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上海闺秀》精选
作者:孔明珠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470  更新时间:2007/1/6 15:24:11  文章录入:admin

作者简介:孔明珠,祖籍浙江桐乡乌镇,生于上海。自幼受家庭熏陶,热爱文学。大学中文系毕业。出版社工作10年,后东渡日本,90年代开始写作。现为《交际与口才》杂志副编审、编辑部主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长篇小说《东洋金银梦》、《我们的耳朵宛如贝壳》,散文集《青春期第一次》、《爱情备胎》、校园幽默词典》、《孔娘子厨房》等。已发表数十万字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散文随笔。《东洋金银梦》译成日文《上海娘,东京の梦》由日本近代文艺社出版。《鹤竹居酒屋系列》被《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收录。《青春期第一次》获全国第二届青年读物二等奖。《东渡人物记》入选2005年度中国最佳散文。 作品关注上海百姓日常生活、中日文化差异。近年以东方明珠网名活跃于99读书网“小众菜园”论坛,连载“孔娘子厨房”系列文章。

大家闺秀

大家闺秀中的“大家”现代汉语词典上是指世家望族,“闺秀”字面上看,是闺房小姐。大家闺秀是旧称,应该是指那些秉承传统家学,从高贵的门第中走出来的女子,大家闺秀一般有着上等的品貌和教养。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奥斯丁《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文学名著中里塑造了很多大家闺秀的典范。大家闺秀恪守礼仪,习琴吟诗,知书达理享受荣华富贵,但决不是木头一块,没有感情的起伏,安于命运的安排。在爱情婚姻两性关系中,她们会比一般女性更多思考,于是命运更旖旎起伏。即使时运不济,家道中落,她们仍然会维持体面的底线,保留一份尊严。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可以算是大家闺秀的典范了,她美丽大方,既有文才又识大体,虽然曹雪芹不怎么喜欢她,用了个有性格的“作女”黛玉来比衬,使宝钗落了个很不讨好的第三者下场。民国时代的宋氏三姐妹也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漂亮高雅,走的道路各不相同,却都为中国历史涂上绚丽的一笔。著名的苏州张家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出身名门,是中国第一批中国公学预科女生,个个兰心蕙质。大姐张元和的夫君是昆曲名家顾传玠,张允和嫁给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老三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夫人,老四张充和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她们除了发挥自己的才华,还安心做贤内助,辅佑丈夫的事业。到了晚年,大家庭之间还办张小报互通信息,活得那样雅致,心平气和,是中国最后的大家闺秀了。 时世更替,今天已经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家闺秀,说起这个名称,至多脑子里浮现一点电影中的映像。比如春日暖洋洋的阳光照在一幢尖顶洋房的阳台上,阳台的藤椅上坐着个身穿镶有白色蕾丝花边长晨衣的妩媚小姐,手里闲翻着十九世纪的外国翻译小说,有一搭没一搭地望着蓝天遐想。走近来,大家闺秀的气质沉稳,眉目疏朗,喜怒哀乐不全形于色,待人接物礼貌周全。 看三十年代著名诗人,才子徐志摩的爱情故事,从其中的女人林徽因和陆小曼身上,就看出了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对待婚姻和爱情的区别来。大家闺秀由于家教严格,自视甚高,一般不会主动示爱,文绉绉地以诗传情,烈焰奔腾在暗流底下;而小家碧玉则没那么多门楣沟坎的牵绊,很实际地一招一惹,使一下小性子,将男人搞得头脑不由自主晕乎乎的。这样,大家闺秀得到了所谓的“柏拉图”之爱,而小家碧玉则享受着凡俗尘世的爱情。 解放以后,先前出身名门世家,一落地就该属于大家闺秀的女孩,瞬间失去了依傍,公有化大刀阔斧抹去了一切旧社会的烙印。经济收入基本格式化了,尤其是几次政治运动后,富人都学会夹着尾巴生存,女人的打扮也都革命化。妇女解放喊口号“我们都有两只手,不能在家吃闲饭”,闺秀们走出家门参加工作,出身在她们身上只留下淡淡的痕迹。 记忆中,知青大批下乡的时候,知识分子的后代最积极,惟恐落后了改造不成世界观,工农后代听天由命无所谓,只有大户人家的闺秀知晓外地生活条件的艰苦,下乡劳动的恐怖,一般都在妈妈的庇护下按兵不动,任凭人家把锣鼓敲到大门口,温笃笃也不和人争执。 弄堂底小白姐姐就是那样,外公是上海滩名医,爸爸是医院主刀。妈妈是地段医院打针的,对人客客气气,不卑不亢,借口生病把女儿藏在家里养着。小白姐姐长得很一般,瘦白的脸上有几粒雀斑,手腕伸出来比一般小姑娘要细,眼睛长在额骨头上面,从来不和你对视,走路烟似的轻。她不去上山下乡,天天看外国小说,闲闲地养精神,种几盆月季、玫瑰花。后来实在无聊,她自学裁剪,一件燕子领黑白朝阳格衬衫穿在身上,得体优雅,其他小姑娘想请教,小白姐姐把人拦在楼梯脚下,就是不承认自己会裁剪。小白姐姐不到弄堂里白相,跟一个老教授学日语,结果高考恢复她一下子就考取“上外”,毕业后进外企工作,后来到日本定居了。 弄堂里还有一个绰号老妖怪的中年妇女,据说也是有钱人家出身,但她就不是闺秀的作派了。描眉涂唇,穿尖头皮鞋,衣服都紧紧地包在身上,每天傍晚夹着个闪片珠珠小包出门去,把屁股扭得一弄堂人要跑出来看西洋镜。老妖怪逢人便炫耀她有压箱底,吃定息,有海外汇款,但是只要她头一扭过去,就有婆婆妈妈撇嘴说她的坏话。 所以,能和“闺秀”两字沾点边的女人,一定是低调行事的。无论什么朝代,什么环境,总有一些女人不是人云亦云,跟风追潮流的,她们是心里有底的女人,交朋友也只认自己的圈子。在美国定居的华裔中,有很多这样的女人,讲得出自己家庭出身的来历,亲亲眷眷不是前朝做官的就是今朝实业家。他们的后代一般不和圈外的家族联姻。当然时代进步了,这样的观念未必妥当。港台电视剧里面有多少富家子弟和灰姑娘的纯真爱情被父母拆散,有多少闺秀错嫁花花公子忍受心理折磨。然而“门当户对”这些圈内的规矩也是因为有大量事实依据,由良莠概率钦定的,还是讲科学的。很多教会不和异族通婚,也是这个道理。 白先勇《最后的贵族》小说很好看,谢导演电影拍得却不怎么成功,最最令人失望的就是女主角潘虹的气质,如果不具备贵族后代的气质,至少也应该有大家闺秀风韵,然而从电影中看,除了她显然比角色大很多的年龄以外,一颦一笑都那样忸怩做作,即使在家庭尚且辉煌的时日里,也没有清高、淡定和雅致的风度,这样的大家闺秀形象上就不可信,故事再如何编,观众也不会感动。 女孩子的脸上是有气场的,所谓的脸面之气,由内而发。从小生活在和谐的家庭气氛中,活动在空间宽敞的知识家庭里,见多识广,那样的女孩子脸上呈现大家之气。反之则不然。其实,即使在如今的上海还是找得到一些闺秀的踪迹的。在上海愚园路、华山路、湖南路几幢旧别墅中,几条著名的新式里弄中,外观朴素的咖啡馆里,老牌出版社办公室、小书店中,高尚地段的外国人超市里,那些表情淡然,礼貌、低调的女人很可以看得出她们的出身。 今天的上海人社会生活层次拉开,经济收入有了很大的差别。有钱的父母,谁不想自己的女儿走出家门被人称为“大家闺秀”?然而“大家”很多,“闺秀”却不然。这些新贵们前无家传渊源,后有断裂的知识结构,父母自己不学无术,没有一点知识底蕴,有了一点钱,生怕人家不知道,急于将自己的女儿培养成“贵族”,孩子一到会走路便琴棋书画眉毛胡子不分样样去学,拔苗助长。穿得像黑社会老大,带着孩子进出高档场所,吆五喝六喧哗斗富。如果女儿长大以后书读不好,便胸部一拍送到国外接受所谓贵族式教育,放任挥霍,开跑车泡酒吧乱交男朋友。 那句俗话“一个贵族要三代才能形成”不是没有道理的。以为自己家大业大,生出来的女儿就是大家闺秀,那是要被人笑的。电视访谈很能暴露一个人的修养,有些盛名之下的女人,事业不错,打扮也时尚,言语谈吐,一颦一笑想扮演成大家闺秀,却不知不觉尽现小家之气。 今天的闺秀,更多的是气质,是教养,是品德上的定位。从爱情婚姻角度,也许大家闺秀的矜持会错过一段好姻缘,婚姻不一定很幸福,就像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章伯钧的女儿章诒和。但是她们遵循传统礼教、家学渊博、内心丰富、才情斐然,这样的女性从人的整个生命来说,是活得舒展的健康的,也一定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