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孔子后人的和谐理想

楼主
一位孔子后人的和谐理想
[P]     新华网济南3月10日电(记者郑茜)“德之本,经义行,亲之孝,国之忠。”[/P][P]     孔子76代后裔孔令绍的这一天,是从教两岁半的孙子背他改编的《三字经》开始的。[/P][P]    58岁的孔令绍去年从中共曲阜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岗位上退休。现在,他不再作为官方发言人向海内外来宾介绍孔子和儒学,只是作为一名孔子后人,一位和蔼的祖父,用他祖上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教导孙子做人的道理。[/P][P]    孔令绍的家就在孔子故里曲阜市区,屋中处处可见带有兰花、莲花以及梅花的字画和装饰。客厅里挂着六幅草书《爱莲说》,对面墙上则贴着一排儿童早教贴画,以及孔令绍亲自改编的《三字经》。[/P][P]    “现在我和老伴儿都赋闲在家,未来五年,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抚育好孙子,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环境,让他在快乐中成长,”孔令绍握着孙子的手说。[/P][P]    除了含饴弄孙,对于孔子和儒学有自己理解的孔令绍还经常受邀给企业家、基层官员讲课。[/P][P]    他认为,孔子思想分为仁和、礼制与中庸三部分,其核心是“仁”。从字面看,“仁”就是二人亲密,就是和,就是要包容。通过人自身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协调,达到一个和谐社会。“礼”则是规范与法度,是人有序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框架。“中庸”,可理解为做事情恰到好处、尽善尽美。[/P][P]“可以说,中庸提供了一个方法论,而通过礼制的建设,最终达到仁和。”孔令绍这样概括他对孔子思想的理解。[/P][P]    在他看来,当代人学习孔子经典,最重要的是修身养性,提高自我素质和处事能力,是追求当代的“仁和”,而不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来对待。[/P][P]    历史上,孔子和儒学的地位曾经历多次起落。“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避不开走弯路。”孔令绍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尊重孔子、学习儒学,说明中国正在逐步走向包容、成熟。”[/P][P]    今年1月,北京天安门东侧,一座孔子青铜塑像在国家博物馆门前落成。制作者将这位出生于2500多年前的伟大思想家,塑造成一位双手和于胸前的老人,目光深邃,凝视远方。[/P][P]    孔令绍和夫人即将迎来孔子所说的“耳顺”之年。孔子当时说这话的意思是,自己到60岁时能够听得进不同意见,达到内心平静,即“六十而耳顺”。[/P][P]    孔令绍说,他们夫妻俩对生活没有太多要求,只愿岁月静好,家国同乐。未来几年,他计划多读书,写写东西。另外,他还想给自己改编的《三字经》加上注释和新解,为少年儿童写一些教材。[/P][P]    多年前,孔令绍曾写过一篇小传《我从田埂一路走来》。现在,他还时常回到农村,与旧时同学、老友饮酒畅谈。尽管农村的生活与城市还有差距,但不少富裕起来的乡亲已开始到城里买房置业。[/P][P]    “希望城乡差距能越来越小,农民真正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孔令绍说。[/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