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鴛湖四書研習班

12楼
皮老师:赞!一定去拜访!
13楼
光文講堂手記〔一〕
前言
自初中畢業以後,我就變得十分好學,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曾經讀過七次,給我很大啟發。那時各家各戶的父母與孩子都互相督促,要重視將來的出路問題,要讀醫學院系.要讀理工科系.要讀法律.電腦.…,反正什麼科系好賺錢,就讀什麼科系。孔子所謂“今之學者為人”,蓋指此也!讀大學不是為了修身成己,不是為了追求道理與智慧,而是為了謀職,為了賺錢。同鄉好友鄰居,也經常將此意,或切切或溫馨的告知父親,但父親是個天真的理想派,他不認為生命的目的在糊口,在賺錢,他相信糊口不是問題,即使窮一些也無關緊要,人生在世應該有理想,有志氣,應該為公義為社會道德做出貢獻,應該在人間留下遺愛與記錄。他經常掛在嘴邊的是司馬遷“欲以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傳諸其人”的名言。他既對我採取自由主義的教育方針,而我的數理化一向是弱項,當然更願意隨意瀏覽,以快樂為本。
成年以後到社會工作,果然證明一般人的集體智慧是非常明智而具哲學洞見的,許多朋友同學鄰居,果然借著自己的理工技能,趁著台灣經常揚升之際,大發利市,過得滋潤有味。而我這一點點人文知識,在工商社會根本無足輕重,以致於窮途潦倒,如喪家之犬,經常換工作。直到友人陳芳鵬投資大陸,我擔任副總經理,才有高收入以及安定的工作。
孔子2553[02]我返台重新自修儒學,努力習作。孔子2556[05]我以儒者的心意與夢想重返大陸,決心刊落俗務,追求父親的夢想“欲以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傳諸其人”。幾年來待過保定,待過珠海平和書院.廣州信孚黃石學校.武漢雲深書院.南京孔子學府.武漢一元一國學網,總感依人作嫁並非長久之計,但又無能力自建道場,遂致徬徨苦惱,無以為計。
孔子2559年12月,得知嘉興房租便宜,經濟發達,人民溫和有修養,幾經考慮與研思,決心前往尋找機會。2560年3月遂到嘉興尋找房子,四月從武漢搬至嘉興。嘉興的房子有120平方.還附帶一個24平方的車庫,是一個毛坏房,所以我一直忙於裝廚廁設備.裝門.以及粉刷牆面及地面,還得買傢俱。
按皮氏宗譜命名規則,我是光字輩,名字中間字應為”光”字,但父親因為有反傳統心態,故意不照此命名。自我投身儒學後,頗欲恢復傳統命名法,在雲深書院時,與孩子明一討論此事,他說“爸爸喜歡讀書及寫文章,就叫文,合起來就是光文”。想想也不錯,就開始啟用“光文”之別名。
緣起
因為35年前與嘉興女作家褚問娟的一次會面,我在詩中提起此事,從而認識褚問娟研究專家蔣國強先生,經他推介我又認識鴛湖書局蘇偉綱.劉國琳.郁震宏…等人。於是有了〔鴛湖四書研習班〕的合作方案,孔氏宗親網總版主孔衛東也表示願意支持,遂形成三方會盟的格局。此種會盟雖然都是通過個人協商,但也都是以單位代表人的身份參與的,因此我就決心借此機會成立〔光文講堂〕,既可以用適格的身份參與會盟,也形同宣布我正式自建道場,以自己的理念及風格,進行儒學宣揚工作。
4月25日晚七點半,我正式開始在鴛湖書局二樓開講〔如何學習論語〕。基於鴛湖書局的人脈,我原本估計這頭一次開講,應該有相當人士參加吧!可情況不如預期,不過也正好滿座。到場的有書局蘇偉綱總經理.易學專家劉國琳.褚問娟專家蔣國強.烏鎮會所總經理徐飛.儒學青年亦之.安徽宿遷到嘉興黨校受訓的兩位縣府官員,還有遠從他處趕來的幾位老闆。
  我首先介紹〔鴛湖四書講習班〕的來源,之後進入正題談到:
心是人的靈魂,是人的靈機靈性,是人認識自己與認識世界的智慧基點,是人創造力的核心,是人的皈依.是人最深的愛戀與魂夢。人心的深處是天心,人性的深處是神性,人應該承擔天命,彰顯天心,成為一種聖賢的偉大存在。

接下來談學習論語應該具備的五心:1.要培養一個莊嚴心態,莊重嚴肅的看自己.看這個世界.看人間的事理道理.同時莊重嚴肅的面對孔子所揭示的道理。2.要具備一個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是仁恕之心,是惻隱同情之心,是慈悲善良之心,是能親其親愛其人,感恩大地山川的心。懂得感恩,知所感恩,才能讓我們更能感受天地萬物之微妙,更能體會聖賢心靈,更能理解字裡行間,許多未曾表述的深情深意。3.要有反省的心。反思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使自己得到糾正與成長。以聖賢的心靈與智慧做為觀照點,進行自我反思,才能進行深刻有力的反思。4.要有謙虛的心。知不足而後能虛心,能虛心才能學習,才更能看到他人的優點,明白他人的好處。5.要有尋道的心。中華文化核心是一種道的宇宙觀。最高的“道”化而為天道地道人道,再化而為百工技藝之道,化為人間器用之道,衣食住行之道…,一切都有道,一切都在道中。在這個道論世界裡,天道下貫而成就人道,天道人道之合德共進而成就人間萬類之道。所以人間萬事不是孤立不相干的,任何事都相關相涉,任何事都有其存有的根源,都受大道的護持。
14楼
經過提問與大家自我介紹,安徽的官員表示滿意,也想在安徽試辦類似講座。之後,我特地說明開班的基本設想:固然討論的場地與茶水是由蘇偉綱總經理,基於文化理念與公義目的免費提供,但由我主講的這個四書講習班卻是個收費的半公益講座,每月100元,三個月一期共300元。其方式如下:1.合作方的員工免費,比如書局的人員。2.學生及貧困人士免費。3.偶而來的旁聽朋友免費。
之所以必須如此的理由是,常設的研習班不同於偶一為之的講座,研習班是一種持續性的研習活動,人員必須相對固定,必須形成一定的氣場與互動,效果才好。如果人員隨時改變,來來去去,氣場與互動難以形成,效果出不來,此活動就沒什麼意思。再者,對經典的研習,必須是有心人,必須有求道心,必須對經典具有敬意,必須有所堅持,收一點費用可以提高門坎,隔除不相干的好奇人士,使參與者的心靈更能互相感通。同時這也有一種人性的原因,物以稀為貴,難以得到的東西,才顯得珍貴,許多人對一種免費的東西,經常表現不知珍惜的心態,收一點費用,既可以強化學習的意願,對人對己都是有益的。

其三.釋迦牟尼以人生為苦,世界為空,他要捨離,要四大皆空,要破除人對人間的依戀,他用托缽乞討法暫維肉身,自有他信仰上的理由。但其後,佛教廟宇也形成香火錢.捐功德…..種種費用以及金錢收受,和尚很富有。儒學則不然,儒學入世,用的是人間法,談人倫人性,談有所為及有所愛,孔子收弟子以束脩為費用,既已定下規則,我等儒學弟子豈可以違反孔夫子的規矩?佛有政府津貼又有大眾捐款供養,尚且有許多收費名目。儒者無政府扶持,無社會捐款,一無收入,叫儒者如何進行儒學宣揚?如何空腹研習?
其四,社會任何人的任何活動都需要建立一種能量循環,沒有能量的輸入,沒有任何人任何單位可以存活。政府固然能印鈔票,但也必須源源不斷的需要人民交稅支持。從事儒學活動的人與事,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太空人,豈可以完全義務?相信任何有點頭腦,有點社會經驗的人,都不會用這種少不更事,不食人間煙火的心態看待儒學講座。
其五,儒學研習需要知行合一,需要建立彼此一定的默契與感情,這就需要有一點課外的交流與互動,研習班準備每月聚餐一次,不另收費,就從100元中付,另外研習班學員每人可以獲贈《四書集註》一本,費用也來自其中。此外講師車買費,餐飲費,研讀的資料影印費,有時請遠方老師前來開講,也都需要費用。
其六,許多人對奸商的投機反感,進而對一切商業活動反感,對一切收費活動反感,這就太不正常,太偏激了。工商活動就是人一時一分一秒都無法離開的器物生產與消費活動,沒有工商活動,人類生活將落入原始狀態,生活將變得十分簡陋困難,因此工商活動造就我們的繁榮與方便,造就我們的幸福與安樂,我們實在沒有理由否定正常工商活動,更沒有理由敵視這種類似於公益的講座。有人說我開此研習班是“儒学为名,厚黑为用”。這就讓我完全無法理解,這一觀點基於什麼理由與立場?難道他人的頭腦與勞力完全等若無物麼?難道這100元是美元麼?即使是美元,四週課程還聚餐,還送書,也根本談不上厚與黑啊!此人似乎是少所見多所怪,現在的禪七,現在的儒學研習,五天費用可以上萬元,我們收這100元不過芝麻綠豆,談得上厚與黑麼?
當然,本研習班從開始設想.協商.研擬到備課,不斷有人反對收費,似乎認為儒學活動本來就不該收費,不收費是天經地義的。其實這根本是基非成是的錯誤觀念,老師在學校教學,從沒有人說應該免費,怎麼社會教學就不能收費?儒學是中國走向大國的重要軟實力,是中國人重建精神家園的核心內容,但現在政府沒有形成扶助的政策,民間沒有捐助的習慣,一些儒者再不設法活下去,那真成了喪家犬,還有什麼能力協助社會建設精神家園呢?這些理由實在需要嘉興的朋友思考.理解與支持。
我到嘉興發展,因為浙江是我的故鄉,因為嘉興是沿海發達地區,因為嘉興是魚米之鄉,人文薈萃,居民友善好客…..,更也因為先父遺言,到大陸應該住杭嘉湖一帶,對子孫之安定昌盛很有利。我懷著善意而來,期待盡可能的付出自己,盡可能為兩岸中國的未來,付出自己的一點心力與思想。也期待自己能長住嘉興。也許文人自古相輕,也許嘉興早有文人相輕的習慣,但是讀聖賢書所為何事?難道不應忠恕存心,寬大為懷,慈悲哀矜?對他人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溫暖,多一些接納,多一些善意?
中國已經揮別民初的沉淪,已經揮別殘酷的階級鬥爭,已經走向光明,已經迎來美麗的春天,我期待與嘉興的朋友真心相待,美美相共,共同享受與護持中華的春天,也共同在這江南水鄉留下美麗的詩篇與溫暖的故事,不知嘉興的朋友以為如何?
孔子2560年5月1日[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15楼
光文講堂手記[二]

5月2日,夜來風雨淒寒,我們又聚到鴛湖書局討論《論語》。在座有蘇總.蔣兄.小馮.亦之.桐鄉王先生等數人。
進入第二講  學習為成人之本.討論孔子的學習觀。
首先引温家宝總理“世界读书日”的談話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再引《荀子•劝学篇》: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做為吾人學習的參考。
接下來講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7.2]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7.3]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17]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14.24]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諸章。
課間言及慈濟人言語輕柔,動作有度,謙敬和善,禮數週至,使人有如沐春風之溫暖快意。問其何以能如此,答曰:“言語當口吐蓮花.眼色當光明正面.動作當輕柔有節,蓋人之貢高我慢,無明放肆,往往傷人害己,損壞修行,所以不可輕慢自縱也!”。
我也略說儒學之“溫良恭儉讓”.“枉念作狂.克念作聖”之教言都是此意。心不可縱,意不可放,氣不可肆,情不可濫,有一於此,其學德難有成就。人心最妙,人心最微,人心也最難制。所以歷史上大英雄大將軍,戰勝攻取,所向披靡,進而為王為帝統領億兆臣民,身旁之人唯唯諾諾,處處奉承,膝行伏仰,更鼓舞帝王大將得意狂妄,以為予者,天命所鍾,天下大智大德之所在,放眼古今,尋遍四海,從來豪傑,莫予若也!進而不可一世,自放自縱,轉眼成就一愚蠢自大之老頭,而墮毀其一世英名,可嘆也!可懼也!
此理甚淺,所謂“七歲孩童能與知”,但修以成德業,克己以復禮,卻是千難萬難,所以“七十老翁未能行”。因此學論語不是學知識,鬥記憶本事,只是踐履,只是持續克己,修成柔軟心,慈悲心,感應心,知人痛養,而溫柔相待。君子明白言語之狂肆,傷人甚於利箭,故不敢肆無忌憚也!
最後談讀書應該記筆記.應該練習寫作,如此將相得益彰。我更提出讀書五到之說,眼到.耳到.口到.心到.身到,讀書必須用心,讀經典必須自身踐履,“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要能改變氣質與風度,成就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有德君子。
孔子2560年5月3日[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16楼
〔鴛湖四書研習班〕公告
由於經常有外鄉鎮的朋友參與研讀,週六晚上的討論,很不利於若干朋友的參與,經研究決定,特將研讀時間改到星期日下午,以後除特殊情況另行公告外,都固定以週日下午為研讀時間。
具體時間地點如下:      
時間:每週日下午2點至4點。
地點:鴛湖書局二樓.嘉興環城南路313號.〔與紫陽街交會口附近〕
本次第三次研習時間為:5月10日〔星期日〕下午2-4點。
討論主題:第三講  禮之用和為貴〔討論內容1.12—20.3篇〕
主講人:皮介行
17楼
光文講堂手記[三]
 
在第二講中,以下幾篇引起討論: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在此做一些補充。

首先〔大學〕中有修齊治平之道,莊子認為儒學追求的是內聖外王之道,這已經非常深刻的揭示出儒學的核心追求。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明儒學以修身為第一位,修身更以自明其明德,彰顯其天德良知為第一位。這也就是莊子指出的內聖之學。儒學是人倫.人道.人性.人間的,因此其修己並不是要做自了漢。離開人倫之道的修身,是違背儒學基本義理的。儒學的修身,除修己成德之外,還必須擔負起家庭責任,擔負社會國家的責任,擔負天下人間的責任。如此循序漸進,相得益彰。因為這修不是死讀書的修,不是閉關靜坐的枯修,而是不斷自我反思,不斷在自我言行間,在家庭社區,在工作崗位,在社會人間做實踐。也就是修道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行道在人間的整體開展。所以不實踐不是真讀書,也不是真修德,知必須能行,能行才是真知,知行合一,互相促進才是真修。所以隨著學習的增加,經驗的豐厚,道德境界的高揚,逐步成君子,成大儒,成賢人。在這整個過程中自我修持是為己,社會實踐是安人,修己為了成德也為了安人,修己與安人互相貫通,互相成就。但兩者還是有些差異,修己是根本.是工夫,必須自始自終的進行,安人是外顯,是實踐,就要看機緣與條件。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沒有相應的天命,窮困潦倒之時,就在自身,或者自己家庭與鄰居間實踐。有比較好的機會,就在公司裡,在鄉里中實踐。如有更好機會,就為國家社會做事,把才華學德的光輝,散播到整個國家之中。

在以上的儒學義理中,從孔子“信而好古”的信仰看,他認為古代社會分化不多,人比較純樸篤實,各種欲望也比較少,所以古代學者比較能專心學習,能站在修身立場真誠學習,為自己成德而學習。到春秋時代,禮崩樂壞,人心浮躁,許多人的學習目的變得功利化,為了個人出路與利益而學習,為了市場需要而學習,這不很符合修己安人之道了。為什麼要拿這兩種對比呢?我認為涉及道德裁斷力的問題。儒者修己安人,其核心追求在維護社會正義,維護人民福祉,國家安定。所以儒者以承道行道為自己的使命,要堅守道統,護持風教。但任何社會都有權勢集團,為擴張權勢,獨享利益,他們總會想方設法,破壞禮法,欺壓弱小。如果學者抱著功利意圖去學習,一旦出來做事,碰上這種情勢,難免得為權勢集團幫腔助威,這就違背儒學維護社會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使命了。

再說儒者要伸張正義,維護社會風教,抗拒權勢集團,需要具備相當力量,除社會政治經濟力量外,最基本的就是自己的道德勇氣,自己能威武不屈.貧賤不移.富貴不淫,擁有這種精神特質,才更能保證他能成為社會風教的中流砥柱,護持社會基本道義。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一直抱著功利意圖,功利目的,一旦出來做事,面臨利益與道義衝突時,這種人必定會以利益做為首要考量,這就喪失聖賢義理對學人的期待了。

至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問題,其重點不在“師”字,而在“擇”字。自己如何抉擇,為什麼自己能夠判斷是與非,善與惡而抉擇之?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這個“洞明”真不是容易的。因為人的學習除自己意願與習慣的養成外,更需要有相應的判斷力,知道是非對錯。但是“事未易察,理未易明”,在紛紜萬端,重重疊疊,人事物,錢財權,情緒理智的糾纏中,如何理出頭緒,判定善惡,的確非常困難。特別是在初學的年輕人中,學識.經驗.判斷力都薄弱的情況下,如何能夠識別善惡,如何能擇善而從,的確是很大的問題。我想儒學的辦法其一是家教,人不學不知道,家庭也是一個學習與修德的場域,父母都應該努力學習,同時要善盡其責,培養孩子正當的觀念,良好的習慣,隨時禁除其不良習慣。不可認為身為父母,就能教訓孩子,就自然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其二是鄉里之教,傳統鄉里之人,非親即故,大家關係密切,痛養相關,鄉里的輿論,鄉里的長老,都對該社區的道德風氣.秩序情況,深度關切,對不當的行為,經常會給予壓制與教誨。其三.私塾與學堂老師。他們生活在鄉里,教學在鄉里,對鄉里的人與事瞭如指掌,既有道德威望,又有學識能力,也對鄉里起榜樣作用,指導作用。其四是師友之間的規過勸善,切磋琢磨,交友以自大其身,互相幫助,互相討論。

現代社會資訊特別多,但多數是淺薄無聊的垃圾訊息,生活特別繁忙,功利意識特別強烈,人浸淫其中,往往變得淺薄浮躁自以為是,又因為儒學如游魂,社會價值失範,理想主義墮落,人不知好學,不知修為之道,只是隨著年齡長大而成父母,許多人既無學又乏德,往往不懂教養兒女之道,經常只是一味打罵,一味強制,有些則溺愛過甚,放任自流,這都很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至於鄰里之間,早已分化,各家自掃門前雪,誰能去管誰呢?

面對當前社會情勢,我們沒有能力去導正社會風氣,目前可以努力以赴的就是重建師友之道,規過勸善,互相鼓舞。因此擇師擇友都非常重要,我們在此研習論語,就是要培養正心.正氣.正德.正道,培養判斷善惡,追求善惡的能力,使我們成君子做大人。

孔子2560年5月5日[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620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