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略說儒教信仰

楼主
【原創】略說儒教信仰
  儒教作為一種教,為什麼會不被一些人士所接受呢?原因是複雜的,但是,大體說來,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多年來,我們採用了西方的學術分科方式,因此,當我們使用“宗教”這個詞語的時候,便不自覺地以西方“宗教”作為標準來衡量和評判儒教的“教”,忽略了兩者之間的不同。其次,多年來,我們迫於時勢而有意無意地“反傳統”,所以才不遺餘力地來毀壞國人對“傳統文化”的“信仰”心態,這種心態被毀壞之後,要想再恢復,其艱難是可想而知的。其三,多年來,我們接受了“宗教是精神鴉片”的影響,越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就越對“宗教”有一種本能的反感,當“儒教”也被劃入這種“宗教”的範圍之內的時候,不被眾人接受也就是必然的。其四,當初,為了形成新的“信仰”和“崇拜”,對其他的一切“信仰”和“崇拜”採取的極端的排斥和打擊方式,對華夏經典、道義、神聖、祖先的“信仰”和“崇拜”的排斥和打擊更為嚴重。其五,在毀壞儒教的時候,儒教賴以存在的禮儀形式和場所也遭到了嚴重毀壞,雖然普通百姓對死生的紅菊、對名利的期望、對心靈安慰的訴求依然存在,但是,卻無法從儒教之中找到出路和解脫,所以無法把儒教作為信仰。
    是否把儒教稱為儒教,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是,能夠遵奉道義、尊敬聖賢、尊重祖先,其目的則是使人心向善,使國泰民安,使天下太平。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信仰“中國傳統文化”,便可謂信仰“儒教”;信仰“儒教”,便也可謂“中國傳統文化”。當國人、華人能將中國傳統之“教”與西方傳來之“教”區別開來的時候,可能便是國人、華人能認可“儒教”之名的時候。我們不爭“儒教”之名,我們所重視的是:世人能遵奉道義,使天下有道、天下太平,國人、華人能尊敬自己的聖賢、尊重自己的祖先,學習自己的經典,使國泰民安。
    儒教,是使人如何做人之教,亦即使人自別於禽獸之教。信仰儒教者,在家為孝子,在朝為忠臣,在社會為信友。信仰儒教者,不奉某個人為教主,而尊敬往聖前賢、見賢思齊、以仁為己任。信仰儒教者,不以個人利益、教派利益說話做事,而堅持道義,以道事君、以誠待人,不援上,不媚下,反求諸己。信仰儒教者,祭祀祖先,敬鬼神而遠之,不語怪力亂神。信仰儒教者,志於仁義,見利思義,而不殉於名利。信仰儒教者,己所不欲而不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成人之美。信仰儒教者,不懼怕妖鬼魔怪,但逢災異而能自警而悔過。信仰儒教者,可以是君,可以是臣,可以是民,不論高低貴賤。信仰儒教者,不需要教堂、寺廟作為專門的傳道場所,但是,需要有文廟、宗廟、家廟、墳塋舉行禮儀,需要書院、學校、私塾問學論道,同時,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憑藉自正而正人。信仰儒教者,不必是聖賢君子,但立志於遵奉聖賢君子並學習聖賢君子。
    所謂信仰,顧名思義,必須能信能仰,也就是說,必須要有所敬畏、有所仰望。然而,信仰有多種情況。從所信仰的來說,或者信仰道義,或者信仰某種思想(主義),或者信仰某個神靈。儒教所信仰的是道義。從信仰的方式來說,或者以遵奉聖賢和祖先的方式,或者以崇拜某種主張的方式,或者以拜求某個神靈的方式。儒教的方式是遵奉聖賢和祖先。從信仰的目的來說,或者為了安天下,或者為了安己心,或者為了長生不老,或者為了生前的名利,或者為了死後的善報。儒教是為了安天下、安己心、盡人事、造福子孫。無所敬畏,無所仰望,不成其為信仰。總之,儒教所敬畏的是什麼?“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儒教仰望什麼?王道大同、天下太平、天人和諧。因此,儒教信仰是人類的信仰,是源於中華大地卻超越族界、國界的信仰。
    儒教信仰,可以使天下太平,但是,卻不以救天下者自居。因為修身自正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只能自修自正;因為仁政是要“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要使百姓“養生喪死無憾”、“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要致力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因為王道是要通過仁義而使人“近者悅,遠者來”,使天下萬物“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是要“協和萬邦”,使“萬國咸寧”。簡單來說,可以用宋代張橫渠先生的四句化來概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能夠使“萬世太平”的,不是儒教本身,而是信仰並遵循儒教的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方,有和儒教不同的說法和做法,但是,越是能夠使人長期安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就越接近於儒教的道義。
1楼
儒教与儒学不是一回事.
2楼
[P][QUOTE][B]下面引用由[U]孔庆亮[/U]发表的内容:[/B]
儒教与儒学不是一回事.[/QUOTE]
先生说得对。在当今这个按照西方学科作为划分标准的情况下,“宗教”和“学术”就是分开的,而且必须分开的。在下不遵奉西方那个标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认识才有了不同。是吧?[/P]
3楼
[P]记得几年前,宗亲网上有过相关的讨论,结果当然是不能使儒学成为儒教的。我认为,将儒学定格为儒教一点也不过分,而且值得提倡。正如楼主所言,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将儒学定为儒教,是因为我们对宗教的化分意见不同。宗教来自于原始的种种崇拜,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崇拜我们却不能完全承袭。我们仔细想想,西方的宗教认识总是神乎其神的,好多方面是与现实不想符的。我们能接受他们的上帝,却不能接受我们的上帝。他们的神就是神,而我们的神却不能被我们自己认可,所以,西方模式的宗教化分,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是与中华文明想背的,是偏面的,他们并没有将中国的传统信仰划归到宗教(如果被划分在内,那我们可能就有言正明顺的儒教了),不能完全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我们还谈什么儒学?能相信中华传统文化,能相信孔孟哲学,却不能正确理解宗教,就好比不懂孔夫子何谈克已复礼。[/P]
4楼
[P]拜读了承易兄大作,受益匪浅,在下胡说几句。[/P][P]当代中国人受无神论影响,对宗教一词很抗拒。乍一看到“教”字,直接就是“牛鬼蛇神”,一地大门牙。说文解字里对“宗”的解释是“尊祖庙也”,与“教”字合起来,可以理解成先贤(祖)的教化。“宗教”一词最早出现在明初居顶和尚的“续传灯录”里:“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君。”这里的宗教是“自我修证和教化众僧”的意思。佛教自我修证是“自利”,教化他人是“利他”。近代洋文传到中国,religion一词是对超自然且能影响和控制人类的神灵的一种崇敬。在汉语里无法找到严格对应的词汇,最接近的莫过于佛教的“宗教”。然而,佛教里的“宗教”有自利和利他意思,并没有西方譬如基督教等“宗教”里的人格神崇拜,盖也无法完整表达中国本土化的“宗教”一词的全部和真实的含义。[/P][P]近代大陆中国人对宗教的理解完全来源于马列,承易兄说“知识越高对宗教越抗拒”,诚哉斯言。学的越久,洗的越离谱,加上轮子功再搅和了下,所以搞成了今天的“谈教色变”。其实,在汉语里出现的,无论儒教、佛教还是道教,这里的“教”都是教化的意思,“自正正人为教、移风易俗为化”,和基督教的“上帝是唯一真神”、“啥都我家上帝创造的”这种自负到离谱的教义有本质区别。但是广义上讲,有教主(孔子或道统里的全部),有教义“仁”(及成人成圣的君子道),有宗庙(文庙,孔庙等),有一生矢志践行君子之道的职业信徒(儒生),有这四大件,即使按照西方的观点,所谓的儒学本身就是“宗教”,或者它从来就是宗教,你反对与否,支持也罢,它都是宗教。承易兄说儒教信仰,实则信仰回归。即正本清源,还它本来面目,有啥害怕的呢?[/P][P] [/P][P]当然了,这几十年对“宗教”俩字的妖魔化宣传,复兴的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羁绊和障碍,很多学界同仁甚至孔氏宗亲都有诸多不解,但我们不用急,多多宣讲解释就好。[/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