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稽孔氏的世系

24楼
会稽孔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孔子后裔,隋唐时仅存的两支都已北迁,即鲁山派和河洛派,现在根本不存在会稽孔氏,你叫谁出来说话
25楼
我所谓的"会稽孔"是杭州绍兴一带的地域性的孔氏。
26楼
唐宋以后迁入杭州绍兴的已经不是孔潜的后裔,与会稽孔没有关系,不能叫会稽孔
27楼
现在杭州绍兴一带的地域性的孔氏有至少六个支派,但与"会稽孔"多无直接血缘关系,他们说与我们探讨没什么区别.
28楼
[P]孔潜为孔吉之后也不无可能。但是只是《元和姓撰》的孤证。而孔潜后裔没有人持孔吉后之说。另外孔潜南度能够将孔子旧物带来南方,说明他在家族中的地位非常高。[/P]
29楼
[P]细看《元和姓纂》的文笔叙述,怎么看也不像唐人的语法格调,它叙述的逻辑思维让人感觉很混乱,不像个专家学者。[/P][P]《元和姓纂》也是经过历代文人学者旁征博引、多次校注而成,因此所述内容有水分也未可知。[/P][P] [/P][P]《元和姓纂》[URL=http://baike.baidu.com/view/61891.htm]中国[/URL]唐代谱牒[URL=http://baike.baidu.com/view/9543.htm]姓氏[/URL]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3132.htm]唐宪宗[/URL]时[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7657.htm]宰相[/URL]-[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0486.htm]李吉甫[/URL]命[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819591.htm]林宝[/URL]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作者林宝,济南人(一作三原人),约经历了[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3128.htm]唐德宗[/URL]至[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3134.htm]唐穆宗[/URL]四朝,当时即以擅长姓氏之学知名。曾与[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709391.htm]崔郾[/URL]等共同审定《[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520710.htm]格后敕[/URL]》,并参与修撰《德宗实录》和《皇唐玉牒》。该书详载唐代族姓世系和人物,于古姓氏书颇多征引,因而也保存了一些佚书的片段。原书体例以皇族[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3061.htm]李氏[/URL]为首,然后按四声韵部分系姓氏。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原书久已失传,清[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677.htm]乾隆[/URL]间纂修《[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903.htm]四库全书[/URL]》时从《[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8483.htm]永乐大典[/URL]》辑出,再用宋[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768076.htm]邓名世[/URL]《[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633091.htm]古今姓氏书辨证[/URL]》等补缺,重新分为18卷,此为《四库》辑本。清[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13707.htm]孙星衍[/URL]、洪莹及近人[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007.htm]罗振玉[/URL]都做过校补。此后[URL=http://baike.baidu.com/view/69308.htm]岑仲勉[/URL]又重行校勘,写成《元和姓纂四校记》。所谓“四校”,指第四次校勘,以《四库》辑本为一校,孙、洪为二校,罗振玉为三校,岑氏所作为第四校,该书晚出,后来居上,功力最深,收获也最大。有中华书局排印本。[/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