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丁国辉:
一、佛学的大前提是唯心的:万法唯心。常人所知道的佛学包括了不同流派混杂在一起的各种观点,当然是矛盾重重的观点,否则就不会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只是唐玄奘感到矛盾,才立志到西方寻求真经,弄清楚它的所以然来。
“舍身饲虎”正是佛教倡导的德行,但并不是你认为的,佛或者菩萨就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中的上帝,佛教否定“主宰一切的上帝”存在,佛也不能让你进入西方极乐世界,佛本来指的是一种“无上正顿正觉”的“最上智慧”(后来把具备这种智慧的人称为佛),有了这种智慧就能达到极乐。佛不是救世主,他只是一个老师,因为他有佛智可以指点你别误入迷途,但你既不听他的话,要误入迷途,他也没有办法。所以佛说“自作孽,不可活。”西方极乐世界是最高的幸福境界,万千经典在寻找它,其实“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基督教的天国,它不在西方的天上,而在每个人的心里。所以只有你自己才能让你进入“极乐世界”。佛舍身饲虎是他的德,所以他成佛,你是不是舍得,是你的事。佛不能代你去做。同样,下地狱,是因为你种下了下地狱的“因”,善恶有报,除了你自救,佛也救不了你。你不能把佛教当成了其他没文化的宗教。但佛教的错误与矛盾是无限的,诱惑力也是无限的。
二、孔子杀少正卯一事,始出于《苟子·宥坐》,语曰:“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并说孔子向其门人叙述诛少正卯的原因:“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顾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此后司马迁、王充等人都因是说,加以议事。但事实的真假,历来争得不可开交,孰是孰非,难于定论。最突出的要算文革,为了批孔,用此大做文章。
其次是你觉得孔子强调:“为政以德”;“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时又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回答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以此来见诸矛盾,说明你是用了心的。
但上面的矛盾是旧话重提,前人之述备矣。我觉得,荀子是个法家,为了自圆自己的学说,为了抬高自己借用名人说事,是人之惯技。所以,杀少正卯的奇闻先见于《荀子》。其次,不要说更多的铁证说明孔子杀少正卯的事不实,就算是实,在不杀不足以安定团结之时,不杀他可能更多人被杀时,也就可以从“权”了。历来权利的巩固是需要杀人的,一直到现在,只是杀的人更多得多罢了,何必斤斤计较一个碌碌的少正卯。
是孔子没杀少正卯,荀子杀之也!
三、你问得过大。我们想做,但不一定能做,我们在做,但不定做得好。
四、你本来身在答案之中。且魔幻与科学往往只是时空的统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