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04
    • 经验353
    • 文章61
    • 注册2009-06-03
    仲氏历史简介(转载)
    [ALIGN=center]仲氏历史简介[/ALIGN][ALIGN=center]转载:华夏仲氏网  [URL=http://www.CNZHONGS.COM]WWW.CNZHONGS.COM[/URL]

     一、先贤仲子 先祖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生于公元前542年9月7日,鲁国卞邑人(现在泗水泉林一带),少年英强,19岁从学孔子,一生追随孔子,60岁为卫国蒲邑宰,在春秋战乱的环境下,先祖努力实践了孔子仁政、德治的治国主张,积极传播孔子的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三年蒲地大治,孔子三称其喜。公元前480年3月3日为平定卫国宫廷政变,先祖结樱遇难,葬于河南濮阳。我们的先祖为子至孝、善政为民、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忠诚守信、言行一致、无私无畏、忠义仁勇、才堪治赋,孔子称他为“正大高明”,孟子称他为“百世之师”,曾子称他“圣门可畏”,后世学者称他“忠孝环宇独一人”。后人对子路有“负米之孝,结缨之忠,从师之义,治蒲之惠”之誉。唐朝追封先贤仲子为“卫侯”,宋朝加封为“河内公”,后进封为“卫公”。明朝尊为“先贤仲子”,清朝康熙尊为“圣门之哲”,雍正进封“卫圣公”。 二、先贤仲子故里 先贤仲子故里今名仲村,在泗水县泉林镇一带。史记称:泗水县大卞桥即古卞邑,仲村为古卞邑之东境,西去泗水卞桥35 里。自二代祖仲启至十六代祖仲谋均生活在先贤仲子故里,且多为单传。公元二十三年,十七代祖仲世德未避赤眉之乱,举家沿泗河西下,逃难至今天的仲氏故里仲浅村。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因主持泗水先贤仲子庙,先贤仲子六十代孙、小宗东支仲铨携家迁往泗水。先贤仲子六十代孙仲亮也随之前往泗水。从此,先贤仲子故里重新有了先贤仲子后裔,现已繁衍900余人。因此,迁播外地的先贤仲子后裔在编修家谱时,均把泗水作为祖籍。 三、仲氏故里 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先贤仲子第十七代奉祀孙仲世德,为避赤眉战乱,从泗水卞桥迁至济宁南四十里的延就亭。这里是黄帝之子禺阳受封之地,为古小任国,后为有仍。仲氏在此定居前,村中已居住“莫、赖”两家。唐开元年间,建仲庙后,更名为横坊村,元朝之初,又更名为仲家浅,沿用至今。自仲世德迁此后,世世代代定居这里。随着人口的繁衍,仲氏族人不断地由此迁往外地。因此,仲浅村成为先贤仲子后裔的第二故乡,史称仲氏故里,仲浅村因先贤仲子文化曾延续了千余年的历史辉煌。 四、仲氏族谱及行辈 仲氏家族的族谱,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实,谱系最完整的家谱之一,具体何时建谱已无法考证,但是,唐太宗李世民看百姓诸谱后,赞曰:“朕观诸谱,仲氏最古。上至轩辕,下逮子路。”可见仲氏族谱悠久。仲氏族谱经历代嫡长子主修,共32 卷,分《大宗族谱》和《小宗族谱》,谱中详细记载了仲氏姓源、远祖、始祖、及仲氏2800余年的详细世系人名,各朝各代的仲氏名人小传,以及凡例和修谱时的盛况。 仲氏族谱先后经康熙年间、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及民国年间续修。仲氏家族把修谱看做阖族大事,通过修谱把分散和疏远的族人汇集于一体。修谱的原则是:立大宗自上而下为纲领,以尊祖;续小宗则由近及远清条目,以敬宗。实现其世系远而不忘其祖,支派分而不离其宗的目标。  仲氏宗族多为聚族而居,同姓人口多且辈次发展不均衡。为了明长幼、便称谓,仲氏家族创立了自己的行辈,循环使用。仲氏行辈有吉字五十:蕴耀振贻绪、统延肇跻伟,崇、惟(宇)昭光辉,怀如敦恒循。封典锡恩广,令德毓贤喆。昌旺胜明煌,荣茂超清香,国祚享祯利,乾隆乐泰康。 五、族人迁播 秦汉时期,先贤仲子后裔迁往他乡不多。后来,由于人口增加,或因居官,或因避乱,或因逃灾,先后外迁定居,其后裔也日渐增多。 仲氏最早分支始于秦朝。先贤仲子第九代孙隆,秦处士,始皇时隐于峄山,后仍还卞。生三子,长子纲,次子勃无嗣,三子动。据《滕阳种氏族谱》载,“先贤十世孙讳动者,值秦大兴焚书坑儒之际,与其父讳隆以避秦乱,隐居峄山,易仲为种。”仲、种由此分。查仲氏大宗谱与种氏族谱一至十代完全一致。由此证明,仲、种为共祖也。种氏族人也有聚族而居的特点,主要聚居在山东枣庄、滕州一带,种氏族人今亦已分布全国各地。定居仲浅后,外徙最早的当数先贤仲子第二十代孙灵沼,汉时为酒泉判,遂家于酒泉,甘肃、陕西仲氏多是其后也。先贤仲子第二十六代孙仲钊为后齐光禄大夫,其子仲奕留澶渊守墓(今河南省濮阳县),濮阳县海通乡仲家桑园族众皆是其后代。先贤仲子第三十一代仲謷唐时自彭城徙于蜀郡,其后遂家于四川。先贤仲子第三十五代孙仲倚,在唐贞观年间官居华阴县丞,遂迁居华阴。先贤仲子第三十六代孙仲奎,唐贞观年间任汝南郡主薄(今河南省汝南县),其后留居此地。先贤仲子第四十五代孙仲开,宋英宗时为光山丞,遂家于光山。先贤仲子第四十九代孙仲基,宋靖康初为高邮判,康王南渡,同族弟白庵、履庵随衍圣公孔端友扈跸而南,遂籍吴江累官,今南直宗族皆其后裔。仲基之裔分居沐阳、赣榆、蓬莱,泰州、兴化、江都、海安等地,有十万之众。白庵、履庵后裔居于江浙。
    自先贤仲子第五十一代后,外迁人数日渐增多,先贤仲子第五十一代孙仲冏任杭州知府,其子仲庆远后迁江苏丹徒,丹徒仲氏皆其后也。仲冏之弟仲白迁山东莱阳,该县穴坊镇教稼庄仲氏皆是其后裔。先贤仲子第五十三代孙仲符迁山东省宁阳县堽城屯(后更名为镇)。仲策迁山东省曹县邵庄镇仲堤圈村。先贤仲子 第五十四代孙仲均美迁山东黄县(己更名龙口市)北马镇仲家村。其弟仲纯美迁山东章丘县(现已变市)普集镇西河北村。五十三代福之三子仲礼分支山东巨野县(行政区划变更为郓城县)唐庙乡仲堂村。福之四子仲德迁南庄(山东微山县南阳湖里的一个村子,因湖水泛滥,此村己不复存在)。
    明永乐年间,仲氏分为北、南、西、东四支后,北支多居仲浅,南支始祖聚的后裔,一支迁河北新河县,一支迁江苏苏州,复迁安徽五河。以后各代南支分别迁往河北清河、河南淮阳、山东梁山、出关辽东在旗。近代南支多居仲浅。小宗西支始祖贵的后裔多居山东微山、邹城,个别迁往湖广。小宗东支始祖椿,其后裔除少数居山东泗水县外,分别迁往江苏唯宁、邳州、安徽滩溪、山东德州、河北等地。仲氏家谱载:从秦汉至隋唐的一千余年中,因作官而迁至豫、陇、陕等省,再加上宋、元、明、清时落居各省的族人,己是瓜瓞绵绵。随着历史的变迁,先贤仲子后裔现己遍布全国各地。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家族。其族集中定居地主要有山东省济宁市(微山、邹城、梁山、汶上、泗水、任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曹县、巨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泰安、东平、莱芜、新泰);山东胶东地区(章丘、莱阳、莱州、莱西、平度、龙口、费县、即墨、诸城、蓬莱、昌邑);江苏沐阳、睢宁、邳州、江都、江阴、泰州、丹徒、吴江、海安、兴化、宝应、常熟、东海、灌云、大丰等地;安徽濉溪、五河、固镇、怀远、含山、宣城等地;河南民权、唯县、襄城、濮阳、夏邑、汝南、光山、商丘、新县等地;河北清河、新河、南宫、沧县、唐山等地;另外浙江杭州;甘肃;陕西;四川;湖北等地也有族人聚居。新中国成立前后,大量山东胶东一带的族人迁往东北三省。特别是高考制度恢复后,族人迁播空前广泛,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之前仲氏族人大多聚族而居的特点。还有少量族人流寓台湾、香港、东南亚、欧州、澳州、北美州等一些国家。 六、先贤仲子庙 先贤仲子庙,是祭祀先贤仲子的庙宇。先贤仲子位列十哲,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得享陪祀。在全国各地亦有多处祭祀先贤仲子的祠堂、庙宇。安徽濉溪宣城市;山东省的微山县、莱阳市、龙口市、梁山县、东平县、曹县、泗水县、莱州市;河南省的襄城县、通许县;江苏省的赣榆县、丹徒县等地方,均有专祀始祖的庙祠。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处:一处在先贤仲子故里山东省泗水县县城;一处在仲氏故里山东省微山 县普桥镇仲浅村。泗水先贤仲子庙,原名为“乡贤祠”。《仲里志》云:“泗水为先贤仲子发祥之地,固宜有庙祠焉。按旧图,泗水东郭殿庆门坊,名目悉备,莫详权舆(即起始),亦巨观也。后世代变迁,子孙流寓,庙貌日就倾颓。”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491年),泗水令谭好善,知泗为先贤仲子故里,仰慕先贤仲子之贤,又见先贤仲子庙貌倾颓而兴叹,乃捐资重建,建享殿三间,因财力不足,较前规模为小。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 泗水知县尤应鲁又于庙东建“先贤仲子故里坊”。泗水先贤仲子庙大规模重修始于清初。康熙二至三年间(公元1663—1664 年),规划占地百余亩。雍正十三年(公元1736年),泗水知县高晋样呈请估修,乾隆元年(公元1737年)钦定重修,乾隆二年(公元1738年)泗水知县黄志亮奉委监造,于二月十三日动工,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十月告成,庙规达到历史最高规制。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又经山东巡抚明兴奏请修茸,规模较前扩大,占地四十余亩,庙貌焕然一新。清光绪年间,先贤仲子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仲统岚拜谒诸宪,申报官府重修,命奉祀生、先贤仲子六十八代孙小宗西支仲绪成前往泗城督修,历时半年修复一新。民国十四年(1925年),济宁人潘封凫发起募捐重修。泗水先贤仲子庙经历代修葺,规模宏大,称颂一时,比仲浅先贤仲子庙更胜一筹。 泗水先贤仲子庙以其规模宏大,金壁辉煌,古木参天,流光溢彩的风貌在鲁东成为一大胜景。但自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之后,未再有较大修茸,且社会动荡,战乱迭起,因此日渐破败。新中国成立时仅存正殿。“文革”后期,庙门前的古松全部被伐,庙内仅存卫公殿亦被拆除,现仅存其台基,24 根石柱横卧其上。此址现为中共泗水县委的办公地。仲浅先贤仲子庙座落在仲浅村,先贤仲子庙即建于村中运河西畔。“其地烟树蔚然,平东而眺,凫峄晴峦,历历如画。而泗水东折南至鲁桥达运河,若襟带焉。即为先贤所楼灵,复为南北之孔道。缙绅辐楱,帆樯鳞集,过庙下者,莫不停桡瞻拜,景仰之思形诸歌咏。”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贺知章为任城(济宁)令,偶遇先贤仲子第三十六代宗子仲文,观其相貌、气质不凡。问及家世,方知乃圣贤之后,竟同一般平民,不胜感慨。遂在此建庙,令仲文主持祭祀。以后,该庙毁于五代兵火,金元之间,代有修葺。明嘉靖年间总理河道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刘天和重修。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白莲教徒从郓城奔邹县,途中纵火毁庙。崇祯年间济宁知州王孙蕃申请重修,历经22个月,耗银三万余两。清康熙二年(1663年)六十一代奉祀孙、中兴祖仲于陛会请两浙巡盐御史颜如华及河道、督抚等捐资再次增修。嘉庆元年(1796年)庙宇被黄水冲圯。嘉庆二年(1797年)六十七代翰博公仲贻熙请修。嘉庆九年(1804年)上拨库银九百九十余两重修,嘉庆十一年(1806年)峻工。嘉庆十二年翰林院庶吉士施莺坡主讲任城书院,捐资二千金创建寝殿,并名之为“鼎裀堂”。六十九代奉祀孙翰博仲统岚建中兴祠。至此,仲浅先贤仲子庙占地三十余亩,建筑金碧辉煌,蔚为壮观,规模空前。由于仲氏族人环朝而居,专祀先贤仲子的大宗子翰博的府第又在庙右,先贤仲子庙直到“文革”前得以保持原貌。仲浅先贤仲子庙因靠湖傍河而建,易受洪水灾害,加之战乱及其它灾害,故毁圯频繁。但因地处水路要冲,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及商贾贩夫过往参拜甚多,留下了许多诗文赞咏、碑刻。明清两代留有碑刻180余尊,均竖在大门里边。大门跟穿堂门之间左右前院为碑林,真可谓遍地颂德碑、满壁赞卷诗,碑林多在民国年间和文革前后破坏。 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先贤仲子庙维修有了新的机遇。1985年先贤仲子庙被定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接着,1987年、1995年两次拨款23万元,对大殿进行了抢救性的维修。后来,又陆续砌起了垣墙、修缮了穿堂及南北二庑。2000年冬大殿内又重塑了先贤仲子像。2003年秋济宁及故里仲氏族人又通过捐资修复了大门,使先贤仲子庙基本恢复了原貌。仲浅先贤仲子庙坐西朝东,中轴线上三进院落,前临京杭古运河,后靠微山湖滨。先贤仲子庙的规制为:正大门五间,门前有石柱木制牌坊一座,上题“先贤仲子庙”,两侧各配木牌坊一座,左题“志隘乾坤”,右题“气凌今古”。大门右前院墙下有一口水井,井口上立石碑一坊,碑立墙内,碑刻“泗源井”,构成了“墙内有碑、碑下有井”的奇特景观。该井旨在告诫仲氏后裔“饮水思源”,铭记仲氏之源(故里)在泗。井前大门右前方有一龟驮碑,是记载康熙38年(公元1699)农历5月初三申时——5月初四辰时)康熙南巡归来登岸拜庙及其在仲府晨翰楼驻跸的情况,并留下了诗篇:河口孤祠在,千年祀典存,当階松丰偃,绕碣藓堪扪,怀古题新额,遗风想圣门,行舟清昼永,岸草採芳荪。 进大门为前院,院有碑林,中轴线上有升堂门(穿堂)三间,阔11 .5 米,深6 米,高约6 米。堂内有各种字体壁碑八通。与升堂门平行的,左有“忠信门”,右有“明决门”。过升堂门,为中院,中轴线上是“卫公殿”,殿阔18米,深12 .5米,高15米。单层歇山式,单华拱,为四梁八柱结构。内有通天木柱8根,前墙有六棱石柱4根,方石柱础;重梁起架,双层木椽,飞檐兽头,绿色琉璃瓦盖顶,殿脊叱物对望,威严肃穆。殿门外正上方悬挂雍正御书“圣道干城”匾额。殿内雕梁画栋,有神龛一座,先贤仲子坐像一尊,其服饰采用宋徽宗崇宁五年礼制,着九旒九冕,绘有山龙、华虫、藻火、宗彝、粉米等图案,面赤红,活现先贤仲子“行行之容”。神龛之前放置供桌一张,配有铜鼎香炉祭器。神龛上方悬挂康熙御赐匾额“圣门之哲”。神龛后左立石碑一通,刻先贤仲子章服像并附宋理宗赞词:“升堂惟先,千乘惟权;陵暴知非,委质可贤;折狱言简,结缨礼全;恶言不耳,仲尼赖焉。”大殿迎门柱上悬挂乾隆皇帝御书对联:“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怠,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两柱中上方悬挂乾隆御赐匾额:“贤诣升堂”。卫公殿前面两侧为北南两庑,是祭祀仲氏二代祖崔、启及唐宋以后有名望的子孙之所,也是供奉对先贤仲子庙建筑有功的显要闻达之士的地方。其中,贺知章、施鸾坡、阮元等名宦位居首要。庑内镶有壁碑16通。北庑有康熙帝题:“圣门之哲”石匾,庑内还有清工部郎中汪邦柱144韵三言诗题咏尤具特色,是可谓韵险字奇,才华横溢。南庑有其弟、亲王题“克绍家声”匾。卫公殿后是寝殿,又名鼎裀堂。两建筑相距较近,是第三进院落。寝殿是供奉先贤仲子祖先和各代宗子的殿堂,祀有仲氏各代先祖的木牌位。殿内有太子少保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阮元撰写、先贤仲子第67 代孙仲贻熙立石的《创修先贤仲子寝殿记》石碑一通。 先贤仲子庙内垣墙外南为“中兴祠”,祠前有“明决门”,碑林,祠后有神厨;内垣墙外北有“闻喜堂”,堂前有“忠信门”,碑林,堂后有“斋宿房”,形成左右对称格局,被高矗的外墙环围其周。 七、 仲府 仲府,是皇帝赐给先贤后裔仲氏大宗子、翰林院五经博士居住和办公的地方。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587年)诏先贤仲子六十一代宗子仲于陛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遵时朝觐,钦赐驰驿,定为常例。先贤仲子嫡裔世袭翰博,在十三氏中晚于颜、曾、孟三氏后裔,而早于其它各氏。(颜氏1451年,孟氏1452年,曾氏1533年,仲氏1587年,闵氏1699年,冉伯1720年,牛氏1724年,冉仲弓氏1724年,端木氏1684年,言氏1712年,卜氏1720年,颛孙氏1724年,有氏1788年,东野氏1684年)均为正八品京官,可以加级敕封二代,由衍圣公节制。世袭爵位由衍圣公题奏,关防图记也由衍圣公颁发。每遇诉讼先由衍圣公传讯处理;未经传讯,地方官不得先行审理。据《仲里志》记载:“颜、曾、孟、仲四氏翰博,随衍圣公入京去鲁祭孔迎驾达十二次,或得赐御宴,或赐衣物,或得以垂询,这使仲氏后裔深感光彩荣耀。” “历朝凡圣贤嫡裔皆有赐第一区,所以守庙庭,奉祀事且铃束族党也。独仲氏有二:一在泗,广48亩;一在济(仲浅村),广20亩。皆居庙右”。康熙二十年(公元1680年)载入大清会典。两府面积虽不同,但结构相似,均为前堂后宅,都是敕封的先贤仲子后裔大宗子翰林院五经博士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仲氏族人称之为“衙门”。世人称之为“仲府”。仲府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是祭祀先贤仲子,规范仲氏族人。近百年来,世事沧桑,泗水府第已不复存在,仲浅府第也仅存遗迹。仲浅府第为大宗子主持,泗水府第为大宗子遣人主持。遥想当年,东泗西济,两府相望,蔚为壮观。  八、仲林 先贤仲子生于鲁、仕于卫、殁于卫、葬于卫。二代祖启至十六代祖居于卞而葬于斯。十七代孙又从古卞邑迁出,定居任地。由于水患,后代奉祀孙几次迁葬,故仲林亦有多处,这是先贤仲子以及仲氏家族独有的墓葬特点。     (一)、 先贤仲子林 先贤仲子林即先贤仲子墓地,现共有三处:一在濮阳(尸骨墓),二在长垣(衣冠墓),三在清丰(招魂墓)。濮阳先贤仲子墓最早记载于《春秋左氏传.哀公二年》,商载:“在戚南河之北岸,有古城,戚邑也,东城有子路冢”。《仲氏族谱.大宗世谱》上对始祖墓的地址也有记载。
    先贤仲子墓祠位于河南省濮阳市106 国道西侧,孔悝城北一华里处。先贤仲子在卫遇难,其尸骨葬在这里,习称仲林。此墓始建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中叶,以后历代时有增修,到明清时己具相当规模,原墓径29米,高4.3米、周长60米。墓曾被发掘,墓室内有残铁剑一把、陶壶、陶鼎、陶锤各一件。墓基为夯打,墓室为绳纹小砖券砌。墓前有石坊、石阙、石兽,周围碑碣林立、松柏翠绕。其南有享殿五间,绿色琉璃瓦覆盖,雄伟壮观。东西庑皆具,四壁石刻题咏甚多。文革中,此墓被平,墓祠被毁。261棵合抱柏树被砍于“大跃进”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濮阳市人民政府特别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整修。重修工程1991年仲冬开始,1993年春竣工。墓祠占地22亩,自北而南为墓冢、墓碑、石象生、望柱、卫国公坊,两侧为碑林,再往南为享殿。系绿色琉璃瓦覆盖的单檐歇山式仿明代建筑。面阔5间,通高13米,五彩斗拱,飞檐挑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三交六椀雪花窗棂,艺术作工整饬细赋,玲珑剔透。台基、月台以石栏环绕,殿内正中塑先贤仲子站像,左手持书,右手按剑,威武儒雅,栩栩如生,周围有先贤仲子生平壁画。
    享殿前两侧有东西厢房各11间,均为硬山前抱厦,风格简洁安样。室内悬挂孔子在卫十年巨幅连环壁画。院内中轴线两侧为重檐四角攒尖碑亭各一座,西为明兵部尚书董汉儒撰文石碑,说明此处确为先贤仲子尸骨墓;东为市政府所立石碑,记述墓祠重修经过。沿中轴线往南,是“正大高明”牌楼。“正大高明”是孔子对先贤仲子人品学识的评价。南端是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式,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墓祠门题匾:“仲夫子祠”。此墓祠同戚城遗址一起,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濮阳市八大景点之一,供中外游人游览、观光和凭吊。 (二)、先贤仲子故里林 自二代祖仲启至十六代祖仲谋均生活在先贤仲子故里,且多为单传。他们逝后葬于先贤仲子的祖林,即先贤仲子上代的林地。林地地址在今山东省平邑县仲村镇。林地已不复存在,亦无遗迹可考,具体位置也难以考证。 (三)、仲浅老林      仲浅老林也称作仲氏故里林。从公元23 年仲氏十七世祖仲世德定居此地后,仲浅即成为全球仲氏族人的故乡,史称“仲氏第二故里”。墓地在先贤仲子庙西约二里,占地300 余亩。这里是十七世祖仲世德至六十二代祖大宗子翰博仲秉贞及故里仲氏族人的墓地。墓群中间是宗子林地,四周距宗子林约半里许分葬着故里的仲氏族人。仲浅仲林是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仲氏私家人造林园。自唐朝以来,林地就有专人看守洒扫林地。明朝后期,仲林几可同孔琳媲美,林地前(北)建有神门、享殿,林地后又增建神道、石坊和斋厅。清朝初年,大宗子偕族人增修林庙,购置祭田,于林内广植松柏,创建林门,林地规模遂臻于顶制。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决口考城,微山湖溢,淹民田舍,仲林因水患毁。后因湖面扩大,水位上升,墓和碑均被淤在地下。现林地上有两米多深的水位,荷莲映日,水草丰茂。从此以后,故里仲氏族人的林地散布于村庄周围。大宗子林墓也先后迁至故里村南“官家林”和邹城镇头宗子林。[/ALIGN]
    KONG ZHONG NI;www.cnzhongs.com;www.cnzhongs.org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3594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