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孔子教育基金
返回
登录/注册
对经典诵读活动中批评之声的冷静思考
楼主
孔子教育基金 于 2011-02-10 11:47:54
对经典诵读活动中批评之声的冷静思考
[TABLE=transparent,0,0,752,left,#ffffff,0,none][TR][TD][P][B][/B] [/P][/TD][TD][/TD][/TR][TR][/TR][TR][TD][/TD][TD][/TD][TD][/TD][/TR][TR][/TR][TR][TD][/TD][TD][TABLE=transparent,0,0,730,left,transparent,0,none][TR][TD][/TD][TD][P][LINE-HEIGHT=200%][SIZE=14px][P][P] 作者:张践
近日由于山东省教委发出"禁止中小学生全文阅读《三字经》、《弟子规》"的通知,引起了社会对于当前在一些城市中小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关注。一些人对于经典诵读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一些人由于对于儒家经典的不了解提出了一些"外行"的指责,还有一些人由于长期的偏见提出了一些带有意气用事的斥责……,不论其出发点如何,我们从事儒学普及工作的学者,都是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思考,及时做出我们的回答。
一、对于其中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对于经典诵读活动的批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其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的,我们需要认真的思考解决的办法,及时加以解决。
第一,对当前经典诵读活动批评最多的是一些学校只是让学生背诵,不给学生讲解。如有的网友指出:"《弟子规》《三字经》,学校里也是一带而过,老师读了一遍连意思都没有讲解。"还有网友指出:"儿子在学习班,每天除了背诵老师要求的古文,对很多知识并不了解,久而久之他便对学习国学厌倦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的问题,从台湾传来的"王财贵教学法",其理念就是光背不讲。王教授认为儒家经典太多,小孩子一时很难搞清楚,不过利用他们年轻记忆力好,先背下来再说。以后等他们长大了,人生阅历丰富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显然这样的教学法效果如何,需要在较长的时间以后才能看到效果,一些心急的家长提出异议也无可厚非。至于影响孩子们学习国学的兴趣,倒是值得努力推广、实践"王财贵教学法"的教师们思考。在我们生活的信息化时代,古时气定神闲,心平气静的学习环境不再,各种信息充斥着孩子的五官,时代是否还会给我们留下慢慢检验教学效果的机会呢?二是说到了当前儒学普及工作的软肋,当前学校中的这一代教师,都是在完全与传统文化隔绝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自己本身对于国学经典就是非常陌生的,古汉语都不过关,如何能够承担起科学、透彻、准确、生动地给学生讲解儒学经典的任务呢?由此说到了国学师资的培养问题,实在是当前经典诵读活动中的"关键"。
第二,一些地方经典诵读活动过分注重形式,而对于内涵重视不够,反而引起了市民的反感。例如有人指出:"部分学校要求学生穿古装诵读《三字经》,有点走火入魔。"穿古装背诵《三字经》大约不会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能是在传统节日,要营造一种理解古人,与古人对话的文化氛围。但是如果这种形式变成了加重家长负担,束缚孩子天性,甚至只是为了应付领导视察的表演,那无疑是本末倒置了。
第三,一些领导机关和学者、网友指出,经典诵读活动要注意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防止对现实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这一点当然很正确也很重要的。一些努力普及、传播国学的社会贤达,为了突出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如认为传统文化只有精华,没有糟粕,以国学排斥西学,以中医批判西医,以宗教否定科学等等。国学经典产生于传统社会,对于当代社会无疑会有很多不适应之处,不适应的、过时的、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无疑都是糟粕。有人戏称,如果说没有糟粕,那么国学中大概只有一本《百家姓》了。不过平心而论,"精华与糟粕"只是一种形容性的描述,真正谈到如何选择,即使当代学术界也难于形成共识。如果不是在"权力语境"下,恐怕没有谁敢说已经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分清楚了。一个省教委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对于精华与糟粕的区分,其权威性也是值得怀疑的。与其因噎废食,等待某位权威把传统文化的精华、糟粕取分好了再学习(其实这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不如坚持我们党相信人民群众的优良传统,让教师和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去区分精华与糟粕。那些新编的《三字经》、《弟子规》已经不少了,又有几本流行起来了呢?
二、对于其中的不解要多做宣传
目前社会流行着许多对于过选经典诵读活动的质疑,虽然言辞激烈,但是多属于根本不了解国学产生的误解。解除误会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大对于国学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国学,理解国学、热爱国学。从当前几次质疑中见到的误解有:
第一,学了儒学的孩子没法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社会。据《山东商报》记者说:在中央电视台主讲《三字经》、《弟子规》的钱文忠教授说过:"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不知是否符合钱教授的原意)表面上看是对儒学社会功效的担忧,其实是一种对伦理学的无知。其实何止儒学,任何教育人民的道德伦理学说,如果单纯放到存在物质利益争夺的社会环境中,都是会吃亏的。雷锋当年不也被误认为"傻子"吗?难道我们不要学雷锋了?道德行为的本质,就是劝告人们为了长远利益、根本利益、整体利益,牺牲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如果按照是否会吃亏的标准衡量,我们的社会只能回到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那些质问组织儒学经典诵读活动的人理直气壮地说:"现代社会的公民,要的是适应当代的规则,会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挑战权威,学会利用规则进行利益博弈,这些,《三字经》《弟子规》中有吗?"谁也没有说读了儒家经典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我们的教育领域中教学生市场经济知识的内容还少吗?现在真正缺的,就是教人"吃亏"的学问,让我们牢记孟夫子的教诲:"上下交相利则国危矣。"
第二,某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说:"《弟子规》把孔孟之道中的仁义诚信、以天下为己任、引导青少年做一个时代英才的道理完全取消了。"《弟子规》只是儒家的蒙学读物,如果谁认为一本《弟子规》可以替代全部的儒家思想,那是别有用心。从古至今的学人都知道,经过蒙学启蒙,还要登堂入室,进一步探讨儒学的奥妙。在孔子、孟子的著作中,鼓励青年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语录比比皆是,这一点就不必引证了。如果按照必须万物必备的标准要求一本一千多字的蒙学读物,那么其中差的何止一点两点。更何况当今我们的思想品德课,从各种角度激励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的内容已经很多了,缺的恰恰是如《弟子规》那样教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事的教材。
第三,用儒学不等于国学来否定诵读儒学经典。一位网友指责说:"《三字经》等不代表国学的内涵,儒家思想并不是国学的全部。……如果对国学的理解偏重于完全继承儒家的思想,那还有什么价值。"这位网友知道蒙学不等于儒学,儒学只是国学的一部分,也算是具备一些国学的常识了。但是他犯了一个重要的逻辑错误,以儒学不是国学全部为理由,指责学习儒学的蒙学没有意义。这就如同说苹果不是水果,所以吃苹果不等于吃水果一样,混淆了特殊与一般。儒学当不是国学全部,《三字经》更不是儒学全部,但是任何人学习儒学,只能是从某一个部分开始,而《三字经》、《弟子规》无疑是最好的入门书,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而且也被当代一些普及儒学的试点学校所证明。
第四,不能用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化教育当代的青少年。有人指出:"教育今天的青少年,怎么能用300年前的老药方《弟子规》呢?用300多年前陈旧的行为准则来培养21世纪的青年学生,岂不可笑!"这一指责不仅否定了《弟子规》,可以说否定了一切传统文化,甚至是一切文化。300年前的方子不能用来治今天的病,那么200年前、100年前,甚至昨天的方子呢?如此推论,只能导致一种文化虚无主义的结论。其实社会与人体一样,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人的体质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古代中医的验方今天依然见效。同理,古代社会的一些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环境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古代圣贤的一些经典仍然被今人看成解决社会问题的至宝。不然何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呢?
三、对于其中的偏见要谈化处理
在对待经典诵读活动的批评声中,还夹杂着一些刻毒的攻击和谩骂,对此我们要谈化处理,一笑了之,等待社会实践做出最终的裁决。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既有旧文化的破除,也有新文化的建设,既有西方文化的传入,也有传统文化的开新,人们的头脑面临着飞速旋转的思潮。一些思想观念上的是是非非,单纯用语言是不足以说明的,好在实践是最后的证人,时间会做出最公正的裁决。常见的极端之词有如下一些:
第一,谩骂。如今的互联网,人人可以发表言论,不需要经过"把关人"的选择。一些人在社会上有怨气,便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发泄到互联网上,不加任何修饰,难免胡搅蛮缠、污言秽语。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搞教育学的教授,著文题目就叫《狗日的国学》,认为:"我对所谓的'国学'素来是抱不以为然的态度的。"大人物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自然另当别论,而一些网友也学做大人物的样子,对国学教育口诛笔伐,则难免流露出一副市井的摸样,让人对互联网上的言论望而却步。
第二,用一些陈旧的观念看待儒学。中国近代经历了"五四运动"、"文化革命"、"批林批孔",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涂抹了太多的污泥浊水。改革开放虽然结束了文革的政治灾难,但是并没有对长期流行的极左文化进行彻底的清算。对于几代人来说,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文化再启蒙,他们依然会抱着"彻底决裂"、"破四旧"式的思维方式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例如有人认为:"经史子集作品里有太多封建时代的思想,不一定适用现在的学生,思想有很大局限性。""教育今天的青少年,怎么能用300年前的老药方《弟子规》呢?"这是典型的线性历史观的反应,认为人类的历史只是单线的发展进程,历史的发展如同狗熊掰棒子,只能是不断的弃旧图新。但是须知如果没有人类的文化积累,社会的进步又从何而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之否定、螺旋式发展的原理,他们早就忘光了。至于当代哲学中的"诠释学"、"轴心时期"理论等等,他们更是闻所未闻。因此他们抱着"文革"式的新旧观看待传统文化,只能说我们这些哲学工作者没有尽到责任。
第三,意气用事的刻意挑剔。有人拿出《三字经》、《弟子规》中某些言论,试图证明古代蒙学今天已经完全不适用了。例如《弟子规》讲到子女为父母尽孝道,"亲有疾,药先尝",便是最常被用来证明传统文化过时的证据。父母吃的药,子女怎么能尝一尝呢?药能随便乱尝吗?如此指责只能证明指责者用偏见代替了常识,为了攻击儒学而不择手段。古人服药当是吃中草药、汤药,古人不会笨到让子女为父母实验药的疗效,中医从来讲究"辨证施治"、"因人用药"。"药先尝"是说为父母煎好汤药,先尝一尝冷热再让父母服用。这样的孝养父母方法过时了吗?且不说我们现在有时还会服汤药,就是服西药的药丸、药片,也是用温开水送下。子女先尝一尝水温的高低,不也是应尽的义务吗?如果不是别有用心,怎么能用这一点证明《弟子规》过时呢?
以上林林总总,不成熟的想法就正于方家。为了表示对原作者的尊敬,特意将原文附上。[/P][P][ALIGN=right](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儒联传播普及委员会主任)[/ALIGN][/P][P][B]附件一:
[/B] 山东禁止中小学推荐学生全文阅读《三字经》
2010年12月30日 07:47山东商报
商报济南消息 山东省教育厅昨日发出通知,表示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由于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校园,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省教育厅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近年来,我省中小学开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的中小学在课程实施中没有认真开设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有的地方和学校在开展相关专题教育活动特别是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
省教育厅表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是全省统一规划建设的课程科目,精选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经典篇章,是中小学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各地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按照省定课程设置和教学指导意见规范组织实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以颂扬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专题教育活动,要广泛征求意见,慎重选择学习诵读内容。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省教育厅要求各市教育局要将此文件精神迅速通知到所属中小学校,并立即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要立即予以制止和纠正。
相关阅读
97岁老人劝青少年勿学《弟子规》 称无基本常识(图)
北师大教授发表《狗日的国学》一文 遭校长驳斥
国学课程列入沈阳教育规划 中小学每周上一课
人大校长纪宝成: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小学老师质疑"孟母三迁" 重新编辑《三字经》
相关评论
教育如何面对"国学热"
如何看待国学热
儿童国学教育该用啥样教材?
高校如何从"国学虚热"中拨开迷雾[/P][P][B]附件二:
[/B]复旦教授称按三字经等标准培养孩子 90%要吃亏
2011年01月01日03:27 来源:山东商报
对于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经典诵读的新规--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各界热议不断。对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绝大多数网友持认可态度。有网友表示,如果完全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来培养孩子,将来走上社会肯定不适应。 记者 徐玉芹 张雯雯
全按经典培养
一到社会上就被摆平
网友蓝天认为,现代的人们大多对《三字经》不甚了解,怎样去学,我看还得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去学,脱离了时代的背景就是学了也不会有实质的收获,再就是学了以后对现在的社会能起到什么效果,要站在大背景下去思考。如果自己的国家提倡学,而且学的研究的和运用的都不错,那世界能配合你吗?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过《弟子规》的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去年11月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表示,有人问他这几年讲国学、讲《三字经》《弟子规》,你觉得最大的难处在哪里?他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混混看,马上被人摆平,这是大问题啊。"钱文忠说。
现代公民的规则和博弈
用国学经典培养不出来
网友克莱德漫表示,作为山东人,他认为省教育厅发这个文件肯定是有针对性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渊远流长,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应有所创新,不一定要照搬旧俗。《三字经》是古私塾里面的必读教材,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应该发扬。但当今社会让小学生原汁原味啃读"甲骨文",这有必要吗?现代社会的公民,要的是适应当代的规则,会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挑战权威,学会利用规则进行利益博弈,这些,《三字经》《弟子规》中有吗?
网友爱.雪飞洋表示,作为一名70后,他上小学时没听过《弟子规》《三字经》,学校里也是一代而过,老师读了一遍连意思都没有讲解。还是问爸爸妈妈才知道一点大意。
山东提出要"取舍"
做法很理智
网友认为,山东省教育厅的做法是有针对性的。"我们对历史遗产的科学态度仍需要鲁迅的'拿来主义',先做具体分析,分清糟粕与精华,而且对精华还要结合实际,才能'古为今用'。" 重庆市网友"怒放的生命"也认为,对于从前的东西应该有选择地吸收。此前,王蒙对当下"越古老越受推崇"的文化态度提出质疑,箭头直指部分学校要求学生穿古装诵《三字经》,认为有点走火入魔,因为重视传统文化并非要回到过去。
青岛市网友"火线啊火线啊"表示,《三字经》等不代表国学的内涵,儒家思想并不是国学的全部。所谓国学,其实就是古代文化思想的现代传承。如果对国学的理解偏重于完全继承儒家的思想,那还有什么价值。山东教育厅之所以做此动作,其实就是基于对当代国学热的清醒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齐鲁有孔子,孔孟之道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山东教育厅并不因为孔子在家门口而失去理智地去狂热炒作国学。
《三字经》《论语》倒背如流,对其中的含义却只是一知半解。记者对省城几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发现,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都能一字不落的背下来,但对于其中词句的含义,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有网友表示,断句、通假字、生僻字词、辞章结构、文化背景等影响了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有的也正在被断章取义。
有的孩子倒背如流
内涵上都不求甚解
九成小学生为背诵而背诵
昨天上午,记者走访了省城三所小学,并在每所学校随机选取了5名(共15名)不同年级的学生,即兴让他们背诵《三字经》和《论语》片段,无论是刚入校的一年级学生,还是即将小学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记者话音未落,大家都你争我抢地开始背诵。即使是记者随意从整篇文章中抽出一段,学生也能顺利接上下句。
学生能把这些国学经典篇章倒背如流,那他们究竟有多少人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记者以"子不学,非所宜"为例,分别让15名小学生解释,但学生们全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这句话是啥意思。有14名学生均向记者表示,这些文章他们都是死记硬背的,老师也没要求他们理解其中的意思,只说能熟读背诵就可以了,所以他们也就没多问。只有1名五年级的学生大致说出了这句话的含义,但也是似懂非懂。
就算讲解了孩子也吃不透
还不如先背诵再慢慢体味
作为槐荫区第一批推行国学经典诵读的学校,济南市光明街小学从2004年就开始进行儿童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也是全国首所孔子文化主题小学。记者了解到,书香校园,诵读经典是该校的校本课程,小学一至六年级,每个年级的学生都会背诵不同的篇目,《大学》、《论语》、《中庸》、《道德经》等,但也都不是通篇背诵,学校会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到校帮忙筛选,从中挑出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让他们记忆。
"开始时,年纪比较小的孩子们不大理解,我们教师也不求甚解,先让孩子读得朗朗上口,和儿歌一样,他们也很喜欢。但后来我们发现,往往年龄小的孩子记忆速度快,对开发智力很有好处。其实,我们并不是想把每个学生都打造成'老学究',让他们挨个弄懂四书五经的意思,只是想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因为就算现在给学生们解释了,他们也是一知半解,这种文化底蕴需要长期的人生积淀,就像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刘示范说的,《论语》是需要人用一生去感悟的。"光明街小学一老师对记者说。
网友直指不少经典被断章取义
相濡以沫大多都知道
谁还记得相忘于江湖?
一名大连的网友昨日在网上连续发帖,直指很多经典早已被断章取义,且被广泛"误解"。他发问说,相濡以沫被用来形容为相依为命的一种精神,可谁还记得后面还有一句"不如相忘于江湖"?
他在帖子上说,"以德报怨",本意并不是让你去做"受气包",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了我,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他同样还指出"相濡以沫"也是一个被断章取义的典型。"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在《大宗师》篇中,庄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在婚姻靠组织介绍的年代,这句话支撑了多少性格各异,却本没有多少感情基础的夫妻一直走到了今天,相濡以沫,多好的一个榜样啊,只是当年没曾想,只是当年不知道,既然需要相濡以沫才能支撑,为什么却不干脆洒脱地放手,把自己,也把对方放开去找各自的幸福,去找各自的江湖呢?相濡以沫,这句话的全部意思,又有多少人知道呢?我们都没曾想到,除了一句相濡以沫,原来后边,还可以相忘于江湖!
怎样读,谁来教
这是个问题
网友成都妈妈ANNA表示,孩子学国学,应该有一种适合孩子的方式。她说,儿子去了国学班她才知道,现在很多新兴文化,让儿子一代,甚至我们自己这代人对国学基本没什么了解,有些基础知识都弄不明白。儿子在学习班,每天除了背诵老师要求的古文,对很多知识并不了解,久而久之他便对学习国学厌倦了。后来我给儿子讲许多古代传统文化故事,比如峨眉山一些风景的传说,《宝莲灯》的动画片等,他都很感兴趣,记得也很清楚。
有专家表示,目前多数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时,采用的是背诵法,即要求背诵经典著作中的名篇名句。这种方式最大好处是避免了教师的水平问题,因为国学教育对老师的素质要求特别高,尤其是国学涉及面非常广泛,仅仅对单一的某个方面了解还不够,老师总体上要有一定文化基础,真正成为全面型人才的老师还是少数。背诵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自己理解的内容印象也是最深刻的。但这,反过来也恰恰阻碍对经典的全面理解。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读经推广必定遇到瓶颈。[/P][P][B]附件三:
[/B]97岁老人劝青少年勿学《弟子规》 称无基本常识(图)
2010年08月10日 15:36北京晚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51条
[IMG]http://www.ica.org.cn/upload/201101/2011010821394655.jpg[/IMG]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原中央顾问张克明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刘洁/摄)
"教育今天的青少年,怎么能用300年前的老药方《弟子规》呢?用300多年前陈旧的行为准则来培养21世纪的青年学生,岂不可笑!"近日,本报收到了一位97岁读者的来信。这位晚报的忠实读者,就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原中央顾问张克明先生。带着这封信,记者走进了张老先生的家。
采访张老先生,定在下午1点半。97岁高龄的张克明老人亲自站在客厅门口迎接。一件灰衬衫、满头白发、一副助听器,掩饰不住老人的奕奕神采。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张老先生一直住在民革中央家属院,家里十分简朴,沙发、橱柜都是几十年前的旧物,墙体、窗户和地面也多年没有进行过装修。
张克明老先生生于1913年4月12日,广东省龙川县田心屯人,1937年毕业于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社会系。毕业后,在中大战地服务团掩护下参加了**党。1946年,张克明到了香港参与建立"民革"的筹备工作,筹办《民潮》月刊,1948年至1950年,又参与筹办香港《文汇报》。1950年以后,张克明先后在民革中央担任组织部副部长、中央委员、中央常委等职,同时还在民革北京市委担任领导职务,他还当了多年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聊起最近颇受追捧的《弟子规》,张老先生有些"急"了:"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让孩子背诵《弟子规》,殊不知《弟子规》是借用孔子做门面,其实是那些卖写书人、出书人各自的私货。"《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距今已有300多年,讲的是古代传统的家训、家规、家教,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张老先生说,那是按神权、君权时代的需要编写的,113件事儿,1080个字,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青年人的需要。张老先生举例说,《弟子规》"孝则"中说:"亲有疾,药先尝。"可是,这连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就连小学生都会对此批注说:"这真是怪事!药咋尝?请遵医嘱!"
张老先生认为,《弟子规》把孔孟之道中的仁义诚信、以天下为己任、引导青少年做一个时代英才的道理完全取消了,而现代社会比300年前进步得何止千万里,以现在的知识和思想水平,尽可以根据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讨论研究,创编出新的《弟子规》公约。"建设新社会,必须有胸怀大志的英才,'弟子规式'的畏首畏尾、胸无大志,是绝对行不通的,请问现在那些大肆吹捧《弟子规》的人,是否真的相信《弟子规》那一套?"张老先生调侃说,如果按照《弟子规》教育孩子,只会教出"木头孩子"。
虽然生于时局动荡的年代,但是张克明先生自幼勤奋好学,大学期间他自学了多门语言。直到现在,他也坚持每天读书、写字。他从心里希望,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勇于开拓创新的新时代英才。[/P][P]附件四:
北师大教授发表《狗日的国学》一文 遭校长驳斥
2010年11月17日 18:01天府早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391条
[IMG]http://www.ica.org.cn/upload/201101/2011010821492093.jpg[/IMG]
北师大教授发表《狗日的国学》一文 (图片来源:四川在线)
16日,在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召开的"全国中小学校长高级论坛"上,北师大教授肖川在报告中讲到当前学校中各种选修课时,突然放出猛言--"中小学不该学习经史子集",语惊四座,犹如一瓢冷水泼向当下的 "国学热"。
他放炮:"推广国学也有害"
肖川教授指出,当前各学校推广国学研读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经史子集作品里有太多封建时代的思想,不一定适用现在的学生,思想有很大局限性。""经史子集里大多都是所谓历史名人的'经验之谈',很多前后句都没有逻辑性,只是被俊言秀语包装得让人信服,思维方式并不是很科学。"
他曾写:"狗日的国学"
记者在某期刊中发现了一篇肖川所著的名为"狗日的国学"一文,文中称:"我对所谓的'国学'素来是抱不以为然的态度的"、"所谓'国学',大多是些感悟经验的东西,缺乏充分而严格的论证"。
对不久前复旦8位教授请求录取国学奇才之事,他也称"遗憾","这8位教授与其推荐国学天才上大学,还不如联名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校长、网友拍砖
昨日会后,现场某校长称不敢苟同肖教授的观点,"尽管他是教育界大家,有声望,但对国学也不能妄加评论吧?"
针对"狗日的国学"一文,不少网友在网上贴出读后感。网友"武伐"对其说服力严重质疑,质问肖川其言论可有支撑点与依据。他称此言论:只能说这是新时代的"狂人语录"罢了。
人物档案
肖川,原名肖贵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肖川所列的中小学生不宜读国学原因
太多封建时代的思想
很多前后句都没有逻辑性
思维方式并不是很科学
缺乏充分而严格的论证
相关阅读
人大校长纪宝成: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
政协委员建议将国学纳入义务教育 发展幼年古典学校
国学研究受重视 高校如何从"国学虚热"中拨开迷雾
初二女生退学学国学 是逃避现实还是追求梦想?
[/P][/SIZE][/LINE-HEIGHT][/P][/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1楼
孔卫东 于 2011-02-10 12:19:36
都不要搞一刀切,认可儒家的家长可以让孩子读经。不认可的不读,不碰就是了。
回复
2楼
泗北户孔祥生 于 2011-02-10 21:29:58
"狗日的国学"狗日的想学就学狗日的不想学就不学狗日的别骂别人狗日的
回复
3楼
泗北户孔祥生 于 2011-02-10 21:31:37
97岁算年长了
回复
1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