未能形成自己的学派,而且在当
时甚至算不上知名学者,就连极端推崇周敦颐的朱熹也说:..[/P][P]“濂溪在当时,
无有知其学者。”周敦颐所著《太极图》、《易通》等,深为朱熹所推崇。
周敦颐于景祐三年(1036)荫补入仕。时年
20岁。嘉祐六年(1056),途经
江州(今江西九江),筑室庐山莲华峰下濂溪旁,号濂溪书屋,世称濂溪先
生。历任州、县官,熙宁六年(1073)去世。[/P][P]被列为北宋理学五子之末的邵雍,字尧夫。早年受学于李之才,后长期
居住在洛阳,隐居不仕,依靠富弼、司马光等接济为生,熙宁十年(1077)
死,后谥康节。著《皇极经世》等书,创象数学体系,但二程对邵雍并不重
视,认为“邵尧夫犹空中楼阁”
②。但其学说,仍被认为是理学的组成部分,
被朱熹列为北宋理学五子之一。而在南宋理学家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其从
祀孔子的时间,不仅晚于周、张、二程、朱熹
20多年,甚至还晚于南宋的张
栻、吕祖谦。 [/P][P]
②《二程遗书》卷
7。[/P][P]
第三节文学、绘画、书法的革新[/P][P]古文运动[/P][P]北宋中期,在文学、绘画、书法等方面,也有着重大的革新,对后世同
样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P][P]北宋初期柳开、穆修、王禹偁提倡的古文(散文),北宋中叶经文坛领
袖欧阳修倡导后,名家辈出,“古文运动”才蓬勃发展起来,明白通畅的散
文终于成为文坛正统,并为后代所承袭。号称为“唐宋八大家”中,六家在
北宋中叶,欧阳修自己的议论文简洁流畅,写景文形象生动,成为散文作者
的典范。王安石尤长于政论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才华横溢的苏轼,各
体文章无不才情奔放,挥洒自如,达到了空前的成就。其他三家如曾巩、苏
辙、苏洵的散文,也达到相当高的成就。[/P][P]“古文运动”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诗风的革新,反对西昆体的浮艳晦涩
的诗风。欧阳修的诗也平易流畅,但成就不如他的散文。而王安石的诗,尤
其是近体诗俊逸平易,其成就超过他的散文,尤其是他的诗涉及了许多社会
重大问题,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激愤不平的心情。晚年的写景诗,意境清新,
尤为后代所推崇。苏轼诗的内容较他的散文更为丰富,极大多数诗作,不仅
极富想象力,而且如他的散文一样,自然奔放的诗风,反映出他极高的才华。[/P][P]豪放派词风的兴起[/P][P]宋初的词风深受唐末五代婉约派词风的影响,连文坛革新领袖欧阳修的
词,虽清新明丽,但内容主要仍是风花雪月、情恋相思之类。柳永在词的创
作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创作新调,语言口语化,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但内容上也还是离情别意,灯红酒绿。除范仲淹曾写过边防征战内容的词外,
整个词坛都为婉约派所垄断。[/P][P]继欧阳修之后成为北宋中期文坛领袖的苏轼,在词坛上更是突放异彩,
创豪放派词风,把词引向健康、广阔的道路,不仅将词的内容扩大到各个方
面,而且不受过分严格词律无原则的束缚,自由抒发情意,对后世产生了极
大影响。苏轼写爱情题材的词作,又以婉约见长。词终于取得了与诗同样的
地位,使宋词与唐诗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放光芒。[/P][P]“文人画”画派[/P][P]绘画到了宋代有了重大进步,尤其是被后世称为“文人画”画派在北宋
中期的出现,对中国画坛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P][P]“文人画”,时称“士人画”,首先由北宋中期的文同画墨竹开创的。
文同,字与可,皇祐元年(1049)进士,元丰元年(1078)十月任湖州(今
属浙江)知州,次年正月死于赴任途中,史称文湖州,其画风世称湖州派。
文同诗文字画俱佳,以画名世,墨竹画虽起于唐代,而文同的墨竹画成就空
前。经文豪苏轼的品题与发展,遂成“文人画”的开山。[/P][P]苏轼与文同既是亲戚,又是诗朋画友,苏轼在文同死后品题文同所画墨[/P][P]
竹时,记文同的著名画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
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①苏轼不仅用以画
竹,更以画古木怪石著称。自称:“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
②,
与文同抗礼。苏轼还以之画飞禽。作画提倡意似(神似,写意画),自然天
成,诗画相通,认为:“高人岂学画,用笔乃其天”
③;“论画以形似(工笔
画),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④。《宣和画谱·墨竹叙
论》所说的,“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
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正是文人画从画工画、画院
画中独立出来的新流派的写照。由于苏轼在文人画的创作中取得了比文同更
大的成就,以及杰出的文人画画论的提出,加上苏轼文坛领袖的影响,文人
画很快在文人中传播,对中国画史上文人画派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P][P]尚意派书法[/P][P]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是书
法革新者。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活动时期在仁宗、英
宗朝。书法当时号称第一。是宋代书法的开创者。唐人书法“尚法”,宋人
书法“尚意”,蔡襄正是承上启下的历史性人物,尚法、尚意兼修,楷、行、
草、隶无不工。[/P][P]苏轼虽晚于蔡襄,而列于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尤工于行、草,书法讲
求自出新意,追求书法的情趣、意境,与他的画论相通,为北宋中期书法革
新的领袖人物。[/P][P]黄庭坚,字鲁直,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苏轼门人,为苏门四学士之
一。以诗、书法名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书法尤长于草书,创新的结字
法,自成一家。[/P][P]米芾,字元章,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与黄庭坚大体同时。以书、画
名家,画以水墨大写意山水画创文人画山水画派,史称大米。其子米友仁亦
长于书、画,世称小米。米芾行书成就最高,新意迭出,超绝尘寰。[/P][P]四大书法家对书法“尚意”的革新,是北宋中期思想、文化全面革新的
标志之一,对后世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P][P]
①《苏东坡全集·正集》卷
32《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②《苏东坡全集·续集》卷
2《憩寂图》。
③《苏东坡全集·续集》卷
1《次韵水官诗》。
④《苏东坡全集·正集》卷
16《书鄢陵王主簿所面折枝》。[/P][P]

第七章北宋后期的政治形势宋江、方腊起义[/P][P]第一节“更化”与“绍述”[/P][P]元祐“更化”[/P][P]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去世,年仅
10岁的太子赵煦即位,是为
哲宗。英宗皇后高氏以太皇太后垂帘执政。神宗生前高太后就不赞成变法改
革,执政后任命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吕公著为尚书左丞,参与朝政。司马光
用“太皇太后以母改子(神宗)”,作为废除新法的理论依据,新法遂渐被
废除。七月,首先废罢保甲团教,半年之内,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
等相继被废。元祐元年(1086)初,司马光生病,而新法尚未完全废除,司
马光恐自己在世之日不多,因而叹息道:“四患未除,吾死不瞑目矣。”

所谓四患,是指新法的青苗法、免役法和将兵法,以及与西夏的和战问题,
在加速废除新法的同时,还将废除新法的任务交给吕公著,使废除新法的事
不致中断。并随即提出废除免役法,不顾守旧派中范纯仁、苏轼、苏辙等人
反对仓促废除而应进一步考察利弊的意见,仍下诏五日内废除免役法,恢复
差役法。蔡确、章惇先后被罢左相、知枢密院事而出任地方官,司马光、吕
公著先后升任左、右相,并借重年已
81岁、已致仕的四朝元老、太师文彦博
复出,担任平章军国重事。八月,罢青苗法。[/P][P]这次被称为“元祐更化”的废除新法、恢复旧法的活动,在元祐元年九
月司马光去世后,由右相吕公著独相,继续进行。但守旧派内部因政见、学
术见解分歧,加上人事倾轧而互相攻击,分化为洛阳人程颐为首的洛党,以
四川人苏轼为首的蜀党,以及河北人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人为首
组成的朔党,三党皆继承司马光废除新法的遗志,势力很大。程颐得到司马
光、吕公著的推荐而任崇政殿说书,以师道自居,多以古礼训诫哲宗及处理
世事,为苏轼所讥讽,而程颐门人亦攻击苏轼,洛、蜀两党势成水火,程颐
又因事对宰相吕公著及高太后不满,终于被贬。苏轼后也因受到攻击,自请
外任而出知杭州。[/P][P]元祐三年吕公著以年老辞相,改任同平章军国事,以吕大防、范纯仁分
任左、右相。范纯仁在司马光当政之初,即反对完全废除新法,对于废除免
役法认为尤应慎重缓行,此时任右相,对变法派的章惇、邓绾和守旧派的苏
轼、韩维等贬官或受攻击,多所维护,元祐四年即因不赞成过分贬逐新党蔡
确,为朔党所攻击而被罢相。元祐六年朔党首领刘挚升任右相,同年也以交
结变法派蔡确、章惇受到攻击而罢相。废罢新法,贬斥变法派官员;守旧派
内部也排斥异己,甚至借口袒护或交结变法派官员进行互相攻击,成为元祐
年间的重要政事,而不是同心协力改善政局。[/P][P]绍圣“绍述”[/P][P]元祐八年(1093)九月,太皇太后高氏病故,哲宗亲政。哲宗在高太后 [/P][P]
①《宋史》卷
336《司马光传》。[/P][P]
生前就对她一味废罢新法、打击变法派的作为不满,想继承神宗遗志推行新
法,亲政后不久即恢复变法派主将章惇、吕惠卿的阶官(寄禄官)、职名。
九年二月,首倡“绍述”的邓润甫、李清臣同时任执政。执政苏辙感到政事
将变,不同意再行新法。四月,哲宗改年号元祐为绍圣,明确宣示继承神宗
改革事业,苏辙被贬出任知州,袒护苏辙的首相范纯仁也被贬出任知府。任
命章惇为首相,曾布入主枢密院,蔡卞、许将、黄履等先后任执政,林希任
同知枢密院事,变法派控制了朝政。各项新法先后恢复,并根据神宗时推行
新法的弊病,多少作了些改进,以便于推行;但也采用一些元祐时制定的法
规。元符元年(1098)八月,宰相章惇进呈《新修海行敕令格式》时,“其
间有元丰所无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以致哲宗询“问(章)惇等,元祐亦
有可取乎?惇等对,取其是者修立”①。反映出章惇为首的改革派,不像元祐
时守旧派那样,对熙宁、元丰时的政令采取一味排斥的态度。当时的政治也
比较清明,如哲宗亲政的七年,章惇独相,“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
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从八品),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迄无显者”
②,
就是很好的例证。在打击守旧派官员方面,变法派官员的做法,有过之而无
不及,守旧派的重要官员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相继被贬往广南东路
(今广东)。已被贬为知府的范纯仁还曾上奏论救,以致最终也被贬往永州
(今属湖南)。宰相章惇在当政之初也并不赞成打击过分,曾经“乞正所夺
司马光、吕公著赠谥,勿毁墓仆碑”①,但遭到曾布的反对,司马光、吕公著
终于被夺谥毁碑。此外,韩维等
30人也被相继贬官,主要是朔党成员,也有
一些蜀党成员,蜀党首领苏轼被远贬于惠州(今属广东)、昌化军(今海南
儋县西北)。已被放归田里的洛党首领程颐,也被贬往涪州(今重庆涪陵)。
元符元年六月,蹇序辰、安惇相继提出元祐初守旧派设“诉理所”,对变法
期间因反对改革而被贬逐的守旧派官逐一审查平反,并对有关的改革派官员
进行贬逐。他们请求设“看详诉理文字所”(诉理所),对元祐初的诉理案
件进行复查,这将扩大打击守旧派官员,“章惇迟疑未应,(蔡)卞即以二
心之言迫之,(章)惇默不敢对,即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
②。
在哲宗亲政时期,打击守旧派愈演愈烈,成为主要政事,而不是集中精力进
行改革,其情况同守旧派当政的元祐时期相类似,北宋政权遂逐渐走向衰落。 [/P][P]
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514,元符元年八月癸酉。
②《宋史》卷
471《章惇传》。
①《宋史》卷
471《曾布传》。
②《宋史》卷
472《蔡卞传》。[/P][P]
第二节宋徽宗的腐朽统治宋江、方腊起义[/P][P]元符三年(1100)正月,年仅
25岁的哲宗病死,宰相章惇主张依礼、律,[/P][P]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否则当立长弟申王赵佖,但向太后(神宗皇后)[/P][P]以自己无子,神宗诸子皆庶子,排除患有目疾的赵佖后,主张立哲宗次弟端[/P][P]王赵佶,章惇指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①,但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许[/P][P]将等执政的支持下,立赵佶为帝,即著名的昏君徽宗,终于将北宋皇朝推上[/P][P]了灭亡的道路。[/P][P]宋徽宗、蔡京的腐朽统治[/P][P]徽宗即位后,向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太后在神宗时即是守旧派,
当政后随即任命守旧派、韩琦长子韩忠彦为执政,不久又升任右相,左相章
惇、执政蔡卞等相继受攻击,蔡卞首先被贬任知府;同时恢复被贬逐的守旧
派官员的名位,守旧派官员接着相继上台。当年七月,向太后还政后不久,
反对立徽宗为帝的左相章惇被罢相,韩忠彦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当时
守旧派与变法派的斗争日趋激化,也有官员认为元祐、绍圣均有失误,应该
消除偏见,调和矛盾。于是改次年为建中靖国,以示“本中和而立政”,“昭
示朕志,永绥斯民”②。但是新旧党争不仅没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建中靖国
元年(1101)十一月,邓洵武首创徽宗应绍述神宗之说,攻击左相韩忠彦并
推荐蔡京为相,得到执政温益的支持,为徽宗所采纳,首先于同月末决定改
明年为崇宁元年,明确宣示放弃调和政策,改为崇法熙宁变法。[/P][P]蔡京是个政治投机者,王安石变法时拥护变法改革,元祐初又附和司马[/P][P]光积极推翻新法,绍圣初又积极附和新法,徽宗即位后不久受守旧派攻击而[/P][P]被夺职提举宫观闲居杭州(今属浙江),结交赴杭收集书画的宦官童贯,蔡[/P][P]京以擅长书法逐渐受到可以称之为画家、书法家的宋徽宗的赏识,邓洵武、[/P][P]温益知道徽宗必将重用蔡京,在进呈绍述新法意见时都力荐蔡京,认为徽宗[/P][P]“必欲继志述事,非用蔡京不可”①。崇宁元年(1102)五月,左相韩忠彦首[/P][P]先被贬任知府,蔡京升任执政。随后右相曾布也被贬任知州,蔡京升任右相,[/P][P]不久又升为左相,独相达三年之久。其后虽曾二次罢相,但又复相或以太师[/P][P]控制朝政,位在首相(徽宗改左仆射为太宰作首相,右仆射改称少宰为次相)[/P][P]之上。徽宗末年,致仕已多年的蔡京还以太师领三省事掌握朝政。[/P][P]徽宗时期始终是蔡京及其党羽的天下,他们打着绍述神宗改革的旗号,[/P][P]作为排斥异己打击反对者的幌子。崇宁元年九月,首先把元祐(1086—1094)[/P][P]及元符三年恢复旧法的文彦博、司马光等
120人,称为元祐奸党、元符奸党,[/P][P]刻石于端礼门(文德殿南门)。又复查元符三年三月向太后执政时下诏求直[/P][P]言时应诏所上之书奏,被查者达
582人,以赞成绍述新法或反对者分为正等[/P][P]和邪等,将蔡京的党羽列为正等,共
41人,纷纷升官重用;其余
541人,全[/P][P]部列入邪等,列入奸党及邪等的都分别受到贬逐或降、免官职的处分。崇宁 [/P][P]
①《宋史》卷
22《徽宗纪·赞》。
②《宋大诏令集》卷
2《改建中靖国元年御札》。
①《宋史》卷
329《邓洵武传》。[/P][P]
三年(1104)六月,又将元祐、元符党人与上书邪等者,删去一部分后合并
为“元祐党籍”,以司马光为首,共
309人,作为重点打击对象,其中有与
上述三项无关的改革派章惇、曾布等
10余人。并刻石于文德殿门东壁及各
州、府。[/P][P]被当时人称为“六贼”的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形
成以蔡京为首的腐朽统治集团,蔡京、王黼先后任首相或太师、太傅,依靠
宦官童贯、梁师成,以朱勔、李彦为爪牙,控制着整个徽宗时期的朝政,逢
迎着臭名昭著的昏君宋徽宗,使北宋末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腐朽的时期
之一。[/P][P]蔡京等打着绍述新法的旗号,无恶不作,贿赂公行,卖官鬻爵,“三千[/P][P]索(“索”意与贯同),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①。巧立名目,增税加赋,[/P][P]搜刮民财。如和预买,原是官府春季预先出钱预买,民户夏、秋随两税纳绢,[/P][P]自愿进行的钱、绢贸易。后改为硬性分配给民户,预付的钱改为三分给钱、[/P][P]七分给盐。徽宗时先是不给盐,后又不给钱,完全成为民户新的赋税。又如[/P][P]盐茶官府专卖,徽宗时改为全面实行钞引通商,连茶笼、盐袋也规定向官合[/P][P]同场购买,除交纳通常的过境税和营业税等,还要交纳“头子钱”、“秤提[/P][P]钱”、“市例钱”等等。又如征收所谓经制钱,是“取量添酒钱及增一分税[/P][P]钱,头子、卖契等钱,敛之于细,而积之甚众”②。苛捐杂税,积累了大量财[/P][P]富,“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
③,[/P][P]大兴土木,不仅在宫城之北建筑稍小于宫城的延福宫和规模更大的艮岳,还[/P][P]乘机利用搜刮的民财大修各自的豪华宅第。为了阻止其他官员的议论,诏书[/P][P]也不依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复核、上奏后颁行的正规途径,而是请徽宗亲书[/P][P]后即颁行,称为“御笔手诏”,甚至请宦官杨球代书,号称“书杨”,以达[/P][P]到他们任意胡作非为的目的。[/P][P]当蔡京受到群臣攻击而被迫罢官致仕时,王黼继而擅权,虽一方面罢除
了蔡京施行的一些苛政,另一方面则更加紧搜刮民财,以供徽宗任意挥霍。[/P][P]蔡京当政时,重用苏州人朱勔主持苏州应奉局、杭州造作局,年复一年
地强取民间奇花、异木、怪石。当时由十艘左右的船只组成的一个运输船队
称一纲,大量的花石竹木由船队经运河运往都城开封称为“花石纲”,由于
抢夺来的花石竹木数量之多,络绎不绝的花石纲船队,致使运河航道不畅而
部分改用海运。应奉局的官吏在抢夺民间花石竹木时,乘机敲诈勒索,逼得
民户拆房毁屋,甚至卖妻鬻子,倾家荡产,民怨沸腾,终于爆发了规模巨大
的方腊起义。[/P][P]徽宗初年,宦官杨戬先设“稻田务”,开始在汝州(今属河南)立法,
可以种稻的田土,收索民户田契,辗转追寻,直至无契可证,将超出原始田
契的土地称为公田,种植户即作为佃户,须交纳公田钱,继而推广至黄河中
下游及淮河流域。又设“营缮所”,检括公田。后皆并为“西城所”,所有
荒地废田都作为公田,强令百姓承佃,交纳公田钱。宣和三年(1121)杨戬
死后,宦官李彦继任,更为凶狠残暴,凡民间好田,指使他人诬告为荒田,
田主虽有地契也无用,即括为公田,甚至鲁山(今属河南)全县的农田都被 [/P][P]
①朱弁:《曲洧旧闻》卷
10。
②《宋史》卷
179《食货志》下一。
③《宋史》卷
472《蔡京传》。

括为公田,原业主即作为佃户,许多投诉者受刑致死。弥漫数百里的梁山泺
(泊),是济州(今山东巨野)、郓州(今东平)数县沿湖渔民赖以生存之
所,也被按船只强行收取赋税,逃税者按盗匪处罪。在李彦及其党羽的摧残
之下,北方也是民不聊生,小规模起义不断发生。[/P][P]宋江起义[/P][P]宣和元年(1119)宋江起义于河北路,同年十二月已发展为有一定规模[/P][P]的农民起义军,被称为“河北剧贼”,北宋朝廷曾下诏进行招降。但宋江未[/P][P]受招安,而是于次年转战南下京东路,被称为“京东贼”,活动于青、济、[/P][P]郓、濮(今山东鄄城北)诸州境内。这时南方的方腊举行起义,发展迅猛,[/P][P]亳州(今属安徽)知州、前执政侯蒙上书称:“(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P][P]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P][P]自赎。”①徽宗即任侯蒙为梁山泊附近的东平府(郓州)知府,负责招安宋江,[/P][P]侯蒙未及到任即病死。南宋时传说宋江起义军在梁山泊活动,可能就在这个[/P][P]时期。[/P][P]其后宋江移军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知州蒋圆假作同意起义军借道[/P][P]而袭击南下的宋江起义军,起义军遭受较大损失后,“北走龟蒙间”
②。宣和[/P][P]三年初,宋江起义军南下淮阳军(今江苏邳县南),朝廷派官军追击,起义[/P][P]军继续南下,进入淮南路楚州(今淮安)地区,又被称为“淮南盗”。起义[/P][P]军转而北上,途经沭阳时③,遭到县尉王师心邀击,略有损失。二月,在海州[/P][P](今连云港市区西南部)为知州张叔夜“伏兵乘之,擒其副贼,(宋)江乃[/P][P]降”④。而另一种记载是宣和四年夏季,折可存在参与镇压方腊起义军之后,[/P][P]又“奉御笔,捕草寇宋江”
①,宋江向何人投降,已无从考证。[/P][P]李若水在《捕盗偶成》中,记载了宋江投降后的简况: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
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②
宋江起义军的规模虽不大,但战斗力较强,活动的地区离首都开封又较[/P][P]近。起义军的三十六个将领投降后又同日封官,在首都行进时趾高气扬的神[/P][P]情,给居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于宋江起义军三十六个将领的传说、画像、说唱曲艺、话本小说的传[/P][P]播在南宋时已是名闻遐迩,元末明初的《水浒传》更使宋江之名妇孺皆知。[/P][P]方腊起义 [/P][P]
①《宋史》卷
351《侯蒙传》。 [/P][P]
②张守:《毗陵集》卷
13《蒋圆墓志铭》。
③参见陈振:《宋史研究中官制引起的几个问题》第二节《沭阳之战到底说明了什么?》等,《宋史论集》,
中州书画社
1983年版。
④《宋史》卷
353《张叔夜传》。
① 1939年陕西省府谷县出土的《折可存墓铭》,转引自《北京大学学报》
1978年第
2期。
②李若水:《忠愍集》卷
2。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中规模最大的是方腊起义军。方腊是两浙路睦州(今
浙江建德东北)青溪(今淳安西)西部山区的帮源洞(通峒,指山谷地区)
漆园主(一作佣工)
③,屡遭“造作局”酷取,他利用包括明教(摩尼教)等
各种秘密宗教组织起义,为里正发觉,遂杀里正而于宣和二年(1120)十月
起义,次月即建立政权,首先攻占青溪县城。深受“花石纲”之害的两浙人
民纷纷响应,起义军随即攻占睦州、歙州,消息传到首都开封,徽宗立即派
亲信宦官、知枢密院事(最高军事长官)童贯统率数十万原准备攻辽的大军,
迅速南下,而起义军差不多与此同时,已攻占两浙路首府杭州(今属浙江),
方腊拒绝部属关于北上抢占江宁,控扼长江天险抗击官军渡江的建议,而是
主力南下,先后攻占婺州、衢州、处州(今丽水西)等地。[/P][P]北宋官军于宣和三年正月,受命首先抢占江宁、润州。当正月下旬,北
上的东路起义军围攻秀州(今浙江嘉兴)之际,东路官军也到达秀州,起义
军在官军的内外夹击下退往杭州,二月中旬官军攻占杭州。北上的西路起义
军,先后受挫于旌德、宁国、歙州。三、四月之际,官军又攻占衢州、婺州
等地。四月中旬,方腊放弃青溪,退回西部山区帮源洞,帮源洞在东西两路
官军的夹击下,激战数日后起义军战败,二十六日,方腊为官军小军官韩世
忠所俘,起义失败。起义军的余部转战于浙东地区,至八月间,才最后失败。
方腊被俘后被解往首都开封,于八月下旬被杀害。[/P][P]北宋朝廷虽然镇压了方腊起义,但并没有吸取教训,革新政局,而是更
为黑暗腐败,其时距北宋被金灭掉不过
5年左右。 [/P][P]
③ “佣工”之说,出于清代乾隆、嘉庆时的《方氏宗谱》中元代后期依据方庚后代传说撰写的《方庚传》,
不可信。参见陈振:《方腊起义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
1979年第
7期。

第八章金的兴起与宋的南迁[/P][P]第一节女真族的兴起与金政权的建立[/P][P]女真先世[/P][P]女真先世称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源出自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靺[/P][P]鞨,原居住在今黑龙江与松花江合流以下的黑龙江流域的南北地区,后来黑[/P][P]水靺鞨有一部分向南迁徙。当契丹建国后,在译名上始被称为“女真”。[/P][P]在女真始祖函普时,生女真完颜部居住在仆干水(今牡丹江、镜泊湖附[/P][P]近)。函普从今朝鲜的咸镜北道(当是黑水靺鞨一支迁于此者)来到居住在[/P][P]仆干水的完颜部,因他为之立约解决了完颜部与其他部族的哄斗,娶同部与[/P][P]完颜邻寨姓结徙姑丹、名鼻察异酋长的室女为妻。后女真众酋长结盟,函普[/P][P]又被推为首领。从此,完颜部内便出现函普一系的完颜氏(宗室完颜)与其[/P][P]原来同部的完颜氏(异姓完颜),以及与函普有族属关系的疏族(同姓完颜)。[/P][P]后来又出现以完颜等几个著姓为主的包括各姓在内的白姓与黑姓几个婚姻集[/P][P]团。[/P][P]以完颜部为核心的军事部落联盟[/P][P]函普时女真已进入父权制的氏族社会末期,到献祖绥可时又迁居到海古[/P][P]水,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革,开始冶铁、耕垦树艺、修筑房屋、造舟,定居[/P][P]在按出虎水(今黑龙江阿什河)之侧
①。昭祖石鲁在绥可发展的基础上,已由[/P][P]亲属部落联盟发展为更加扩大和持久的军事部落联盟,稍立条教,部落渐盛,[/P][P]并接受辽赐给的惕隐官职,在氏族内展开新旧两种势力的激烈斗争,始以完[/P][P]颜部确立的条教治理诸部。在发展斗争中函普家族一系完颜姓虽已取得军事[/P][P]部落联盟首长的地位,而作为军事部落联盟政治辅佐人物则由同部完颜姓中[/P][P]担任。其初是由同部完颜姓的石鲁辅佐昭祖,昭祖称“勇石鲁”,即联盟军[/P][P]事首长;石鲁称“贤石鲁”,即军事首长的政治辅佐,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国[/P][P]相,女真人军事部落联盟内实行的是军事、政治的二府制,后来作为军事首[/P][P]长的政治辅佐称国相,由雅达担任,雅达属同部完颜姓。由此可见,在景祖[/P][P]没有把国相交给本家族肃宗之前,是由同部完颜家族中选任的。实际上是函[/P][P]普一系与同部完颜氏共同管理军政事。[/P][P]景祖乌古廼时,是女真军事部落联盟组织扩大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景祖
继承其父昭祖石鲁的事业,他在其母徙单氏的支持下,在对本氏族的旧势力
和同各部的斗争中确立了自己军事部落联盟首长的地位。景祖把昭祖所建立
的军事部落联盟组织更加扩大和发展,对那些不肯听命的各部加以制服,于
是“景祖稍役属诸部,自白山、耶悔、统门、耶懒、土骨论之属,以至五国
之长,皆听命”①。联盟组织空前扩大和发展起来。景祖被辽任命为“生女真
部族节度使”,官属、纪纲渐立。所谓官属,只不过是军事联盟内的职掌分 [/P][P]
①函普、绥可活动见《三朝北盟会编》卷
18引《神麓记》及《金史》卷
1《世纪》。
①《金史》卷
1《世纪》。

工的制度化。《金史·百官志·序》:“金自景祖始建官属,统诸部以专征
伐,嶷然自为一国。其官长,皆曰勃极烈,..其部长曰勃堇,统数部者曰
忽鲁。”勃堇出现在始祖时,勃极烈是勃堇的转音,勃极烈与勃堇分职,据
此记载则出现在景祖立官属时,即勃极烈成为联盟中最高职掌的官长之称,
而勃堇为部长之称。但景祖、世祖身为军事联盟首长,仍称“诸部长”、“众
部长”,不称“都勃极烈”,地方的小部落联盟首长亦称“都部长”,直至
穆宗由于太祖的建议才取消地方称“都部长”的资格。由诸部长改称为都勃
极烈,是联盟的部落长向官职演变的结果,联盟首长已不再是单纯的诸部之
长,而成为官长之长,康宗去世,“太祖袭位为都勃极烈”
②即是这一变化事
实的反映。随着这种变化,勃极烈成为联盟内最高官属之称,以他们为主组
成官属会议——议事会,而勃堇逐渐演变为一般官吏的称呼。景祖为加强本
家族在联盟中的绝对地位,用财物和马匹换取了雅达的国相,由三子颇剌淑
(肃宗)担任,从此这个重要职位便由本家族所掌握。景祖凭借着“生女真
之俗,生子年长即异居”,命劾者与世祖同居,劾孙与肃宗同居,由劾者、
劾孙治家务,世祖、肃宗、穆宗为联盟首长的继承者,从而确立了世袭制,
否定了联盟长的世选制。[/P][P]女真庞大的军事部落联盟形成于景祖时,但是联盟内部不是团结和十分[/P][P]巩固的。此后主要是围绕联盟首长和国相而发生斗争。跋黑是世祖叔父,不[/P][P]仅不能充当联盟长而且世祖命他为勃堇不许领兵。桓■、散达因其父雅达被[/P][P]夺去国相不满,温都部乌春及纥石烈部腊醅、麻产也与联盟离心,于是联合[/P][P]反抗。肃宗、穆宗时斗争仍在继续,如穆宗袭位之初,诸父之子习烈、斜钵[/P][P]与诸兄反对说:“君相之位,皆渠辈为之,奈何?”同部完颜欢都说:“汝[/P][P]辈若纷争,则吾必不默默但已”①。终未酿成大乱。经过世祖到穆宗的斗争,[/P][P]部落联盟异常巩固,“自景祖以来,两世四主,志业相因,卒定离析,一切[/P][P]治以本部法令,东南至于乙离骨、曷懒、耶懒、土骨论,东北至于五国、主[/P][P]隈、秃答,金盖盛于此”②。在发展和巩固联盟中,太祖完颜阿骨打作出重要[/P][P]贡献,如他建议取消地方都部长的称呼,把名称集中到完颜部首领一人身上;[/P][P]他建议令诸部不得擅置信牌、驰驿,把号令统一到联盟中来。[/P][P]社会组织结构[/P][P]女真部落联盟发展的层次,最初是把亲近的分散的氏族部落联合起来,
出现众多的地方的小联盟,其次是把分散的不持久的小联盟结集成为大的联
盟,最后以完颜部为核心,统一为一个巩固持久的庞大的联盟,这样国家就
即将产生了。从领地看,由氏族部落的领土发展为地方的小联盟和大联盟的
领地,最后统一为一个共同的领地。女真建国前,已非氏族血缘,而是以部
族的地缘为主要基础的。建国前,女真由氏族社会向国家转变的一切因素都
已成熟。[/P][P]地域是国家形成的必要条件,其突出的表现在以地缘为特点的城堡、村
寨组织在各地的普遍出现。在城堡、村寨组织中除由血缘构成的家族外,还 [/P][P]
②《金史》卷
2《太祖纪》。
①《金史》卷
68《欢都传》。
②《金史》卷
1《世祖纪》。[/P][P]
包括非血缘的居民,在一个家族组织中既包括本家族的成员,也包括来自非
本家庭的奴隶(即隶人、奴婢、部曲)或收养的人,通称之为“家人”。这
些家族的奴隶不同于奴隶制社会的奴隶,他们还未完全失去人格,尚可随同
当兵。一般平民被称为庶人或部民,氏族贵族是指那些“官属”和“耆老”。[/P][P]在女真军事部落联盟时,存在着由氏族贵族组成的贵族议事会和人民大
会。《金史·太祖纪》记载:“民间多逋负,卖妻子不能偿,康宗与官属会
议,太祖在外庭以帛系杖端,麾其众,令曰:‘今贫者不能自活,卖妻子以
偿债。骨肉之爱,人心所同。自今三年勿征,过三年徐图之。’众皆听令,
闻者感泣,自是远近归心焉。”这是一次贵族议事会(在内庭)与人民大会
(在外庭)同时召开的大会。会议的召集与主持者是康宗,贵族议事会参加
者是诸官属,议题是讨论民间逋负与如何还债的问题。先由内庭议事会讨论
作出解决方案,然后由太祖在外庭人民大会上宣布。“众皆听令”,即参加
大会的民众一致通过,“闻者感泣”,即表示未参加大会的也以感泣之情表
示拥护,方案的公布取得了“远近归心”的效果。但随着历史发展的要求,
议事会越来越变成官僚的机构,即将由皇帝(原都勃极烈)主持的诸勃极烈
(中央的最高统治机构)所代替。[/P][P]在女真氏族社会的氏族部落中,出现了私人家族的家兵和部落兵——猛
安、谋克。开始是非常设的,后来发展为常设的军队,猛安、谋克长成为军
职的氏族贵族,并进而演变为生产、政治和军事相结合的地方行政组织。《金
史·循吏传·序》记载:“金自穆宗号令诸部不得称都孛堇,于是诸部始列
于统属。太祖(即皇帝位前一年)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
县置吏之法。”由以夫计的军事组织改革为以户计的地方行政组织,标志着
这种制度是为建立国家而制定的。[/P][P]在女真社会中,当时还没有出现私人土地所有制,但家族的占有制已经
出现,土地所有制的最高权限向国家的代表者君主集中,这也是土地由公有
制向私有制转化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勃堇与勃极烈成为国家的一
般官吏与高级官吏,史称为官人和大官人。勃堇、勃极烈的官制化则与猛安
谋克成为社会统治的官(政事)与职(军事)的区别。实际上猛安谋克本身
也分为军官、地方官与封爵。[/P][P]在女真由氏族制向阶级社会的变革中,对完颜部所确定的新的条教的推
行,使女真统一民族的形成以及对社会的变革起了重要的催化剂作用,促进
了女真各部族制度的统一。女真人由分散的部族发展为统一民族的过程,也
就是国家的形成过程,除内部的原因外,也有外部的原因,如辽朝的先进制
度对女真的吸引和影响,女真人为了防御契丹保存自己,也加速了女真共同
民族意识的形成,同时为了反抗辽朝的残酷剥削与压迫,也加速了其政权建
立的过程。[/P][P]金政权的建立[/P][P]完颜阿骨打嗣位为都勃极烈后,便把反辽作为斗争的主要目标,为反辽
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辽天庆四年(1114)九月,辽朝加强对宁江州(今
吉林扶余东)的防御,阿骨打集诸路兵誓师于来流水(今拉林河),举起抗
辽斗争的义旗。接着攻占辽的宁江州、出河店(今黑龙江肇源西南的吐什吐)、
宾州(今吉林农安东北)、咸州(今辽宁开原)。随着战争的胜利,新的占[/P][P]
领区的扩大和降附者的增多,以及女真社会内部奴隶制的增长,旧的氏族制
度已不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国相撒改派其长子宗翰和欢都长子完颜希尹
等劝阿骨打立国称帝,阿骨打弟吴乞买和撒改、辞不失等又劝进,终于在次
年(辽天庆五年,宋政和五年)正月初一日(1115年
1月
28日)即帝位,
国号为金,年号为收国,是为金太祖。[/P][P]金朝诞生在抗辽斗争的凯歌声中,是在氏族制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奴隶制
国家。金朝从建国伊始就确定了以农为本,不改易旧俗,发展奴隶制和抗辽
灭辽的对内对外的方针。为建设和巩固新建立的奴隶制国家,采取了一些重
要措施:把部落联盟军事首长改称为皇帝,确定皇帝在全国的最高统治地位。
立储贰,以谙班勃极烈为皇帝继承人,仍保持兄终弟及制。在中央设最高的
统治机构,把国相与勃极烈结合起来称国论勃极烈,把原来由官属组成的贵
族议事会改革为由诸国论勃极烈组成的相府。以猛安谋克为地方行政组织,
并用猛安谋克改编汉人和渤海人等,因地制宜在女真人聚居地方设万户府
路,在原辽地方建立都统、军帅司下的路,在个别地区设都勃堇的路。禁止
同姓为婚,确定新的法制,刑、赎并行。命完颜希尹创女真文字。[/P][P]作为女真人国家产生的诸因素已孕育在氏族社会之中,但那只是雏形,
金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女真族奴隶制国家的诞生和确立,但仍残存着氏族制的
余痕。[/P][P]
[/P]
3楼
[P]第二节金灭辽[/P][P]金朝建立,得到辽东渤海杨朴等人的支持,他帮助建立制度,筹划灭辽,[/P][P]所以金在建立政权之初,就已确定了继续抗辽灭辽和取而代之的方针。但是[/P][P]金与辽的战争前后有变化,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属于抗辽战争[/P][P]的时期,后期则为统一战争的时期。[/P][P]攻占辽东京[/P][P]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即帝位后,坚持抗辽斗争。抗辽斗争的宗旨是致辽之
罪,以义师征伐无道,这诚如在来流水起兵,申告于天地时所说:“世事辽
国,恪修职贡,定乌春、窝谋罕之乱,破萧海里之众,有功不省,而侵侮是
加。罪人阿踈,屡请不遣。今将问罪于辽,天地其鉴佑之。”①[/P][P]收国元年正月,金太祖亲自领兵进攻辽统治东北方女真族的重镇黄龙府[/P][P](今吉林农安),首先攻下达鲁古城(今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塔虎城),[/P][P]九月攻下黄龙府。辽天祚帝闻讯率契丹、汉军
10余万向金军进讨,金太祖以[/P][P]2万兵迎战。两军战于护步答冈(今黑龙江五常西),辽军大溃,死者相属,[/P][P]天祚帝逃往长春州(今吉林大安西北),辽军主力被击溃,为南下夺取辽东[/P][P]京奠定了基础。[/P][P]在辽军屡败的情况下,辽统治阶级内部不断发生叛变,各族人民起义和[/P][P]士兵厌战的情绪也不断高涨。当时辽国“军中汹汹,迟疑不行”
①,溃不成军。[/P][P]辽初对契丹人杀汉人从不加刑,但这时对本族人也不能再信任,“命汉儿遇[/P][P]契丹则杀之”②。于是辽之军民纷纷向金归附。阿骨打兴师与天祚帝相反,对[/P][P]内则不断论功行赏,对来归附的各族人民也尽力安抚。收国二年正月,下诏:[/P][P]“自破辽兵,四方来降者众,宜加优恤。自今契丹、奚、汉、渤海、系辽籍[/P][P]女真、室韦、达鲁古、兀惹、铁骊诸部官民,已降或为军所俘获,逃遁而还[/P][P]者,勿以为罪,其酋长仍官之,且使从宜居处。”③阿骨打在对辽的问题上有[/P][P]作战的长远打算,对所俘附的东京渤海人多行释放或留养,以便日后为其效[/P][P]用。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渤海人等的拥护和支持,起到瓦解敌人的作[/P][P]用。[/P][P]收国二年闰正月,辽朝的统治进一步分裂,渤海人反辽复国和归顺于金[/P][P]朝的浪潮更加兴起。东京渤海人高永昌据辽东京(今辽宁辽阳)反辽,称大[/P][P]渤海国皇帝,据有辽东
50余州,改元隆基。天祚帝派萧韩家奴、张琳等镇压,[/P][P]高永昌向金求援。高永昌的反辽复国,对辽朝来说是民族的分裂,削弱了辽[/P][P]的力量,有利于金朝,但高永昌复国终于要发展为地方的割据势力,对新兴[/P][P]起的金朝来说是所不能允许的,乘机进讨高永昌是金进军抗辽的一个组成部[/P][P]分。四月,太祖以斡鲁统内外诸军,与蒲察、迪古乃会同咸州路都统斡鲁古,[/P][P]合力讨高永昌。辽为阻止金军南下,派军
6万攻昭散城(当在今吉林海龙东 [/P][P]
①《金史》卷
2《太祖纪》。
①《契丹国志》卷
10《天祚帝纪》。 [/P][P]
②洪皓:《松漠纪闻》。
③《金史》卷
2《太祖纪》。

南)。金派阿徒罕、乌论石准击辽军,辽军大败,于是斡鲁南下攻沈州(今
辽宁沈阳)、东京。五月,高永昌兵败被擒,东京州县尽为金所有,渤海、
汉人、易苏馆女真归附,以斡鲁为南路都统。[/P][P]攻取辽上京[/P][P]天辅元年(辽天庆七年,1117),金军获悉辽在长春州和泰州(今吉林[/P][P]白城东南)方面没有任何准备,奏闻太祖。太祖决定派斜也取长春州,派宗[/P][P]幹、宗雄攻金山县(今黑龙江齐齐哈尔西),然后两路合攻辽西北重镇泰州。[/P][P]宗幹、宗雄所率领的攻取金山县的队伍,行近白鹰林,获辽哨兵七人,纵其[/P][P]一人回县城。县人闻金大军已到,不战自溃,金军顺利地占领金山县。宗雄[/P][P]以兵三千属宗幹,招集尚未降附的诸部。宗幹择选土人之有才干的,以诏书[/P][P]招谕,于是女古、脾室四部及渤海人都降,接着攻下泰州。[/P][P]同年九月,辽为抵抗金军西进,招募饥民得
2万多人,其目的是使这些[/P][P]辽东人报怨于女真,叫做“怨军”,以渤海铁州(今辽宁盖县东北)人郭药[/P][P]师为渠帅。这时在辽统治的境内更加骚动。十二月,金军大举进攻,败辽军[/P][P]于蒺藜山(今北镇、义县之北),拔显(今北镇西)、乾(今北镇南)、懿[/P][P](今彰武西)、徽(今阜新北)、成(今阜新西北)、川(今北票南)、惠[/P][P](今建平北)等州。天辅二年正月,辽双州(今铁岭西)节度使张崇降。六[/P][P]月,通(今吉林四平)、祺(今辽宁康平东南)、双、辽(今新民东北)等[/P][P]州
800余户来归。这时辽上京已处于被包围之势,辽朝的灭亡大局已定。在[/P][P]这种形势下,引起了金、辽、宋之间关系的新变化,从辽朝方面看大势已去,[/P][P]派太傅习泥烈来封太祖为“东怀国皇帝”,目的在于缓兵以求喘息;从宋朝[/P][P]方面看,见金势强大,辽即将灭亡,也在此时派使到金,约定与金夹攻辽。[/P][P]金太祖为把握灭辽的目标,同意与宋联盟。[/P][P]天辅四年,金决意攻取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上京留守挞不
野投降。天祚帝逃往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名城),金班师。天祚帝在中
京大定府,闻辽军败,“昼夜忧惧,潜令内库三局官打包,珠玉珍玩五百余
囊,骏马二千匹”,准备逃跑。他还厚颜无耻地说:假若女真军来时,我怕
什么,我有很多日行三百五十里的骏马,又与宋是兄弟,和西夏也是舅甥关
系,两处都可以去,到那里也不失一生富贵。但当他又听到金军已班师未来
进攻时,却又洋洋得意地说:“威德可加,彼何能为,复自纵肆。”
①这是一
张令人可憎的丑恶的亡国者脸谱。[/P][P]金破辽上京,捣毁了辽朝统治的中心,占有辽过半的土地,金抗辽斗争
已取得彻底胜利,即将使金对辽的战争发生转折性的变化。天辅五年(辽保
大元年,1121),辽都统耶律余覩来降,得辽虚实。耶律余覩降金,标志着
辽契丹贵族内部的分裂,现在的形势已不再是抗辽,而是如何把统一(辽境
的)战争进行下去的问题。由金太祖所领导的对辽战争,从此便转向第二个
时期的灭辽统一战争。[/P][P]连克诸京 [/P][P]
①《契丹国志》卷
10《天祚帝纪》上。[/P][P]
金太祖以斜也为内外诸军都统,以完颜昱、宗翰、宗幹、宗望、宗磐为
副,率大军伐辽。下诏:“辽政不纲,人神共弃。今欲中外一统,故命汝率
大军以行讨伐。”又诏:“若克中京,所得礼乐仪仗国书文籍,并先次津发
赴阙。”①以前的对辽战争是“重吊伐之义”,与民除害,现在则是“欲中外
一统”,得辽神器代而统治之。[/P][P]天辅六年,金军攻克高(今内蒙古赤峰东)、恩(今赤峰南)、回纥(亦[/P][P]当在今赤峰一带)三城,取中京,进据泽州(今河北平泉南)。天祚帝逃往[/P][P]鸳鸯泊(今河北张北西北),斜也与宗翰分道追捕,天祚帝又逃到西京(今[/P][P]山西大同)。金军占领西京后,进而招降了天德(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P][P]云内(今土默特左旗东南)、宁边(今准格尔旗东)、东胜(今托克托)等[/P][P]州、军。原奔逃在辽的纥石烈部长阿踈被擒。天祚帝又逃入夹山(今萨拉齐[/P][P]西北)。六月,金太祖从上京出发,追击天祚帝到大鱼泊(当即鱼儿泺,今[/P][P]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湖),天祚帝又逃去。十二月向燕京(辽南京,[/P][P]今北京)进发,此时燕京小朝廷耶律淳已死,萧德妃出奔,燕京降。金占领[/P][P]燕京,一方面履行与宋订的和约,把燕京六州之地与宋。斡鲁、宗望等继续[/P][P]追捕天祚帝。另一方面,由于已占领原辽汉人的燕云地区,在统治制度上不[/P][P]得不适应新的变化作出新的改变,即在原辽汉人地区仍行汉制,由过去较为[/P][P]单纯的推行猛安谋克制,改为南北面的两种制度并存。天辅七年,金太祖以[/P][P]左企弓为枢密使,设枢密院于广宁(营州治所,今河北昌黎);改平州(今[/P][P]卢龙)为南京,以张觉为留守,后张觉据南京城叛金,杀左企弓。[/P][P]同年八月,金太祖死,弟吴乞买即位,是为太宗,基本上继承太祖事业,[/P][P]继续平定张觉,张觉叛军被宗望平定,张觉逃奔于宋。张敦固以南京降,复[/P][P]叛,阇母则执杀张敦固。宗望以平州为鉴,奏请不在汉人地区推行猛安谋克[/P][P]制,保留汉制,与知枢密院事刘彦宗共同裁决大事。[/P][P]抚夏灭辽[/P][P]金对当时西北的西夏没有出兵,主要是争取其对金称藩。天会二年(西[/P][P]夏元德五年),金太宗命宗翰、宗望与西夏商议割地议和,把下寨以北、阴[/P][P]山以南的原辽地割给西夏。西夏向金上誓表称臣,接受金朝的主属。[/P][P]金太宗即位之初,对宋朝守太祖的命令,与西夏议和,这主要是为稳定[/P][P]南京(原平州)的形势以及进一步擒捉辽天祚帝,这是当时灭辽所需要的,[/P][P]也是为巩固金代辽而统治所需要的。金对宋不断派遣使臣通好。[/P][P]天会二年(辽保大四年)十月,辽天祚帝想逃往天德军,进驻应州西余
睹谷。完颜娄室派兵追击。天会三年三月二十日(1125年
3月
26日),天
祚帝被擒,辽亡。金派李用和等充告庆使如宋。金封天祚帝为海滨王,居于
长白山东,天会六年(1128)病死
①。[/P][P]金灭辽后,继辽与宋对峙。金与辽不同,是个新兴起的政权,这个政权[/P][P]的出现和发展使当时南北双方的政治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亦不再是金[/P][P]宋夹攻灭辽,而是金代辽与北宋的和战问题。金代辽而为宗主。 [/P][P]
①《金史》卷
2《太祖纪》。
①《金史》卷
2《太祖纪》。[/P][P]
第三节宋的南迁[/P][P]宋金燕云交涉[/P][P]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宋徽宗、蔡京、童贯统治集[/P][P]团想乘辽朝衰亡之际,采取联金灭辽的战略,夺取五代后晋割给辽朝的燕、[/P][P]云十六州,以建立万世功业。[/P][P]政和元年(1111),郑允中、童贯使辽,辽人马植夜谒童贯献灭辽之策,[/P][P]受到童贯的重视,遂约马植归来,马植到宋首都开封童贯家后,上书给徽宗,[/P][P]献计宋派遣使臣自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属山东)渡海到辽东与女[/P][P]真结盟,共灭辽朝,可以夺取五代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云地区。深受徽宗赏[/P][P]识,赐马植姓名为李良嗣,后又赐姓赵。金朝建立后宋曾遣使渡海,但未能[/P][P]登陆而回。重和元年(金天辅二年,1118)马政使金口头表达宋金联合攻辽[/P][P]及燕、云地区归来,金遣散覩等人使宋商议结盟事务。宣和二年(金天辅四[/P][P]年,1120)宋遣赵良嗣、马政先后使金,金亦数次遣使来宋,双方议定夹攻[/P][P]辽朝,辽燕京由宋军攻取,金军进攻辽中京大定府(今辽宁宁城西)等地,[/P][P]辽亡后燕云地区归宋朝,宋将原纳给辽朝的岁币转给金朝,史称“海上”之[/P][P]盟。[/P][P]但是,由于宋军腐败,缺乏战斗力,数十万大军两次攻打辽南京(燕京),[/P][P]均被辽守军打败,辽南京还是由金军攻占。宋每年加付一百万贯钱为代税钱,[/P][P]随同每年的“岁币”交付给金朝,宣和五年四月,金方将燕京及所属九州中[/P][P]的西部六州归宋。但燕京居民大部已被金俘往东北作奴隶,宋所得的只是“城[/P][P]市邱墟、狐狸穴处”残破不堪的一座空城①,宋设燕山府路统治新得的燕京地[/P][P]区。云州(辽西京)地区,金太祖也表示在宋出犒军费给金的条件下归属宋[/P][P]朝。五月,金已许将朔(今属山西)、武(今山西神池)、蔚(今河北蔚县)[/P][P]三州先归宋,还没有来得及执行,就因同年六月金太祖病死而中止。[/P][P]金太宗即位之初也是遵守盟约的。天会二年(宋宣和六年,1124),当[/P][P]时的主将宗翰、宗望都反对割山西地与宋,太宗还说:“是违先帝之命也,[/P][P]其速与之。”②宗翰、宗望反对割山西地,《金史·宗翰传》有一段记述很清[/P][P]楚:“宗翰复奏曰:‘先皇帝征辽之初,图宋协力夹攻,故许以燕地。宋人[/P][P]既盟之后,请加币以求山西诸镇,先皇帝辞其加币。盟书曰:无容匿逋逃,[/P][P]诱扰边民。今宋数路招纳叛亡,厚以恩赏。累疏叛人姓名,索之童贯,尝期[/P][P]以月日,约以誓书,一无所致。盟未期年,今已如此,万世守约,其可望乎。[/P][P]且西鄙未宁,割付山西诸郡,则诸军失屯据之所,将有经略,或难持久,请[/P][P]姑置勿割。’上悉如所请。”据此宋朝亦知求山西地并非失约,因之请加币[/P][P]以求之,金太祖不要宋朝的加币独许之,这是把合法占领的原辽地让给宋,[/P][P]其目的是为和好,其条件是“无容匿逋逃,诱扰边民”。宗翰认为宋朝已违[/P][P]反条件的规定,是败约的行为,因此反对再割山西诸镇与宋朝,同时也是从[/P][P]巩固金朝西边的形势出发的。 [/P][P]
①《三朝北盟会编》卷
16,宣和五年四月十七日引《平燕录》。
②《金史》卷
3《太宗纪》。[/P][P]
金军侵宋[/P][P]宋宣和五年五月,降金辽将、金南京(平州)留守张觉据平州(今河北
卢龙)叛金,六月初,张觉兵败逃往燕山府,为宋朝收纳,招纳叛亡破坏了
宋金盟约,“失信于金,必启外侮”
①,宋随后虽将张觉处死并将人头函送给
金朝,还是成为金太宗侵宋的借口。[/P][P]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三月,金俘辽天祚帝,扫清了除西迁的
耶律大石外的辽残余势力。金将宗翰奏“宋数路招纳叛亡”,“斡鲁奏宋不
遣岁币户口事,且将渝盟”,“宗翰、宗望俱请伐宋”
②,金太宗于同年十月
下诏攻宋。[/P][P]金军兵分两路,西路军以左副元帅宗翰(粘罕)为统帅,自西京大同府[/P][P](云州)南攻太原(今属山西)。东路军以南京路都统宗望(斡离不)、六[/P][P]部路都统挞懒为主将,自南京(平州)西攻燕山。[/P][P]十一月,东路金军占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天津蓟县)。十[/P][P]二月初,西路金军统帅宗翰首先派使臣前往太原,要童贯“急行奏请只且割[/P][P]与河东、河北两路地土,以大河为界,存取大宋宗庙社稷”①。童贯立即逃向[/P][P]开封。宗翰随即自河阴(今山西山阴东南)南下,首先攻占已属宋朝的朔州[/P][P](今属山西),又克代州(今代县)、忻州(今属山西),遂围太原。同月,[/P][P]东路金军进至三河(今属河北),大败宋军郭药师部于燕山府东之白河(当[/P][P]即今北京通县东潮白河),又败另部宋军于古北口(今属北京),郭药师以[/P][P]燕山府降金。[/P][P]当金军进围太原,占领燕山府消息传到首都开封,昏君徽宗才下诏“罢[/P][P]浙江诸路花石纲、延福宫、西城租课及内外制造局”,“罢道官,罢大晟府、[/P][P]行幸局”②、应奉局等。在金军大举南下的情况下,徽宗只想逃跑,匆忙任命[/P][P]太子赵桓为开封牧,并下诏各地起兵勤王,并企图以太子“监国”名义,将[/P][P]抗金的重任推给太子赵桓。徽宗急于逃往南方,几乎是在吴敏、李纲等人逼[/P][P]迫下,于当年十二月下旬传位给太子,是为宋钦宗。[/P][P]东路金军在攻打中山、真定两府时,未能攻占,遂越城南下。钦宗即位
后,东路金军相继攻占庆源府(今赵县)、信德府(今邢台)。靖康元年(金
天会四年,1126)正月初,东路金军又占领相州、浚州,黄河南岸的守军焚
河桥溃逃。初三日消息传到开封,作为太上皇的徽宗立即于当天半夜出逃。
东路金军迅即渡河南下,初七日即到达开封城下,开封军民在执政、东京留
守李纲的率领下,打退金军的多次进攻。但金使要求宋割让太原、中山、河
间三镇,并以宰相、亲王为质的条件下退兵时,钦宗决定派九弟康王赵构、
少宰(次相)张邦昌前往金军中谈判,当二月初宋钦宗直接主使的宋军夜袭
金军失败后,却随即将李纲罢职以示求和诚意,并同意割让三镇。以陈东为
首的太学生及数万居民群起反对,要求李纲复职领导抗金斗争,钦宗不得已
而恢复李纲执政职务兼京城防御使,但继续进行割地求和的活动。当宋朝勤
王军兵不断到达开封,西路金军因久攻太原不克而滞留在河东未能前来。在 [/P][P]
①《宋史》卷
22《徽宗纪》。
②《金史》卷
74《宗翰传》。
①《三朝北盟会编》卷
23,宣和七年十二月三日。
②《宋史》卷
22《徽宗纪》四。[/P][P]
钦宗同意割让三镇,改以三弟肃王赵枢代替赵构、张邦昌由少宰升太宰(首
相)作为人质的条件下,二月九日东路金军从开封退兵。西路金军在太原久
攻不下的情况下,留部分金兵攻城外,主力转而南下,连下威胜军(今山西
沁县)、隆德府(今长治),到泽州(今晋城)时,遇到北上的宋割地使后
北返。[/P][P]徽宗逃到镇江后,随即以太上皇帝圣旨,将东南地区的“递角(报告)”、[/P][P]“纲运(物资)”和“勤王”的军队扣留,掌握东南地区的军、政、经济大[/P][P]权,企图重新上台当皇帝。钦宗为了维护帝位,不仅首先贬逐“六贼”中的[/P][P]王黼、李彦、朱勔,不久又将王黼、李彦、梁师成处死,随后将徽宗身边的[/P][P]童贯、蔡攸,以及南逃的蔡京贬官,并下诏太上皇宋徽宗不得干预政事。徽[/P][P]宗被迫以密信向钦宗表示,愿回开封,“乐处闲寂”,不再“窥伺旧职”(重[/P][P]当皇帝)①,回开封后行动即受到限止。蔡京死于贬途,蔡攸、童贯、朱勔等[/P][P]相继被处死。[/P][P]虽然宋钦宗下诏割让三镇以求和,但太原、河间、中山三府军民不接受[/P][P]割地诏书,西路金军主将宗翰只得留下部分金军继续攻打太原,自己退回大[/P][P]同。东路金军也在宋将种师中率宋军尾随的情况下,暂时退回燕京。[/P][P]宋钦宗在李纲等坚持抗金与三镇军民抗拒割地的形势下,二月中旬又废
除割地议和的协议。种师中等率军西进增援太原,主力于寿阳与金军遭遇,
五战三胜,继续向榆次进发,增援太原。在榆次又与金军相遇,宋军饥困交
迫,激战近半日,另两支援军又失期未能到达,种师中部宋军溃败,师中战
死,河东其他宋军也连连战败。[/P][P]八月上旬,金太宗以宋废除割地和议,命宗望、宗翰分率东西路军第二
次侵宋。王禀率军民在粮尽援绝的情况下,坚守太原长达八个多月之久,终
于在九月初被金军攻破,王禀率军巷战兵败后自尽。十月初,重镇真定府以
二千宋军抗击东路金军主力围攻近四十天后被攻占,宋将刘翊巷战后兵败自
杀,太守张邈被俘不屈被害。两路金军攻城略地迅速南下,宋钦宗又急忙派
出康王赵构为使、刑部尚书王云为副使,前往东路金军统帅宗望军前,再次
同意割让三镇。东路金军已经再次渡河南下,金使提出划河为界,宋钦宗立
即派出执政官耿南仲、聂昌分使两路金军统帅宗望、宗翰军前,同意划河为
界议和,此时赵构、王云才到磁州,王云当即被磁州城人民杀死,康王赵构
慌忙退还相州,耿南仲与金使前往卫州,乡兵要杀他们,金使逃走,耿南仲
前往相州见康王赵构,相约起兵勤王。聂昌到达绛州,为守军所杀,都未能
完成割地议和的使命。[/P][P]十一月末、闰十一月初,两路金军先后到达开封城下,多次攻城,均为[/P][P]开封军民击退,但宋钦宗和右相何■等竟然听信骗子郭京以所谓“六甲神兵”[/P][P]攻打金军。闰十一月二十五日,郭京声称神兵出战而开城门逃跑,金军乘机[/P][P]攻占开封的城墙。十二月初二日宋钦宗奉上降表,宋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P][P]二月六日(1127年
3月
20日),金下令废宋徽宗、钦宗二帝,四月初,宗[/P][P]望、宗翰押着徽宗、钦宗二帝“及其宗族四百七十余人”北归。[/P][P]金太宗已决定灭宋,另设傀儡政权以统治黄河以南原宋统治区。在废宋[/P][P]徽宗、钦宗二帝后,下诏册立张邦昌为楚国皇帝,在开封登基为帝,定都城[/P][P]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张邦昌是宋东光(今属河北)人,宣和元年(1119) [/P][P]
①《靖康要录》卷
4,靖康元年三月二十日。[/P][P]
起在宋朝廷执政。后升任少宰(次相),力主割地求和,并先后副康王赵构、
肃王赵枢同为人质,升任太宰(首相)。金在册封他为伪楚皇帝后,于四月
初撤军。张邦昌迫于形势,迎哲宗废后孟氏为宋太后,自己为尚书左仆射。[/P][P]金为统治黄河以南地区而设立的伪楚政权,实际上仅历时
32天便自行消
灭①。[/P][P]宋的南迁[/P][P]北宋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中旬,钦宗在开封被攻危急之际,以蜡书诏令在
相州的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同时任命坚守中山府(今河北定州)孤
城已达半年之久的知府陈遘为元帅,相州知州汪伯彦、磁州(今磁县)知州
宗泽为副元帅,起兵抗金,入援首都开封。[/P][P]康王赵构于十二月一日于相州建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此时金军早已[/P][P]攻占开封的城墙,北宋处于存亡危急之际,钦宗再次蜡书诏令赵构入援开封。[/P][P]赵构一面传檄河北各州府起兵会于北京大名府,于中旬派小部队南下汤阴(今[/P][P]属河南)作疑兵,自率近万军队出北门北上,经临漳(今河北临漳西南),[/P][P]踏河冰渡过黄河,到达大名。副元帅宗泽率军二千人,信德(今邢台)知府[/P][P]梁显祖率部将张俊、杨沂中及三千军兵,刘光世、韩世忠也率所部,相继到[/P][P]达。副元帅宗泽主张迅速南下援救开封,遭到赵构、汪伯彦的反对。赵构要[/P][P]宗泽打着大元帅赵构的旗号,率数千军兵南下开德府(今河南濮阳),向开[/P][P]封进发以吸引金军。自己则率大队人马于靖康二年正月初逃到东南方的东平[/P][P]府。二月下旬初,赵构等逃到济州。金军建立伪楚后,在济州的群臣即想奉[/P][P]康王赵构在济州称帝以重建宋朝,赵构采纳了宗泽的建议,前往作为宋太祖[/P][P]赵匡胤兴王之地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然后再即位当皇帝。当金军[/P][P]北撤,伪楚不得不自行消灭以后,垂帘听政的元祐皇后孟氏布告中外,由赵[/P][P]构嗣位当皇帝,张邦昌不仅率在开封百官上表劝进,还赶到南京表明拥戴赵[/P][P]构为帝,并当面认罪。赵构见时机成熟,遂于五月初一日(1127年
6月
12[/P][P]日)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后建都(行在所)于临安[/P][P](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而称宋太祖赵匡胤建都开封的宋为北宋。南宋[/P][P]的建立延续了宋政权的统治生命。[/P][P]高宗即位后,尊元祐皇后为元祐太后(后改隆祐太后,即孟太后),任
命黄潜善为执政、汪伯彦为枢密院长官,分别兼任统兵的御营使和副使,实
际掌握军政大权。封原伪楚帝张邦昌为太保、郡王,并参决大事。随后任命
主张抗金的名臣李纲为右相,六月,李纲首先参奏张邦昌,张邦昌被贬往潭
州(今湖南长沙),李纲随即进行抗金部署,荐张所为河北招抚使,招抚河
北地区抗金义军,岳飞投张所部下为小军官。又任命宗泽为开封知府(随即
升为东京留守、开封尹)整顿首都开封,以备高宗回京。在高宗是回开封坚
持抗金斗争,还是南逃的大政方针上,李纲与黄潜善、汪伯彦间展开了激烈
的斗争,高宗被迫表示:“朕当与卿等独留中原,训练将士,益聚兵马。虽 [/P][P]
①《宋史》卷
24《高宗纪》一。《宋史》卷
475《张邦昌传》引李纲奏议称“异姓建邦四十余日”,《建
炎以来系年要录》卷
6,建炎元年六月庚申,李纲奏议中确是称张邦昌“异姓建邦四十余日”。当是据金
太宗二月二十一日发出册立张邦昌为楚帝之日起计算。中华书局标点本《宋史·高宗纪》于此处出注(注
三)作“此处四字当作三字之误”的校记,欠妥。[/P][P]
都城(开封),可守;虽金贼,可战。”
①同时将孟太后、六宫及卫士家属发
往东南,作南逃的准备。当八月初孟太后等离开封府到应天府后,高宗已决
定逃往江南地区,遂于八月初升黄潜善为右相,李纲虽同时升为左相,但十
多天后即因反对逃往东南而罢相,任相仅两个半月,高宗随即令孟太后逃往
江宁。九月,金军按照与伪楚的地界划分,逐渐分兵占领河北、河东州县,
而被贬的伪楚帝张邦昌也于同月下旬被处死于贬地潭州。为了躲避金军可能
的南侵,十月初一,高宗立即从南京应天府乘船南逃,同月末即逃到扬州。[/P][P]南宋的建立、伪楚的消灭与张邦昌被杀,违背了金太宗不立赵氏而立异
姓为帝,作为附属国的条件。宋高宗还否定了北宋钦宗割让河北、河东两路
并成为金朝属国的承诺,而且任命了河北招抚使与河东经制使以图收复两河
地区,公然与金抗衡。金太宗随即于同年十二月下诏进攻南宋,但在战略上
是采取会师河北进攻南宋,还是先取陕西,然后进攻南宋,金军将领意见不
一。金太宗决定:“康王(赵)构当穷其所往而追之,俟平宋,当立藩辅如
张邦昌者。陕右之地,亦未可置而不取。”①于是,命娄室率西路金军,作为
偏师,以进取陕西;左副元帅宗翰(粘罕)率军会合右副元帅宗辅(讹里朵)
于濮阳(今属河南),组成东路金军,作为进攻南宋的主力,发动了南宋建
立后金军第一次大规模南侵的军事行动。[/P][P]附表:
北宋世系表[/P][P]
(960—1127) [/P][P] [/P][P]①《三朝北盟会编》卷
111,建炎元年七月十四日。
①《金史》卷
74《宗翰传》。
[/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