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探讨
返回
登录/注册
[转帖]浅论“亚圣”孟子
楼主
孔维嘉 于 2006-01-23 12:39:34
[转帖]浅论“亚圣”孟子
所谓品书如品人,读罢《论语》、《孟子》两书,在我脑中的这两位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二圣其形象略有不同。依稀中,前者是一位温良恭谦让的忠厚长者,后者则是一位雄姿英发、气宇轩昂的老夫子。
从某个角度来说,孟子更为贴近我们,或者说更容易让我们接受。宋前,孔子与周公并称“周孔”,而孟子与荀子并称“孟荀”,宋后,“孔孟”并称落实至今。有时,我甚至于更推崇“亚圣”孟子,一如人们惯称“革命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与他的学生梁启超为“康梁”,而青年毛泽东,却对梁启超更为敬佩,称其为“梁康”。
首先这是建立在孟子和孔子思想相差无多的基础上。
孔子以后,出现了孟子和荀子、董仲舒、朱熹这四位对儒家影响很深的大儒。先简要谈谈在继承孔子思想上,孟子和荀子、董仲舒、朱熹的区别。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子思门人,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也更加活跃。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以仁义道德治国、以礼乐教化人民的思想不利于诸侯争霸,开疆阔土)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这想来也就是孟老夫子自已所说的“达者兼善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吧。
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荀子出自子夏一系传经,他在思想上却自成一家,最明显的是“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要有“师法之化”和“礼义之道”,人心才能归善。荀子门下出了两位大法家,李斯和韩非。正是这一“性恶论”,成为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出发点。因此他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这和孔子思想无疑大大不同。“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二程遗书》)。
西汉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董仲舒在其〈天人三策〉里提出五常,这还没有跟孔孟思想表显出差别。和孔子思想巨大差别是,他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了所谓的“王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原是指提网的总绳,这里是一种比喻,意为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绝对的支配权力,而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则只有绝对服从的义务。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朱熹可以说是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家。理学的产生,是儒家为与佛道二教争夺人心、争夺信徒而进行的内部自我调整,也是儒家从学问变为人生信仰的成功尝试。然后,单就朱子对“三纲”持赞赏态度,理学其过又在于束书不观,空谈理性,又将“义利之辩”化为“理欲之辩”而言,这和孔子思想是相悖的。也因此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家又有“新儒家”之称。
显而易见,一言以蔽之,荀子,董仲舒、朱熹三位大儒对孔子学说是进行发挥并改造,孔子思想已屡有变质。而独思孟一派的孟子传“道”,是诚得孔子真传。
其次,孟子善辩,弘扬孔道。韩愈在《进学解》中说:“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
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孟子—梁惠王〉)这段谈论,不能不说是生动啊。 孟子采用层层推进的论证法,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行为,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使齐宣王毫无退路尴尬不已,也就只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的份了。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 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孟子—告子〉)。实在是精彩。孟老夫子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要用刀咱们就用刀,你要用枪咱们就用枪。而且反驳极为有力,一句“水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留”就把论敌难倒。
我们如果读完《孟子》一书,我们不难发现孟子是位善于逻辑推理的辩论高手。孟子对曾经或当时与孔子唱反调的诸子,如墨家墨子、农家许行、杨朱等,都一一进行了有力度的反驳。还敢对梁惠王、邹穆公等直言相犯来进行教育。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孟子对孔子的民本思想的发挥,这也是笔者真正倾心于孟子的重要一点。
还记得,对儒学曾持异议的郭沫若先生在他的《十批判书》中也说:“我之所以比较推崇孔子与孟轲,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在各家中是比较富于人民本位的色彩。”难得可贵的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比之孔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论语—八佾》篇中: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下,臣下服事君主,该怎样做?”孔子回答说:“如果君主能按照礼来使用臣下,那么臣下就用忠心来服事君主。”君臣之间的问题是以相对关系切入的。而孟子在此基础上还迈出了一大步,说了孔子还没说下去的话,我们看到《孟子—离娄》篇中: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当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腹心;君主把臣下当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臣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
《孟子—万章》篇中:孟子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宣王突然变了脸色。孟子说:“大王不要怪我这样说。您问我,我不敢不用老实话来回答。” 宣王脸色正常了,然后又问非王族的异姓卿大夫。孟子说:“君王有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辞职而去。”孟子当时遍游诸国,也是如此,合则留,不合则去。
孟子甚至于公开站在人民立场上,《孟子—尽心》篇中: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孔孟都盛称“汤武革命”,齐宣王认为“武王伐纣是以臣弑君”,孟子就反驳说:“贼仁者叫做贼,贼义者叫做残,残贼之人叫做独夫。只听说武王是诛独夫纣,没听说是弑君。’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后来读到以上的话,勃然大怒说了“这老儿要是活到今天,朕非杀他不可”的话,还撤去了孟子在孔庙里的牌位。
便就这民本思想而言,想想现代人,对孔孟所见有限而偏僻的非议实令人感叹不已。甚至于有把“三纲五常”也强加在孔孟二圣头上的人,而事实上,君为臣纲,在董仲舒之前,首先提倡君王集权,至高无上的还是法家韩非,根本不关孔孟二圣。至于今日犹能鉴借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也是我们华夏社会固有的价值观念,后来的儒家将它发挥罢了。
孟子地位的确立,是自中唐大文豪韩愈开始的。韩愈大笔挥就了一篇极为著名的文章——〈原道〉。这位大文豪提出了“道统”说,认为孟子是直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的继承人。他说:“欲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在韩愈写过〈原道〉之后,至宋,具有讽刺性的是,朱熹对孟子其人其书推崇备至,认为系孔子谪传,甚至公开声明,自孟子后,真孔学便失传了,认为孟子直承孔子的道统。在北宋,原属诸子的《孟子》被正式升格为“经”,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朱熹还把〈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儒家学者还普遍认为儒学经典入门读物,首推《论语》和《孟子》。二程说:“学者须先读《论》、《孟》,穷得《论》、《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其它经则省力也”(《近思录》)。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却如梁任公所说:“自昌黎倡之,宋贤和之,孟学似光大矣。然于孟子经世大义,无一能言者,其所持论无不与之相反......自宋以来,有尊孟子之名,无行孟学之实!”
叹惜之余,我们不妨试想,孟子这些站在人民立场上而让帝王反感的思想言论,又怎能会被封建统治者采纳?反之,那么几千年历史又将是怎样?
茫然中,我不得而知。
回复
1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