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姓是《端木》族人

0楼
《失落的千年古村》
作者:驿马
发表时间:2005-9-13 8:28:35

    在皖南,连绵起伏的麻姑山脚下,烟波浩淼的南漪湖畔,座落着一个方圆不到一公里的普通江南小村--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南湖贡村。这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落,有60多户姓贡,从远处望去,贡村与周围其他村落并没有什么不同。就是这个普通的江南小村,却蕴涵着近千年的历史,在这里流传着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和贡氏先祖贡祖文及其后人们的一个又一个动听的故事和神话般的传说。

                              一
    在一个秋风送爽、遍地金黄的日子里,笔者怀着猎奇的心情以及对古人的崇敬与缅怀来到了这个位于南漪湖畔的古老村落。踏过观榜桥,沿着明塘岸边的棵棵垂柳就进了贡村。在村里找到的第一位贡氏后裔,是小学退休教师贡佳华老人。佳华老人的三个子女都已经结婚单过,现在家里只剩下他和老伴两人过日子了。芜湖师专毕业的儿子贡建仁现在一所中学教英语,对贡家的历史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大女儿就嫁在本村,小女儿则嫁到了20多里远的镇上,每逢周末、节假日儿女们都会回来看看。
    佳华老人的小套房里窗明几净,客厅的墙上到处都挂满了字画,让人感觉到一股股浓厚的书香味扑面而来。老人点上一支香烟,在升腾的袅袅烟雾中侃侃而谈,时光的车轮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

                               二
    据《贡氏宗谱》中的相关记载,贡氏先祖原来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时期卫国人(今河南境内),是孔子七十二得意门生之一。在唐朝开元年间封为“黎候”,宋真宗时又封为“黎阳公”,他的后裔们为了追念他,就以他字的最后一个贡字作为姓氏,一直沿袭至今。
    贡氏后人几经迁徙,到宋代贡祖文的时候,已迁到大名府长垣(今河南省境内)。当时的北宋王朝已经败落。靖康时(公元1126年)金兵大规模入侵中原,太上皇徽宗、皇帝钦宗被俘。贡祖文也被金兵俘虏,后来伺机脱身逃出金兵大营,与当时的汤阴人氏岳飞同时参加了义勇兵,跟随康王(即赵构)南渡黄河到应天(今河南省商丘),康王就在应天登基称帝,历史上称宋高宗。由于贡祖文武艺高强,精通剑术,沿途“昼则参赞帷幄,夜则守御行营”有功,被宋高宗封为都总军将使。
    因为金兵穷追不舍,宋高宗一路南逃到海上避难。金将金兀术看追赶无望,于是退到镇江计划渡江北上。在今天的南京附近,金兀术遭到坚守秣陵(今江苏江宁县境内)要冲的贡祖文和从宜兴赶来的岳飞部队的夹击,败后逃到长江以北,南宋小朝廷才在临安(今杭州)过了一百五十余年的安稳日子。由于军功显赫,贡祖文又被任命为秣陵关总镇,并嘉奖为武德大夫。
    多年的并肩浴血奋战,贡祖文在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也与岳飞成了刎颈之交。在这段时间里,贡祖文将原来居住在河南长垣的一家老小迁到了他在宣城所建的别墅居住,这就是今天的贡村。

                               三
    岳飞刚刚取得项城大捷,就遭到朝中主“和”派奸佞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罪名的陷害,岳飞及长子岳云被关押在临安大理寺监狱里,岳飞一家老小也被发配到了当时尚未开化的蛮夷之地岭南。当时任秣陵关总镇的贡祖文表示愿意用全家四人(夫妇二人及两个儿子)的性命担保释放岳飞、岳云,并星夜兼程前去营救。但时值寒冬腊月,风雪交加,又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贡祖文由秣陵辗转赶至临安时,岳飞父子已经在风波亭残遭奸佞毒手。

    贡祖文悲愤之余为保护岳飞后代,冒着全家生命危险,从临安将岳飞当时仅十二岁的三子岳霖带回来隐慝于秣陵总镇军部。又恐怕日久生变,于是上书朝廷,以体弱多病为由辞官隐退,并将全家由宣城迁至今天的江苏省丹阳县延陵乡柳茹村居住。岳霖也埋名隐姓为贡,与贡祖文的两个儿子贡铁、贡贤一起习文练武,过着植柳养鱼的淡泊生活。直到宋孝宗即位(公元1163年),岳飞21年前的沉冤才得以昭雪,贡祖文适时献出了当时已三十二岁的岳霖。孝宗为表彰贡祖文的忠肝义胆,特赐他“旌表忠义”御匾一块。这块匾一直砌在贡氏祠堂的大门楼上,后来在文革中被拆失。

    贡祖文终年八十岁(死后追谥文宪),当时岳霖的儿子岳珂任丹阳县令,以重礼厚葬于今天的丹阳县柳茹村。并在紫阳渡(今丹阳全州镇培棠村)建造一座“报本祠”,同时供奉岳飞和贡祖文的塑像于祠堂内,二人世代同享后人祭祀。前几年江苏丹阳县的贡氏后人还曾经到贡村来寻过祖,现在两地的贡氏人家一直在联系走动。

                               四
    佳华老人带笔者径直来到村北的一块菜地里,指着一处立有墓碑的坟说,“这就是贡祖文的墓,只是一座衣冠冢”。上前扒开缠绕在墓碑上那些盘根错节的枯枝野藤,发现墓碑上的碑文大多还清晰可辨。墓碑右上面的序文大致意思是说这座墓和墓碑在明、清时代曾经陆续修建过多次。墓碑正中为“祖宋武德大夫都总军将使贡公墓”,并注有“夫人黄氏葬阙”字样。现存的这块墓碑是“大清嘉庆贰拾叁年(公元1819年)十一月吉日合族重立”的。
    原来,贡氏第四代后人贡琳因为到宣城做官,就把全家又迁到贡村居住。他们的后裔为追念祖公贡祖文的文功武德便在这里建了一座贡祖文的衣冠冢,墓棺内埋有贡祖文生前所用战刀一把及部分衣物。
    看过贡祖文的衣冠冢,转回来我们南宋时期留下来的流觞台。这座当年放置在贡家后花园的流觞台由三块巨石拼在一起而成,长约3米,宽近2米,高约60公分,上面深深的刻着一个字体相通的“贡”字。流觞台中的“贡”字上端是开口的,这端在当时是与花园里的水池相连的。我们仿佛看见文人骚客们正围站在流觞台前,随着流觞的停走而吟诗作赋。
    紧挨着流觞台的南面,是一座“三间两包”的老屋。这座天井院、马头墙的典型徽派建筑是全村唯一一座保留下来的明清时代建筑,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西山墙上已长出了一棵不小的泡桐树。老屋经过百年的风雨,已经破烂不堪不能居住了。

                                五
    贡佳庭是南湖村的老支书,儿女们长大后都离开了贡村。我们到时,他刚刚以800元钱的价格把屋后的两棵树卖了,正在平整树坑。老支书洗了手,从房间里捧出一本书来,指着书上有关贡师泰的章节就打开了话匣子。
    从贡琳以后,贡氏后裔在灵山秀水间世代耕读,历代文人荟萃、名人辈出。元明时期以贡师泰及其父贡奎、其子贡性之最为著名。贡奎自幼天性颖敏,10岁时即能作文,长大后更是精通经史。任过齐山书院山长,朝廷行郊祀礼,推授太常奉礼郎,兼检讨。后迁奉翰林,授江西儒学提举,敷明理学,官至集贤殿直学士。著有《云林小稿》、《听雪斋记》、《青山漫吟》、《倦游录》、《豫章稿》、《上元新录》、《南州纪行》、《云林集》等作品共120多卷。贡性之由国子生除簿尉,后补闽省理官。元朝灭亡后“改名悦,避居会稽,耕渔自给”至死。著有《理官集》、《南湖集》等。他不仅为人正直不阿,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更是以其出神入化的笔触、奔放豪迈的情感来描写了自己家乡依山傍水的仙境般美景:“第一江南风景,四时湖上笙歌。山鸟不警儒服,沙鸥惯识鸣珂。”

                               六
    贡师泰出生于1298年,三十一岁时(1329年)中进士,任绍兴路推官,入翰林为应奉,预修后妃功臣列传。历任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拜监察御史,后除吏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户部尚书。贡师泰生性风流倜傥,仪表堂堂。以文学知名,更以政事而著名,当官所到之处都有显著的政绩。虽然他一生来往于衙门、朝廷之间,却为官清廉,办案公正,办过许多怪案、奇案。
    据传他在任绍兴路推官期间,所属地区曾发生了一起拦路抢劫的杀人抛尸案:一个名叫徐裕的小官吏(游缴),以巡查私盐为名,横行霸道,鱼肉乡里。一天,徐裕遇到一个诸暨的富商,不仅把富商所带的金银细软抢劫一空,还把富商害死后抛尸于水中。回来后徐裕到县衙谎报案情,说富商是贩卖私盐的盐贩子,被他发现后就畏罪投水自杀了。正好县官又是个糊涂官,偏听偏信就草草结了案。后来贡师泰巡视到这里,觉得这个案子存在很多疑点,仵作的验尸报告上也表明死者身上曾有伤痕,与案卷上记载的畏罪投水自杀情况并不相符。于是,他亲自追究复查此案,结果使案件的真相大白,凶手徐裕也被捉拿归案、落入法网。当地老百姓对这个案件的重审告破拍手称快。
    另一桩诬陷案更是断的神奇:白洋港有一艘大船飘近海岸,当时有姓史的等二十余人正在海滩上挖取海盐,见大船无主,于是就去拿船上的篙、橹等东西,无意发现了船舱里有两个死人。有一个姓徐的见船里没有值钱的物品,却有两个死人,于是就告姓史的等人杀人劫货。而姓史的又是当地富户高某的佣工,于是这个杀人劫货案又牵连到了高某的身上,高某也被衙门逮捕收监了。贡师泰知道这件事之后进行了一番明察暗访,终于弄清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是当地一个姓沈的船家运载货物到杭州后返回,路上遇到打渔人撒布在海中的渔网,因为偷盗网中的鱼被打渔人发现后杀死,姓史的并没有杀人越货,而姓高的富户也根本不知道内情,他们的冤情这才得以昭雪。
    贡师泰不仅断案如神,对老百姓也是体恤有加。据《元史?贡师泰传》记载,贡师泰晚年任户部尚书期间,征税收粮,往来于福建和浙江之间,在派遣差役和征收粮食时,他“能按其贫富而高下焉,数十郡贫者赖以稍苏,豪富深嫉之”。
    贡师泰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朴实清新,章句洒脱自然,擅长描景抒情,而且更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对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力的抨击,他的代表作《书河上成安驿》中写到:“中原征需苦繁剧,江南转输严督责。况今使者类狼贪,水陆鲜肥随口索。致令编户疲差役,生计萧条徒四壁。已将弱女纳官钱,更遗中男补丁额。曩时河上几人家,今日飘零竟无迹。”这也说明贡师泰是个不畏豪富、勤政爱民的好官、清官。

                                七
    从贡琳到清朝末期,贡村全村人都姓贡,没有外姓人家。只到清朝末年,才从湖北等地迁来少数外姓人,现在外姓人在贡村还不到三分之一。在外姓人迁入贡村的同时,贡氏后人或因做官或因经商有一部分人走出了贡村,在外地安家落户、生息繁衍。远的有浙江、江苏、台湾甚至海外,近的在朱桥、五星、双桥等乡镇都有与贡村一脉相承的贡姓人家。他们之间大多还在相互走动,从贡氏家谱上也能清楚的看出他们之间的派行关系。
    在此之前,贡村原来共有家谱8部,每部家谱包括谱头在内共有8本。在文化大革命中,贡氏家谱大多被焚毁,现在贡村仅剩的一部家谱还不齐全,只有7本,其中一本在辗转中已经失落,无法寻找了。这部家谱在文革中能得以幸存,也是颇受一番周折。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贡氏的祠堂、牌坊、家谱作为“四旧”首当其冲。文革开始后,贡家人偷偷的放了一部家谱在老支书的远房叔父贡照前家里,因他目不识丁,狂热的人们没有想到他家里会有这种东西,这部家谱才得以保存下来。后来经过多次转移,这部仅存的家谱在文革后期交到了老支书的手中,一直保存到今天。

                                八
    贡村原是贡祖文镇守秣陵时的别墅,自贡琳以来,贡氏后裔对贡村进行了多年的苦心经营,在元、明时期兴修了星罗棋布的亭、台、楼、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古建筑体系,贡村也逐渐进入鼎盛进期,世称“江南世家”。历代文人骚客对贡村多有咏赞:“贡氏风徽拟谢郎,南湖旧有读书堂”(秀野堂)、“东轩千里共明月,碧草满庭春意闲”(东轩)、“种梅人去树成阴”、“十亩茶园尽种花”、“竹间烟湿敲茶臼”、“谷中山杉桂晓苍”。
    清代乾隆榜眼、翰林院修编洪雷生曾为贡村贡氏祠堂书写过一幅堂联:“古岸水流宣广建,名宗人著宋元明”。文化大革命中贡氏后裔贡佳兴为堂联免遭破坏,已献给原宣州市文化馆藏存。
    贡村最盛时共有梓潼神祠、南湖堂、秀野堂、明洁堂等六座祠堂,有“孝子”、“贞节”两座牌坊。据传当年贡氏家庭六世同堂,一百余岁的老祖母因年老多病,临终已不能张口进食,有一位刚生小孩的孙辈媳妇断掉了亲生孩子的奶,用自己的乳汁一日三餐来哺喂老祖母至去世。死后族人为她立的这个孝子坊,在南湖小学建成不久的一个风雨夜里轰然倒塌。

                               九
    这几年南漪湖水经常上涨,田里的收成没有多大保障,条件好一点的都搬走了。“年轻人大多数都去了江浙一带打工,600多人的村子里现在只有200多人在家了,尽是老人、妇女和上学的小孩子。”站在贞节坊的遗址上,佳华老人是如此的无耐和彷徨。
    前几天刚下过雨,湖水又涨了,湖滩在秋水中若隐若现。据传说,元朝时曾经在贡村放过江南科考,村东南漪湖滩上有一处“跑马场”,就是当时考取武举人的校场;而云林书院则是考取文举人的考场。南漪湖近处的浅滩上还有一块100多亩面积的圩田,现在也被淹没在湖水中。村里人叫这块圩田“学粮圩”。原来贡氏家族经过多年的繁衍之后出现了自然的贫富分化,世代书香的贡氏家族为了保证族中贫户的子女能读上书,就在村东的湖滩上围了这块“学粮圩”,所取得的全部收入用于供族人读书,这相当于今天的贫困教育基金。

     十
   ……

1楼
贡氏历史文化专辑《思源集》首发
镇江日报>>B2版  2005年3月11日
 
 
  本报讯由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贡义林主编的《思源集》,近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日前在丹阳书城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

  贡氏是我国古老姓氏之一,以春秋时期孔子弟子端木子贡为始祖。丹阳贡氏始祖为南宋时期保护岳飞后裔而隐居今延陵柳茹村的贡祖父。近800年来,柳茹贡氏已在全国形成很大的群体,尤以丹阳延陵柳茹和庄湖、埤城大贡等地为多。

  《思源集》就是一本研究贡氏历史文化的书籍,全书共41万字,分远祖传、文萃集、芳名录等10个栏目,其中对贡祖父保护岳飞后裔、岳家后裔考证、陈毅在柳茹的抗日活动等历史史实有详细介绍。该书对于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积极意义。(殷显春)  
 
 
2楼
我是江苏的
3楼
我欢迎大家加我QQ305841022
五一时回家听说要寻亲
我很支持啊
我现在 在镇江念书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