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孔子是春秋时期名符其实的大音乐家

楼主
(转)孔子是春秋时期名符其实的大音乐家
[P]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孔子除了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外,就是一位终身献身教育事业的“教书匠”。其实不然,孔子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型人才。他不光精通后来的《四书》、《五经》(大六艺),而且自身对礼仪、射箭、书法、驾车、数学、音乐(小六艺)也有着较高的研究,个别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这其中,孔子对音乐这门艺术情有独钟,造诣最深。

  孔子最早接触到音乐,是在少年时期学习祭祀之礼的时候。当时的国君以及大臣们,在祭祀祖先以及神灵的时候,都要伴随着钟鼓之乐。年少的孔子刚开始只是对祭祀之礼十分好奇,后来慢慢的对这一过程中所伴奏的美妙音乐,也十分的喜欢。

  此后,孔子除了认真学习文化知识、打小工养家、照顾母亲、学习各种礼节之外,最感兴趣的就是学习音乐。他认为,学习音乐不光能够使人放松心情,而且有利于提高人的修养与情操。

  孔子第一次向名家学习音乐,是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这一年,他的祖国——鲁国发生了动乱。“乱邦不居”的孔子便来到了邻近的齐国,并且在此认识了一位齐国的宫廷乐师。

  一次,当二人在交流对音乐的学习心得的时候,无意间聊到了一首上古的曲目——《韶》。孔子对这首曲子十分向往。为何说是向往呢,因为他先前只是听说过这首曲子,但根本就没有真正听人弹起过,而且孔子十分的想学会这首曲子。说来也巧,眼前的这位宫廷乐师正好就会。

  于是,孔子开始用心的学习这首美妙的曲子。孔子是反复的练习,成百上千遍的弹奏。孔子认为,学习一首曲子,并不是以简单的学会弹奏、演唱为目的,你还要唱对音谱、了解它的内涵、知道其中的韵味、甚至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这里做下简单的说明,孔子学习一首名曲的时间是以月为单位,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好好学习一下这种耐性)。

  最后,由于孔子学习太过投入,以至于孔子“三月不知肉味”。大家不要对这句话产生误解,这里的“三月不知肉味”,并不是说孔子因为学习这首曲子,三个月都没有吃肉。而是在这三个月的学习期间里,吃到嘴里边的肉都已经没有了味道,自己已经深深地陶醉在这首曲目当中了。

  后来,孔子在鲁国的政治生涯遭到了挫折——受到了鲁定公和季桓子的冷落。面对着自上而下都在沉迷的鲁国君臣,孔子选择了离去。收拾好行李之后,孔子唱着忧伤的歌曲,黯然的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周游列国之旅。

  三年后,孔子第三次来到卫国。走了那么长时间的路,到过那么多的国家,怎么会没有诸侯任用自己呢?

  好吧,既然暂时没有诸侯接纳自己,那就学习一下音乐,缓解一下内心压抑的心情吧。于是,孔子就向当时卫国著名的大音乐家师襄子求教击鼓和弹琴。师襄子向孔子弹了一首很早之前他的老师教授给他的一个很古老的曲子。由于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结果师襄子把这首曲子的名称竟然给忘记了。

  孔子感觉这首曲子不错,于是就请师襄子教授给他。很长的一首曲子,孔子几天的时间便学会了。但是,孔子有自己学习曲子的原则,也就是咱们之前所讲的那些。 于是,对于这首迷人的曲子,孔子是每天都在坚持的练习。十天过去了,师襄子对孔子说练得可以了,可以学习别的曲目了。但孔子却认为自己虽然熟悉了这首曲子,但还没有掌握它的要领,于是就接着练习。又过了十天,师襄子告诉孔子,这首曲子的要领你已经掌握住了,可以学别的曲子了吧?孔子笑了笑,还不行,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于是,孔子接着又开始弹起了这首曲子。十天的时间再次过去了。师襄子又一次来到孔子面前,这首曲子都弹了一个月了,这回总该换别的曲目了吧,我都有点听烦了。

  这时,让师襄子哭笑不得的一幕发生了。孔子笑了笑,转而说道:这首曲子的作者你不是忘记了吗,我可以通过弹奏把他给找出来。

  天哪,真是疯了,师襄子彻底无语了。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停下了弹奏的手指。他让人把师襄子找来,他拉着师襄子的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高兴地说道:“我知道这首曲子是谁写的了——他的样子黑黑的,个子高高的,眼光是那样的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这个人不是文王,又会是谁呢?”

  孔子话音刚落地,师襄子猛地用手拍了一下脑袋。对啊!之前老师告诉我的就是周文王,这首曲子的名称叫做《文王操》。

  这位演奏了几十年乐曲,在卫国几乎家喻户晓得音乐大家,也不得不对孔子露出了佩服的表情。

  他不是疯了,他是神啦。能通过弹奏曲子就可以知道作者的,他从过来还没有听说过。

  数年后,楚王知道孔子的名声后便想任用他。当时,孔子和弟子正好来到陈国和蔡国的交界处。陈蔡两国的大夫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楚国任用孔子,楚国强大后将威胁两国),就派了很多人前去围困孔子。就这样,孔子和众弟子被围困了很多天,渐渐地,随身所带的食物也很快吃光了,很多弟子生了病。一时间,大家精神极度低迷,没有了前进的信念。

  但是,作为领队人的老师,孔子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消沉的。他就是整个队伍的旗帜,大家都在看着自己,自己要坚强的支撑下去。

  于是,为了顶住难耐的饥渴,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孔子选择了弹奏音乐。就这样,孔子不断弹奏的音乐之声给众弟子带来了希望的曙光,鼓舞了大家。后来孔子派子路出使楚国,在楚国的帮助下众人走出了包围圈。这一期间,如果没有孔子的琴声,大家的精神必定会彻底崩溃,很多人肯定等不到解围的这一天。

  转眼十四年过去了,孔子游历了很多国家,但是没有一个君主任用他的。于是,孔子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祖国,开始完成他人生最后的使命——教书育人与修书。

  教书育人我们就不多说了,主要来说说后者。孔子回到鲁国后,主要修的有三本书:《诗经》、《尚书》和《周易》。《尚书》和《周易》一个是史书、一个是风水占卜的书,没什么好探讨的。咱们重点来看一下《诗经》。《诗经》是流传于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众多诗歌。在孔子当时,所看到的诗歌篇幅大约有一千多个,但很多都是重复叠加的。所以,孔子把很多重复多余的,都给删除了。

 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孔子所编修的《诗经》,并不是简单地编辑就完事了。而是还需要把所有的篇幅,都给谱上音谱给弹唱出来(皆弦歌之)。试想一下,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工程,而它的执行者却只有孔子一个人。

  孔子的一生都有音乐的伴随,不管是在中年的得意之时,还是在后来的落难之中。他都丝毫没有放弃对音乐这门艺术的追求。反过来,对音乐的无限追求,又塑造了他顽强的性格和坚定的意志,提高了他的人生修养。

  孔子与音乐,相辅相成!


[/P]
1楼
是大音乐家不足为奇,圣祖精通六艺,乐只为其一!这也是圣祖集大成的原因。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