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金坛西旸孔子后裔
作者:  文章来源:扬子晚报常州新闻  点击数 225  更新时间:2007/1/6 11:51:28  文章录入:admin

 目前居住在金坛市西旸镇的孔子后裔属衢州派五支。北宋末年,宋都汴京陷入金兵之手。宋高宗赵构仓促南渡,在临安建立了南宋王朝。孔氏族长孔子第47代孙孔若古(孔传)随衍圣公孔子第48代裔孙孔端友,负着孔子和亓官夫人(孔子夫人)的一对楷木像南渡投奔南宋,被封于浙江衢州。孔若古之子孔端隐投笔从戎"仗剑从王事",入大元帅宗泽麾下,任文林郎江陵府观察推官.爱茅山福地山水,葬茅山西青城埠.其长子孔璩以从政郎江陵府观察推官任镇江丹徒县丞.辞官后赐家于金坛市西旸镇孔达(门楼下)村。孔璩生子孔抒,孔抒生子孔元良、孔元明和孔元贞。孔元明明经及第任江西转运司运干。

  金坛市西旸镇阳山村、对达村、共群村、棠梨岗村四村的孔姓居民有近1000人,为孔元明、孔元贞之后。阳山最长的村民为106岁的孔子74代孙媳谢福英和84岁的孔子74代孙孔庆茂。辈分最小的为“维”字辈。

  由于中国历代王朝的尊孔政策,孔子后代一直享受免赋税、免徭役的优厚待遇。这里的孔子后人也不例外地过着富足的生活。虽然在太平天国期间遭兵匪烧杀,阳山村抗战前号称金坛西门第一村,家家都是楼房,许多人家建有雕花楼。抗战期间,土匪索要粮款,阳山村严词拒绝。村民和土匪激战但终不敌。整个村子被土匪焚毁,不然现在现在可是很好的旅游景点。

  过去村里就有旧社会不多见的福利制度,家道没落的孔姓村民可以耕种家族公田,只需交纳一些费用用于每年的祭祀活动,从而免于流离失所的命运。为了维护血统的纯洁孔家还有不得招女婿,不得领养外族儿童等族规

  阳山村的宗祠红墙黛瓦,第一进为大成庙,门口有一对石马,门上有大成庙匾,两侧是对联“四书世泽,东鲁家风”。第二进为大殿,用于祭祀、聚会。后进供奉祖宗牌位。距宗祠100多米有一石拱桥,桥头有石碑“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官员必须过了宗祠后的公共墓地方可上马上轿。民国初年尊孔的康有为隐居金坛期间,路经宗祠下轿而过。1957年拆大成庙建阳山村小学,1968年拆剩余建筑建阳山大会堂。石马不知所踪。石桥也应拖拉机无法攀越而拆毁改建。当时准备锯倒天井中的800岁的古柏,但由于曲折不可用而放弃。虽然捡了活命,可是历经摧残已是奄奄一息。希望文物界能够予以关注。

  现在能够证明这里的村民为孔子后人的文物只有在门楼下村被村民用作码头的孔璩的墓碑,上书至圣四十九代孙、孔氏迁徙始祖璩公之墓。还有被当作四旧焚毁的族谱残页。很多年轻人根本不知自己竟是孔子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