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孔府的庙户4

275 0
发表于 2024-11-30 09:25:31 来自手机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为什么对编审庙户这么认真对待,咸丰三年(1853年),百户官张协庸说:林庙洒扫之役,始于西汉,历代皆有续添。至前明洪武年间,又拨入百余家,看视守卫,免其差徭,立官统之,载在志书。典至重也,恩至渥也。恐有逃匿等情,故少则五载,多则十年编审一次,庶不至于遗漏。余承乏是职,正值清查之期,遂选差诚实吏役,着意核办。幸各户踊跃急公,领单遂缴,并无迟误。(《孔府档案》五○六六之一)
  在后来的多次庙户编审中,历任百户官,都能象张协庸那样,谒尽其力,办好编审工作。光绪二十年(1894年),百户官刘相乾说:钦拨洒扫至圣林庙佃两户,并各书院以及老家人等户,向系五年一次编审,不致遗漏影射情弊,所以清厘户丁,重祀事也。……卑职现授此任,竭尽其力,细心编查,即令各该户头赴署领单,饬发本户内亲填写年岁、籍贯、住址,依照刊刷格式,均按条规详注。恐遇有强横不法之徒,抗违不遵,抑或假他事故,在府当差不入单注册,碍难编查。是以卑职备文申详。(《孔府档案》五○六三之二)
  庙户的身份一经确立后,就终身不能脱户,而且这个名份,还要子继孙承,世世代代都是孔府的户人。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泗水县庙户张整的子孙,虽然繁衍数代,仍被认定是孔庙庙户,必需要履行庙户义务。为这事,还引出来一场官司:据林庙守卫姜玉櫆详称:切有泗水县庙户张化谚,户中有张承业、承德、承绩、承功弟兄四人,原与本户张小四为同曾祖兄弟,今伊族张须周诘出伊等脱漏户口,张须周亲弟张须义、同祖弟须廉、同曾祖弟须惠、须礼四人,又被张小四诘出脱漏户口。当差王之坤、李全祥前往清查传讯。……据张承业供称:小的兄弟四人长名承业、次承德、三承功、四承绩,小的无子,承德一子名张濯,承功一子名小小,承绩无子。小的与本户张小四,系同曾祖兄弟,小的父亲死后,就漏了丁。上年编审清查户口,……小的们情愿具结,再不敢脱漏,只求恩典,等语。除将甘结附卷外,本爵府查张承业等,的系原拨庙户张整之子孙。伊等祖父之名,俱载档册。而承业等胆敢脱漏户口,贿嘱原差,殊属不法,但自知情虚,具禀投首,免其治罪入册。所有漏丁张须义张自洁、张克智等,移会泗水县就近查讯取具。伊等不敢脱漏甘结,移送过府,以凭查照入册。盖征收户丁,恪遵定额,编审户口,祗在各户滋生,即为原拨之子孙,即为圣庙之户人,未有祖是孙非之理。……事关庙户成例,体制攸系,相应移会。(《孔府档案》五○七一)
  庙户的每次编审,都是非常严肃的,总是要警告户人:“如有违错遗漏,查出重究不贷”。对于查缉追回的逃户,往往要施以枷责杖打等刑法。隐丁不报的,也总是押禁班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尼山户人张瑞龙、张瑞宾等二十余人,被控告为隐瞒丁银,被孔府差拘严押了二十余日。
  乾隆元年(1736年)五月,新张社庙户户头金志祥,多年不遵规例,将户内人丁隐漏不报。这事被百户官陈曰训知道后,马上差役对其拘唤,并将审讯结果向孔府禀报:钦设林庙守卫百户食守备俸加二级陈曰训呈申明隐丁事:切有新张社庙户户头金志祥充应户头,多年不遵规例,将户内人丁,隐漏不报。卑职察知,即差役拘唤。去后,据户头金志祥具禀词一纸前来禀称,为冒罪首陈事:切身堂弟金明臣父子六人久住邹境东程庄,前值编审,身催伊上丁。伊称住居邹境,并不还籍,不肯上丁。身实一时愚昧,将伊父子之丁未入册内,实系漏报。按名开列,冒罪陈明,叩乞恩阅施行。……又据金明臣具禀词一纸前来禀称:为陈明履历事,切身父金守成自康熙五年间在青山寺院出家修行,至后还结归家。蒙生身兄弟三人,长兄、次兄已经上丁,身今年三十六岁,与侄金希文十六岁,身子金希尧年十七岁尚未上丁。实因雍正四年间蒙皇恩赦免丁银。身因民丁俱已赦免,料户丁亦在赦内,故此未报。身情愿按年完丁,并不隐匿,亦不敢漏报,据实陈明。(《孔府档案》五○六八)
  这金志祥和金明臣,肯定是慑于孔府的虎威,知道自己隐漏脱户,难逃其责,还是老早服软认罪是上策,这样也好有个宽大处理的出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脱户都象金志祥、金明臣那样,而是蓄意躲避、支离唐塞、负隅对抗。乾隆六年(1741年),孔府发现济宁的李献可为逃户,当孔府传唤调查时,李献可对抗拒提。于是,孔府立即转饬济宁州官衙,务将李献可押解来府,以凭讯实供役:伏查至圣庙户,自前朝洪武年间,将曲阜等州县选到民间俊秀身家无过子弟,拨入圣庙洒扫,给勘札内开,全丁在庙,又将各户籍姓名勒石垂久,至今星炳,迨至我朝定鼎,钦奉圣旨,圣门典例,俱应相沿,期于优渥。钦遵在案,此会典志乘在在可稽。讵料有原拨济宁州庙户李经之子孙李献可等,罔知成例,蓄意规避,竟不到庙。查历年编审丁册,该户子孙管收开在递年有名。及至雍正二年以后,全户开除,竟谓消长亡绝,情或有之,不暇深求。近访该户子孙,族盛丁繁,散住济宁,随即差唤。去后,虽查有其人,而抗提不到。据将李献可亲笔抄写支系回复,又经两次移会济宁州协拘,而该户李献可恃监护符,支离唐塞,竟称伊祖虽有李经之名,而伊并非李经子孙,非理荒唐,负隅如故。仅准空文移复,独不知一径拨入庙户,则身该户之下,即次支傍派,均属户丁,非知袭荫封典,只及正子正孙,所以原给勘札内开有全丁在庙之语。古人立法,正所以杜日后,如李献可之躲避隐匿也。况所拨庙户额只一百户,历年既久,其间之真正逃亡死绝者,十去八九。现在供役所存无几,若如李献可之现存活证者,而可以簧口狡脱,不惟供役寥寥,且相率成风,正未可料。恐庙庭寂寞,殊非圣天子重道崇儒之至意。拟合备由咨请,希即转饬济宁州,务提到案押解来府,以凭讯实供役。(《孔府档案》五○六八)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一个庙户张小九说:“身祖夺印,本姓周,系邹县庙户张文良之婿。文良无子,夺印承受家业,即过为嗣。改姓附籍,纳丁当差。夺印生三子,俱经附籍当差”。娶了庙户的女儿,承受家业,也就等于继承了庙户的名份,便世为户人。嘉庆十一年(1806年),孔府的一个管事,控告宁阳县
民人张成业为逃户,说“伊祖上原是户人,伊祖母改嫁宁阳王姓,伊随母改嫁,从继父姓王,继父死,复姓张。至成业身,迁宁阳马家庄。今至伊子化坤,已经三世,竟将户丁之名隐瞒不露”。虽然张承业有随母改嫁经历,姓氏也随了继父,但后来又回复亲生父亲之姓,虽历经三代,仍然被视为庙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5 孔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儒家礼仪研究会 电话:18061666725 电子邮件:info@kong.org.cn苏ICP备18017829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