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原创]復興經學以挺立大國民精神〔二稿〕
    ---------光文講堂己丑暑期會講記略
    1.引言
    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主要不是形體上的黑頭髮黃皮膚,而在於無數華夏先人,生活在這片五嶽群山,黃土江河之間,一路的與天地.與山河,與草木風雷,與淑人君子,相激相盪,共感共應,蘊藉而釀造出中國人特有的經典系統。中國人從小讀經,接受經典的洗禮,以此培育出特有的才情與生命情調,創造出獨特的華夏世界與禮樂文化。民國初年,蔡元培以教育總長的身份廢除讀經,決心放棄中國人的才情與靈魂,放棄中華民族特有的信仰.價值.與意義系統,轉而擁抱西方,相信西學才足以應付危局,西學才可以提高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準據。其間經過國民黨與袁世凱的戰爭.軍閥混戰.國共的北伐.國共內戰.抗日戰爭.以後還有三反五反.反右.文字簡化.文化革命….等等,老成凋零,教化殘缺。直到今天,中國走向富裕,中國期待大國崛起之時,有識之士忽然發覺,現代中國人缺乏心靈家園,缺乏信仰與價值皈依,缺乏道德教養,缺乏內在澎湃的創造力。….身體的溫飽基本解決了,靈魂的安立卻無從著手。因此人心迷惘,道德滑坡….基督教在中國大幅蔓延。
    中國人及中華民族將往何處去呢?中國人應繼續沉淪在功利與自私的泥沼裡嗎?中國人應該皈依西方,用基督神學給自己安身立命嗎?或者中國人應該重回經典,通過儒學禮教的再洗禮,尋回失落的靈魂與家園嗎?
    為此特邀請若干朋友小聚嘉興,做一些基本交流與對話。當然茲事體大,一次交流未必有成果可言,但借此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擴大朋友圈,提升自我心性,也還是有意義的。
    本次會講特別需要感謝〔鴛湖書局〕蘇偉剛先生.陳家紅先生提供書局二樓的會議室。以及〔民間收藏館〕紹嘉平先生提供收藏館內廳堂做為會議場所。陳家紅是蘇州大學[前東吳大學校本部]中文系碩士班畢業,我則是在台復校的東吳大學畢業生,雖是名號改易,體制有別,但究根溯源,畢竟是一校兩枝,仍然有兄弟校友之親,他來接長鴛湖書局,積極的工作態度,熱情而開放的心態,讓人十分欣賞。蘇.紹兩先生都是民間收藏家,對歷史文物有特別的愛戀。在〔民間收藏館〕裡藏有琳琅滿目的文物,時間從數萬年前新石器到清代民國的家具,我人一旦入乎其中,在文物磁場氣場的感應下,思古之幽情特別澎湃。其中有兩尊佛像,一中年.一老年,中年者眼耳鼻臉間一片圓渾,充滿慈悲.歡愉.深沉的笑意,具有強大感召力。老年者臉長.多皺紋.略顯消瘦,一樣的慈眉善目,卻更多了一種通透與豁達,一種高遠與樂天的氣度。朋友們紛紛觀看而贊不絕口,吳炳釗老師說某些人皈依佛教,也沒有讀佛經,就只是看到佛像的莊嚴慈悲,心中就感應起拜敬皈依情緒,可見藝術創造的力量不可輕視。韓國學者朴洋吉說:工藝師把他的生命.心靈與才情賦予作品,所以一件石雕就具有了靈性,能夠感召人的心靈與夢想。

    2.中國經學傳統斷裂的悲劇
    中國二千多年的經學傳統,既是國家大一統的護持力量,也是社會安定團結的形元素,更是每個國民受教養.受薰陶,能安身立命,能頂天立地,涵養丹心浩氣之所在。但清末民初,在國家衰弱,被列強任意欺凌的背景下,當年的憤青們,不分青紅皂白,把國家衰敗的所有罪責,一股腦兒的全推到儒學及其經典上。於是而高喊“禮教吃人”.“中國文字野蠻落後”,要“全盤西化”,要“不讀中國書”。三人成虎,眾口鑠金,中國文化及其精神為野蠻.封建.落後,竟成了當年神州的主流思想,而一切荒誕不經,破壞文化,踐踏自我靈魂的舉動遂層出不窮,亦可哀矣!
    此處摘錄幾則,以見一斑:
    ◎“ 一九一二年元月十九日,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科一律废止。”可见虽然清末是实施新制的小学堂,也还是读经的。
        同年五月,又下了第二道法令,“废止师范、中小学读经科。”于是不仅没有读经的学生,也消灭了可教读经的教师,同年七月,且在全国第一届教育会议上提出:“各级学术不应祭孔”的议案,他认为祭孔是宗教迷信,而想以美育代替宗教,学校祭孔之风从此断绝。
        这连续的三个动作对民族文化的继绝所关甚大,是中国教育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大事。等到一九一七年,白话宣言出来,一九二○年小学语文课全面改用白话文后,我们国人便渐渐连一般古文都看不来,更不用说“读经”了。“──王財貴〔兒童讀經教育手冊〕
        ◎清季学制,大学中仿各国神学科的例,于文科外又设经科,我以为十四经中,如易、论语、孟子等已入哲学系,诗、尔雅已入文学系,尚书、三礼、大戴记、春秋三传已入史学系,无再设经科的必要,废止之。------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
    ◎在清朝模仿西学而建立起来的体制中,经科讲述经学,就是以这个经科来模拟神学院,以它来维护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维护我们固有的学术规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而蔡先生说,要把它并入文史哲,并入以后已无继续存在的必要,这实属陋见!要知道并入之后,十三经已不再是经学,而成为西学眼镜下且已被切割打散的文学、史学、哲学了。….把经科取消建立起来的北大体制就导致了我们近代思相混乱的出现,八十年来思想、政治、经济上的混乱全部的根源就是这个取消了经科的教育体制。…. 废止了经科就象征着我们中国人放弃了自己的学术规范,放弃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孟曉路.〔三大學術規範〕

    ◎“今年年初做课题,有一个让我吃惊的发现,中国人文精神缺失的源头在蔡元培,他做民国教育总长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颁布新学制,中小学废除读经,在我看来,中国的孩子们从此失去了从正规教育渠道系统地学习其自身传统的可能。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读经应该是一个民族的传统的精神所系。“-----台灣中央研究院林毓生院士.在北京大學一場〔科学主义、反传统与读经〕座談會上講話

    3.恢復經學傳統的呼喚
    自清中葉西方侵略中國以後.到中國的自強維新.滿清瓦解.中國人的內戰內鬥.再到文化大革命的人獸顛倒,一百多年來,中國人受盡了精神.肉體與心靈的多重折磨,可謂損失慘重,苦不堪言。三十年改革開放,真實的結束百年痛史,讓大多數人過上安定豐足的生活。然而,百年的破壞,文化上的自我凌虐,卻還沒有得到根本的反省與檢討。英語還是神州上最尊貴的語言;西方的學術規範還是中國人思考的起點與終點;中國的信仰.中國的精神.中國的經學仍然處在邊緣遊魂不受重視的地帶。這樣的狀況可以持續下去麼?中國只能做為有軀殼沒有靈魂的大國麼?所有關心國家生存.自我生命的人,都不能不關心,中國人精神與靈魂的重建問題,而此問題的核心正是重建經學的問題,以下摘選幾位學者的觀點以為補充:
           ◎“经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即使从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置五经博士算起,到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宣布“废止读经”止,其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统治学说,历时已两千余年。经学曾经支配着中国的思想、文化与学术,为历代王朝进行有效统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基本的行为准则、规范以及明确的价值导向。因此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社会意识以及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模式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本质上说,经学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灵魂,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思想与学术表现形式。“
      “ 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人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我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的学术,而中国学术的核心是中国的经学。中国学术的所有领域,都是从经学派生出来的。”
           “中国的学术是由经学孕育而衍生的,经学的整体思维模式孕育出中国学术思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朱杰人教授在"首届中国经学国际研讨会"上的讲演
    ◎ “经书是我们的文化精华的宝库,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亦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江河的论著。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是有重要意义的。”
    “经学的重建,是我们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
    ──饶宗颐.〔新经学的提出——预期的文艺复兴工作〕
    ◎      「中國人要重建其浩盪的才情氣度,要找回他心靈的故鄉,要真正擁有淵深厚實的大智慧,只能重新回歸天人一貫.物我同仁的經學傳統,重建一個統整百代,融通西學的新經學。 如此才能重新挺立中國學術的核心精神,接通無數先聖先哲心魂匯聚的能量海洋,引無極太極.陰陽共振的能量,以澎湃我人當下的慧命與氣機,才可能走向一點靈明而萬般光彩,揮灑千山而婉轉七海的境界。」
    ------------------皮介行.〔呼喚經學回歸──重建中國學術之核心價值〕
    4. 光文講堂己丑暑期會講首日
    7月4日上午許多朋友抵達嘉興,我們先到鴛湖書局交流,巧遇〔嘉興歷代人物考略〕作者傅逅勒先生,他對文革的破壞真是痛心疾首,也如數家珍般的談到自己經歷的一些事,更蒼茫有淚的談到後繼無人,自己的孩子完全不了解歷史,不了解文化,對經典對古書對文物,一點不了解,也沒一點感情,這樣下去,中國的精神與文明真要在我們手上破毀,只剩下西方舶來的形式與軀殼!
    下午,朋友們參觀沈增植紀念館.沈鈞儒故居.梅灣鎮。晚餐由平和書院院長洪秀平,在梅灣鎮西南湖邊上的餐廳宴請。餐後由孔氏宗親網總版主孔祥東請客,在南湖國際俱樂部的南湖邊上茶敘。播放的是傳統樂器彈奏的古典音樂,四週是傳統飛簷紅柱黑瓦的房舍,喝的是中國茶,侍者端上來的卻是西方細長玻璃杯裡泡的茶,味道太不協調了,韓國學者特敏感而精細,要求換茶壺換杯子。但是沒有,這個位於文化古城嘉興南湖邊上,五星級的高檔場所,賣一杯48元的茶,整個店中卻完全沒有中國的茶杯與茶壺,這樣的洋化與去中國化,已經到了背宗忘祖的程度了,可是嘉興人卻習以為常,沒人說話,倒讓一個韓國學者立刻就發現了!
    此夜南湖甚美而且雅。天上薄雲如輕紗,淡淡披上明月之身,更增一種含羞帶怯的朦朧美感,照在南湖水波之間,每次風來都有萬波舞動,每一個波峰上都有月色光點,隨波映射在暗黑的湖上,如翠玉珠鑽,流動跳躍,令人目迷神茫。而風是如此的清涼柔順,吹拂得身心舒暢,昏昏欲醉。古琴.二胡.平沙落燕.漢關秋色,聯合疊奏,此起彼落,悠悠蕩蕩,讓人進入音樂藝術多情的空間….。
    事後我有詩記曰:
    月色波光閃珠玉
    風自輕輕水自柔
    琴音茶香共縈迴
    一行儒者論丹心
    5. 光文講堂己丑暑期會講次日
    7月5日大家共聚在〔民間收藏館〕進行討論,先由皮介行說明〔呼喚重建中國人的精神〕一文的意義,略謂:
    中國人一向有泛神思想,化天帝神祇於自然之中,天帝之無限乃在萬物之無限。此天帝天道既超越於自然萬有,也內在於自然萬有,流行下貫而成就人的魂魄良知,以良知之大機大用而創造此倫理德性的有情世界。所以仁成義就超拔小我,以哀矜不忍之心,己立立人,民胞物與,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使一切人完成其人格,成就一個天人合一的德愛世界。堯舜禹湯.歷代聖哲仰望天之高,星辰之遠,山河之雄奇浩大,而有泛神的形上追求,期待貫通天地之眾神,以厚德載物,金聲玉振,參贊化育而曲成中華文明。
    只是當前人的欲望惡形膨脹,心靈空虛膚淺,師友之道淪喪,儒學失去莊嚴,佛教也嚴重受到金錢與情色的誘惑,不足以導引人心。而信仰唯一真神耶穌的人越來越多。面對此情勢,我們需要的是深切反省,重建經學以挺立中國精神,以慰藉並安頓人心,給中華子民一個有靈有慧有美有愛的中國夢。
    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的序言中說:
     “要评价一个文明的价值如何,首先必须问一个问题:这一文明创造出了什么样的人性,培养出了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事实上,正是这一文明培养出来的男男女女才真正体现它的精髓。”
    又說:
    “ 中国人的精神有三个特点,即深邃、宽广、淳樸,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三个特点。”
    這樣的中國人,這樣的中國夢還有麼?還剩下多少呢?
    所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做為儒者必須承擔中華文化的慧命,必須承擔起人心導引與救治的工作。我們在此呼籲:
    1.      國家教育部門應該盡快恢復經典教育,國學經典應該全面進入學校,列為共同必修,列為考試科目,為中國人的國學補課,做出根本而基要的一次開展。
    2.      各級政府應該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鼓舞民間讀經運動。比如許多閒置的建築.故居.紀念館,應該適當適時的提供出來,用做民間詩詞歌賦.文學研討及讀經講經活動的場地。
    3.      民間儒者應該推行儒化家庭的工作,研究傳統禮儀與祭拜方式,將讀經與祭祖祭天祭地引入家庭之中。
    4.      各地應該認真探索恢復部份書院的可能性,在書院中試行祭學合一體制,既有祭祀空間,又有讀書與藏書地方。
    5.      全國各地尚有許多孔廟,應該將其部份空間撥交孔氏家族或地方儒學社群,用做儒學研究.討論.傳播的場所。
    明代耶稣会利瑪竇病逝北京,得明帝破例赐地埋葬。其耶穌會神父申請賜地的奏疏說:
    “况臣利玛窦自入圣朝,渐习熙明之化,读书通理,朝夕虔恭,焚香祝天,颂圣一念,….而臣等见在四人,亦得生死相依,恪守教规,既享天朝乐土太平之福,亦毕蝼蚁外臣报效之诚。 ”
    華夏上國,禮儀教化之典型已遠,然而我輩子民,緬懷祖德,激勵懷抱,感切天心以浩盪志氣的使命,實不敢自棄自毀,所以特特為此呼喚,以與有志有愛的全球華人共勉焉!

    ◎接下來由平和書院院長洪秀平談他個人的學思經歷,如何由一個嚮往西方的西化青年,通過美國大學裡的中國圖片展,以及若干洋學者對中華文化的崇敬,開啟了他重新認識中國的道路。之後隨著事業發展接觸更多人事物,國學正好在中國興起,他在蔣慶的陽明精舍受到許多啟發,遂決心在珠海辦一所書院〔即平和書院〕。去年他在杭州蕭山設立平和英語分校,也準備將平和書院遷到杭州。此外通過尋祖歸宗,他認識到洪家文化源遠流長,歷代名士輩出,他終於明白儒學是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所謂“家國天下”,人之本在家,國之本也在家。復興中華文化的重要工作是復興家族文化,弘揚家族親親互愛,立己達人的精神。
    因此他準備通過整頓洪家祖譜,團家宗親,先在家族中進行儒學教化工作,再以此為基礎建設書院,為國家民族盡力。
    ◎隨後韓國學者朴洋吉上台,他熱愛儒學,在中國前後住過26年,能流利的說寫中文。他在發送的〔七正心經〕中,傳播這樣的理念:1.正念: 健康的意念,以大義為基礎,進行和睦向上的思考。2.正情:善良的表情,平靜的良知,真誠的禮貌,忠於本然之生命。3.正言:美麗的語言: 出於正心,符合群體,至誠公正的交流。4.正為:標準的行為,敬天地人,明理履道,創造生活的香氣。5.正果:真理之果,純正靜氣,放空思維,覺悟天旨,發揮生命的光彩。6.正義:真正的使者,我心歸道,完成真善美,在人間留聖跡。7.正道:真正的使命,修心立德,弘益人間,散播平安的微笑。
    他認為國家社會建設的核心在人,學術活動的核心課題在使人活得豐富而有尊嚴,對得起生命,宗教要與大自然和諧。人要對得起朋友.他人與天地。
    儒學以及一切世界的信仰都不可唯我獨尊,應該共同組成萬紫千紅的天地,分享花香,協和文化,合世界文化成為花草相應相支撐的有情人間。如此才能本立道生,百家齊放,精髓造化,像太級陰陽之相輔相成。中國的發展唯經濟中心,缺乏文化這一環,所以企業競爭力,持續力都有問題,其實應該看到儒學在企業與經濟活動中的力量。韓國的企業都有其儒學為本的社訓與宗旨,用毛筆字寫下來,放在董事長座位後,放入員工心中,以之為共同使命,相互奮鬥的中心意志。韓國人不一定談儒學,但他們已將儒學的精神化入自我人革之中,無論做事或言行講話,都表現著儒學精神。
    ◎上海孟母堂負責人周應之老師也上台做了分享。他肯定了洪秀平“人之本在家,國之本也在家”的主張,因為他搜尋到家譜,見到自己的名字在上面,而感受很大的皈依與安頓,家譜中還記載南宋宰相周必大是他的遠祖,更深刻感受慎終追遠,追生命於遠古的意義。他認為讀經運動是保存中國人底色的運動,現在全球化,多元化,我們當然要兼容並蓄。但在多元之中要有主調主色,中國儒學的精神就應該是中國人應有的主調與底色。孩子對經典的背誦,是尋找心靈的定位,是建設中國人基本的靈魂與性格,在生命之中植入中國聖賢的浩大精神。周老師談到他的儒學情懷,特意吟一首詩作:
    雲山界外富瀛洲
    消得平生更上樓
    蒼海百年得生渡
    一腔詩語化情愁
    他認為儒家深刻情懷,以情化理,融通天地,這種承擔道義,民胞物與的精神很令人感動。做為當今的中國人,應該學習儒學,為建設溫暖神州而努力。
    周老師帶來孟母堂三位學生,的確眉清目秀,腹有詩書的樣子。也讓他們上台談一談讀經的感受,據說讀經以後,他的詞語.風度與觀念世界起了很大變化,與一般孩子不一樣了。只是因為缺少上台經驗,想背誦一段經典,卻一時腦袋空白,無從下手。
    ◎台灣儒者賴鴻標在儒學的復興上,主張建立法主德辅的现代工商儒学,他認為:
         三百多年前的王夫之总结两千年帝王专制统治之误,得出充满启蒙精神的制度治国理念:「守典章以使百工各钦其职,则有天子而若无;有天子而若无,则无天子而若有」。儒家崇尚圣王明主,法家反对待贤而治。人治是基于人民对统治者人格的信任,法治是基于人民对国家管理体制的信任。国家体制可以世代相传,有利于长治久安;统治者的人格修养不能世代相传,不利于长治久安。    适应今日工商业社会的儒学必然是援法入儒,儒法合一的儒学,要点是:
    (一)社会管理与国家管理的统一:适合国家社会的管理方式只有法律。
    (二)由治寡之学转变为治众之学:传统的士阶层已不存在,作为君子之学的传统儒学必须重新定位。儒法合一的儒学既能满足社会中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需要,也能符合所有社会成员的需要,这样的儒学才能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三)援法入儒,儒法合一:
    1.    以儒修身,以法治国: 2.    修身是内儒外法,德主法辅;治国是内法外儒,法主德辅。3.    修身是由内圣而外王,由自身修养而自觉遵纪守法。治国是由外王而内圣,厉行法治,建立法治环境,使每个社会成员在法治薰陶下,积习成性,循规蹈矩。4.    由孔子的内仁外礼,到荀子的礼法并称,到现代的内仁外法,仁为体,法为用,儒法合一。
    ◎與會者有孔子第75代後裔孔祥東,也有孟子第75代後裔孟國進。而由孔祥東做了報告:百年前康有為刻刻以猶太人亡國為教訓,鼓舞中國人奮起變法不要重蹈猶太人的覆轍,誰也沒想到猶太人憑著文化信仰的堅持,竟能在二戰後復國。 這就可以看出文化的力量,比如西班牙,一些小小地區,不願被主流文化同化,堅持保留自己的語言.文化與文字。中國是一個大國,一向有天下觀,認為天道不僅僅只是中國的,也是世界人類的,以此大心量大氣度,建立起這麼一個中國。可是近年來的國學復興風,對地方人士而言,都只有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功用,像孔子就成了地方上的搖錢樹,只是用於口說與謀利,卻沒有深入學習孔子,效法孔子。如此急功近利,表面化的運用孔子,恐怕反而不利儒學的復興。
    ◎湖南大學吳炳釗老師認為:建設現代新經學,應該納入老子.莊子.史記,應該納入古典文學.書法.特別應重視詩教與樂教。新經學應該從經典內容.經典教育.經典實踐上深入討論,建立可操作的具體方法。
    ◎有一位今年參加高考的年青人,也在大家的鼓舞下上台發言,談談年青人對國學經典的看法。他認為國學經典跟生活無關,不管讀不讀都不影響其生活。現在全球化多元化時代,應該更開擴的多元並存,國學的話語太強勢了,不好。
    這的確是很真誠的看法,引起許多討論,有人認為12年的應試教育,就是這幅模樣,學生除了課本,除了會考試之外,其他都不識不知。也有人解釋正因國學太弱勢,所以學生缺乏國學教育。也因國學太弱勢所以只能出之以呼喚,如果國學很強,何必還來呼喚呢?
    6.自由討論
    中餐後一些人有事告退,剩下來的人在下午繼續進行座談會。勉仁講堂主講人李世高提問,有什麼方法可以更快更好的推展經典教育?皮介行認為,儒學是為己之學,古之學者為己,重點在修己立己成己,只要自己學德具進,自可以建立適合自己的方法。如果學德不立,一味尋求方法,其實也只是徒勞無功。可是李世高堅持要尋求方法,因此引起了爭論。此處引用大連〔白雲書院〕張本義的一段講話:
    我认为,中国书院的核心精神,就是“学为己”或称“为己之学”的精神。…..学习目的,在于整治和涵养自己的学问和德性,达到圣人、君子的境界….。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希望行道于天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实现这个政治理想必须循序渐进,由基础做起。《礼记•大学》中开列了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中的前五条讲的都是“修身”的内容和步骤。而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也在于“修身”。“修身”是能否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不能“修身”,遑论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中还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学为己”的思想是一种人本主义思想,也可以说是对自我灵魂的一种终极关怀。…..,通过学习,完全可以在寻求自我价值中实现自我精神满足。…程颐说:“学也者,使人求于内,不求于内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宋元学案•伊川学案》)内,就是内省,修身。….陆九渊说:“古之学者为己,所以昭明昭德,己之德已昭,然后推其明以及天下。” (《陆九渊集•语录下》)….在宋儒看来,“学为己”才是真读书。…. 〔书院和“学为己”的书院精神.张本义〕
    供各位朋友參考。
    7.本次與會者有:杭州.洪秀平。永康.胡敬安。紹興.李世高。桐鄉.馮潘秋.林國棟。嘉善.蔣國強。嘉興.皮介行.陳家紅。上海.賴鴻標.朴洋吉[韓國].周應之.韓頤詢[孟母堂共五人].常州.孔衛東.孟國進〔常州來三個家庭共六人〕.山東.馬培路.宋金書.陳天.高超。北京.吳炳釗。
    孔子2560年7月10日[09]  皮介行  記於  光文講堂
    [ 此帖最后由孔卫东在2011-7-28 16:07:13从 儒学探讨 转移过来 ]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