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电影观后:胡玫在弱智国人——不要迷信她,她只是一个传说
《孔子》我1月末去看了,而且非常荣兴地以35元的价格包了一个300人的全场(晚7:30开场),因为全场只有我一个人在看,看来只是包装人在自我热闹、炒作而已。
现在都在拿孔子说事,在世风日下、教育完败的形势下,人人都成了文化人——精神历史、精通儒学、精通谱碟···。连孔子后人也不断地自己给自己长脸,最近出了一个孔健祥林,据说是居住在日本,不断写文章称自己爷爷是滕阳户的掌门人,拿孔子为自己脸上贴金的心态昭然若揭。他批完了胡玫,又称自己要搞一个中日韩合拍的孔子电视剧,我用浪中豪人的网名对其大批一通——孔子是一个文化符号,他的一生非常特别,是没法拍的,或是很难拍的,孔家人就不要凑热闹了,起码现在不要凑热闹。大家也看到现在不时有一些人出来从多个角度分析孔子后代都是假的,有的是基因说、有的是战乱说,不一而足,这些不同声音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人宁愿信其有,也不信其无,影响是很坏的。
还是说说电影吧,本人四点看法:
一是胡玫只是导演而已,根本就不了解孔子,不了解儒家文化,用表面化的对白来展现孔子的思想,非常牵强。而且还出现一直有争议的“唯女与小人难养也”,也上了台词,用以贬低女人,说明胡玫是多么的无知。
二是胡玫把孔子加工成军事家、谋略家的成份,远大于儒学家、教育家的成份,已经看不清孔子了。 特别是在鲁国任准国相时尤为明显。 三是胡玫在拍子见南子一场戏时,孔子对南子的挑衅(我不认为是挑逗),孔子回答的还是很到位的,应该是维护了孔子的形象。但是将这个与孔子思想教育治国均不沾边的故事用了长时间的描写,说明胡玫还是败到了金钱上——商业利益至上而不是艺术至上。
三是胡玫运用电影语言水平之低,连我不懂电影语言的就感到好笑。鲁国国君没有送腊肉给孔子,孔子在家焦急等待,但等来是却是一块“玉诀”——有缺口的玉环。孔子自语道:这是让我永别啊。这句话不说观众也明白怎么回事。电影最后孔子又等来鲁国送来的“玉环”,孔子激动地说:这是让我回还啊。哈哈,把观众都当成什么了。这种类似的语言场景记得五十年代以前的老电影有过,胡玫的电影语言水平可想而知。
四是胡玫犯了常识性错误。电影最后,孔子家中一大堆竹简,孔子吩咐弟子:把这些书拿走吧。然后自言自语(大意):我写了这本书,后人捧我也将是因为它,骂我也将是因为它。哈哈,《春秋》是孔子“写”的吗?
记得胡玫对批评她的人说,这些人根本就不懂电影工业。试问,难道以上就是胡玫的电影工业吗?若说是,那也只能是非常烂的电影工业——产品里面的东面比三聚氰胺更可怕——因为胡玫代表了中国电影电视的上流水平。
不能不说的两个亮点:孔子和鲁国国君扮演者演得还是非常到位的,这是我这次看电影最大的收获。
据说该部电影花费1.6亿元,大概胡玫想国家所想,康投资人之慨,在金融危机时为刺激内需做贡献,那就算是胡玫代投资人为电影行业募捐吧。
胡玫在弱智国人。
不要迷信她,她只是一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