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声望+3
    • 财富5
    • 积分2351
    • 经验34120
    • 文章1965
    • 注册2004-04-12
    [转帖]『天涯读书』孔子——一个蒙冤受屈最多的“圣人”
    [TABLE][TR][TD][COLOR=#6699cc][SIZE=2]作者: [/SIZE][URL=http://www.tianya.cn/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D2%BB%B3%D8%C7%E5%CB%AE%CD%F2%C0%EF%CC%EC&idWriter=17383172&Key=463085253]一池清水万里天[/COLOR][/URL][SIZE=2]   提交日期:2008-5-12 21:02:00[/SIZE][/TD][TD][/TD][/TR][/TABLE][PP]  关于孔学与儒学,我想更简明清晰地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我之所以写作《论语大义》,是为了还原真实的孔子思想,这一点,易中天先生看得很清楚。而之所以要还原真实的孔子思想,是认为这一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极具参考价值。
      当我们越是深入地看清楚真实的孔子思想,就越能感觉到后来的儒学(儒家)欺师灭祖、篡改孔子思想的可鄙、可耻、可恶,就越能深切地感觉到孔子这个“圣人”是从古到今蒙冤受屈最多的人。
      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所尊的孔子思想,并非真正的孔子思想,而是被他们为了迎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改造过了的孔子思想。这种被改造过的孔子思想基本上是以愚民为核心的,是与孔子的本意不合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所以,看起来历史上孔子受到了充分尊重,但其实被尊的是被儒家改造出来的“伪孔子”而不是真正的孔子。真正的孔子其实是一个被挟持的“圣人”,两千年中一直在受着儒孙们的欺凌。
      到了近代一百多年中,这个被改造出来的“伪孔子” 又被误当作真孔子,被作为封建落后思想的总代表而受到猛烈抨击。真正的孔子又蒙受着陪儒受过之冤屈。
      现在,虽然儒学又披上“传统文化”的华丽外衣,蒙蔽了很多用情感代替理性思考的人,但是,如果不辨清“真孔子”与“伪孔子”,不廓清“孔学”与“儒学”的关系,那么,人们“尊孔”尊的仍然是“伪孔”,人们“反孔”,反的也仍然是“伪孔”,而真正的孔子、孔学就永远只能在这个“伪孔”的躯壳中,在“受屈”和“蒙冤”之中轮回。而且,随着人们越来越善于理性思考,人们就会越来越看清这个裹在“传统文化”华丽外衣下的儒学究竟是什么东西,也就会越来越多地站在“反孔”一边(当然,实际只是“反伪孔”,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其中的差别。下附三个网址,可以看看作为参考。)
      所以辨清“真孔子”与“伪孔子”, 廓清“孔学”与“儒学”的关系,不论是从为真正的孔子申冤辩屈的角度,还是从为社会发掘一种有益的思想,搞清什么是我们应该弘扬的传统文化的角度,在现在都是当为、必为之事。
      (实际上,整个《论语》中,孔子提到“儒”字的就一章:6.13 子谓子夏曰:“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大义》作者刘元峰
      (《论语大义》已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十二万元悬奖指错不变)
      http://comment3.news.qq.com/axel/comment.htm?site=book&id=4261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7606d01009crt.html
      [URL=http://blog.sina.com.cn/liming1]http://blog.sina.com.cn/liming1[/URL]


    [PP]

    [PP]

    [PP] 孔子对社会公权力的认识
         ——摘自《论语大义》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边远地区有君主,还不如中原地区没有君主。”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反映了孔子的大汉族主义思想,甚至认为这是大汉族主义的源头。其实我们深入分析这句话,会发现并非如此。它反映的是孔子对社会公权力的认识。
        在孔子的时代,君主所代表的“君权”是社会公权力的集中体现。所以,这句话中的“有君”、“无君”并不是实指有没有“君主”,而是指有没有“君权”所体现的社会公权力存在。孔子比较的是不同地区,由于对公权力运用的差别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社会公权力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具有社会必要性,它是社会的需要。其一,需要以它维持最基本的社会秩序,比如阻止杀、盗、偷、抢。其二,可以组织大众进行一些比单干更有效率的集体行动,比如组织兴修水利,组织抵抗侵略等。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易被掌握者滥用性。社会公权力的掌握者可以很容易地把这种权力作为他们谋取私利,欺压、盘剥百姓的工具。
        在孔子看来,边远地区比较落后(这应该也是当时的客观事实),他们的公权力主要是产生第二方面的作用,即被掌权者用以作为他们谋取私利,欺压、盘剥百姓的工具,满足社会需要的作用却几乎没有发挥。而中原地区由于文化比较发达,即使没有公权力存在,也能保持基本的社会秩序和自发地组织公共行为。因此,他认为边远地区有公权力存在,对于当地的老百姓来说,还不如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没有公权力存在好。转换成现在的话说就是:权力如果不为民所用,还不如民众素质高的地方没有这种权力存在好。
        这样说是不是把孔子的思想说得太伟大了呢?我们通过《论语》中孔子对他心目中理想的君主尧、舜、禹的称赞即可反证这一点。孔子对尧、舜、禹的称赞归结起来主要就是一条,权为民用而不是以权谋私。
         ————摘自《论语大义》一书


    [PP]

    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
    令字辈,平阳派二支(漆桥支)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声望+3
      • 财富5
      • 积分2351
      • 经验34120
      • 文章1965
      • 注册2004-04-12
      北大内赠书悬赏12万挑错
        
        2008年04月09日08:28  来源: 新京报
        
          《〈论语〉大义》作者现场面对质疑,并就内容与旁观者展开讨论
        
          本报讯(记者王卡拉实习生单厚真)昨日上午11时30分,北大百年讲堂前,聚集了数十人围观一场“辩论会”。《〈论语〉大义》作者刘元峰现场赠书,悬赏12万为新书挑错,引来热心研究《论语》的学者就书内“新解”与其展开讨论。
        
          为挑错做公证
        
          在书的封底,刘元峰注明,他已于2007年7月18日,就他提出的“如果有人能对新解部分指出一处实质性错误,作者即给予12万元奖励”到南京市第三公证处办理了声明书公证。指出错误者可给他发送电邮。
        
          赠书现场,路过的邵同学戏问“您和于丹什么关系”,刘元峰“呵呵”一笑,没有回答。
        
          一马姓同学就书的下篇提出疑问,刘元峰说不属于“前十章”挑错范围的内容,拒绝回答。
        
          很多人则把疑问集中在“错误”的标准上。刘元峰解释,所谓实质性错误,不是文字语言方面的错误,而是对《论语》的理解上出现了错误。
        
          刘元峰称,如果说服不了他,可以发起在学术界的讨论,让第三者来评定。只要对方的观点能得到国内知名学者的联名肯定,他就愿意认错。同时,他也鼓励指出错误的读者到法院起诉,法院判他输,他立马兑现12万元赏金。“我主要是希望能推动对《论语》的学术交流。”
        
          昨日,刘元峰共赠书30本,北大是刘元峰在京赠书的第一站。
        
          学者现场挑错
        
          自称为自由学者的史凡先生随意翻看几页后,马上就对刘元峰书中的个别观点提出了不同观点。史凡认为《里仁篇第四》中“子曰:"里仁为美"……”的译文不正确,不应该翻译成“在有仁德的地方居住是最好的”,而应该指的是人的心态居于仁……
        
          “我认为他有些观点是照搬别人的。”史凡说道。两人自此开始了激烈的“辩论”……
        
          史凡“不依不饶”,最后拿出一本有很多笔记旁注的《四书章著集注》,向刘元峰发出“挑战”,刘元峰则不看不听不语。一场持续了1个多小时的“辩论”结束。
        
          刘元峰希望,史凡在认真读完他的书后,再和他辩论挑错。
        
        http://news.hexun.com/2008-04-09/105094667.html
        
        自赠书至今已近两月,仍未收到北大师生的指错信息.


      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
      令字辈,平阳派二支(漆桥支)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声望+3
        • 财富5
        • 积分2351
        • 经验34120
        • 文章1965
        • 注册2004-04-12
         孔子所说的“中庸”究竟是什么?——对《论语》原文及今译部分的说明
          《论语》今译的书很多,我们的目标是力争让本书成为现有的所有论语今译中总体上最好、最准确的。因为我们综合参考了以前的相关著述,所以我们相信我们能达到这个目标,就像将来有识力强劲的学者把我们的今译列为参考,也可能能超过我们一样。
          我们参考以前的相关著述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尽量在各学者的今译中各取所当进行圆通,得出相对说来最准确的译解。二是对认为以前的译解都不准确的地方大胆进行新解(章节前以“Δ”标示),以下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论语•雍也》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前面一句译为: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德,它是最高的了!”这几乎已是通解,但对后面一句“民鲜久矣”,各译却有所不同。
          有的译为“老百姓缺乏它很久了”,但这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合。在孔子思想中,老百姓的品德向来是由统治者引导和影响的,比如在《论语•颜渊》12.19中,孔子就说得很明白:“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就是说:“您处理政事,用得着用杀人的手段吗?如果您想成为好人,老百姓也就会跟着好起来。执政者的品德好比风,老百姓的品德好比草,草必定跟着风倒。”
          所以,认为孔子这里突然又感叹起“老百姓”缺乏“最高的”道德很久了,就明显说不通。
          李泽厚先生这样的大学者,可能也是看出了这种译法的不妥,因此,他在《论语今读》中将这句译为“人们很久没拥有(中庸)了”,将“民”译为了“人们”。但这样的译法仍然不通。在《论语》中,“民”字出现计有四十八处,多是指“老百姓”、“人民”(“民众”),几乎从来没用来泛指过“人们”。(只有一处例外,在《论语•阳货》17.16中有“古者民”确实是泛指古代所有的人。这也是我们至今保留的用法,比如我们称上古人类为“先民”。但单独一个“民”字用来泛指“人们”却是没有过的。)
          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对“鲜”的理解。根据孔子在《论语》中的一贯思想,我们认为,这里“鲜”并不是指“缺乏”、“没拥有”,而是指“没感受到”,所以,我们译为: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德,它是最高的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了。”
          这样解读这段话,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看到孔子的意思。孔子是在隐晦地感叹:统治者缺乏“中庸”这种至高的德很久了,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它了。这也与曾子的感叹:“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论语•子张》19.19)相合。
          通过孔子的这一感叹,我们也可以以此追寻一下孔子所说的“中庸”在孔子思想中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庸”被后来的儒生们大大地阐释了一番,什么“……之谓中”,“……之为庸”,“中者……”,“庸者……”,影响了一两千年。其实,在整个一部《论语》中,孔子提到“中庸”也就只有这一处。我们要搞清它的真实意思,还是应该由此入手分析最为妥当。
          我们认为,一句“民鲜久矣”,为我们提供了线索。感叹“老百姓很久没感受到‘中庸’了”,这就表明孔子认为,在很久以前,老百姓是感受到过这种最高的“德”的。很久以前指什么时候呢?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很久以前”解释为指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尧、舜”时代最为合理。一则,“尧、舜”时代离孔子很“久”;二则,“尧、舜”时代在孔子看来有最高的“德”。
          那么在“尧、舜”时代老百姓感受到的是什么呢,这我们从《论语》中孔子对尧、舜的赞誉中可见一斑,那就是统治者具有“修己以安百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种比“仁德”更高的“圣德”。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推知,所谓“中庸”,就是:“统治者修养自己,使自己持有中正之心,用以对待百姓,让百姓感觉到公平、公正。”
          这样说似乎有拔高孔子思想的嫌疑,下面我们再通过为什么对这个最高的德,“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中庸”,在整个《论语》中只提到一次,来反证这一点。
          既然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那么,按孔子“诲人不倦”的性格,就应该对其大讲特讲,但整个一部《论语》中孔子却对它只说过一次,表明这个“德”是太高了,在当时是不便多说、说了也等于白说的东西。那么在孔子的时代,什么样的“最高的德”是不便多说、说了也等于白说的呢?这就是:要求当时的统治者“持有中正之心,用以对待百姓,让百姓感觉到公平、公正。”这在当时的确是不便多说、说了也等于白说的东西。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高的“德”在当时是不便多说、说了也等于白说的呢?
          由以上正反论证可见,孔子所说的“中庸”,非此而何哉?!
           ------摘自<论语大义>

        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
        令字辈,平阳派二支(漆桥支)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声望+3
          • 财富5
          • 积分2351
          • 经验34120
          • 文章1965
          • 注册2004-04-12
          “半部《论语》治天下”解读
             --------摘自<论语大义>
            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他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后来人们一谈到《论语》的作用就对此津津乐道,认为这是对《论语》的最高推崇。
            但是,如果我们更深入地进行思考,一个问题就产生了。既然《论语》这么伟大,那他的“作者”孔子为什么又会在周游列国十几年中搞得“累累若丧家之犬”,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让他来施行《论语》治国,却几次差点送命呢?是当时的统治者都没有眼光不识货吗?问题好像并不这么简单。赵普的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给出了答案。无论他自己说这话是怎样的意思,这句话却正好泄露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待《论语》态度的天机——对历代封建统治者来说,《论语》只有一半是能用的,另一半是不能用的。
            一部《论语》,内容极其庞杂,但对其主要思想进行极为粗线条的划分,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孔子通过对人性的洞察提出的关于人,包括天子、诸侯、士大夫、平民百姓在内的每一个人,在人的社会中应当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社会才能达至理想社会的思想主张。由这种思想主张推论出统治者应当实行以古代尧舜为典范的仁政。如果再深入推论下去,可以推导出现代文明的全部原则(后面详加论述)。这其中,封建特权是找不到理论依据的。因此,对于封建统治者,这半部《论语》是当然不能用的。
            另一部分是孔子针对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提出的具体政治主张。提出要恢复并强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特别是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孝”的思想,把“孝”这种人的纯自然的感情,上升为“孝道”,作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工具。这半部《论语》就很对封建统治者的胃口,这也就是封建统治者用来治天下的半部《论语》。
            封建统治者只用了一半《论语》治天下,那剩下的没被用的关于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的另一半以什么来代替呢,用的是法制。就是对敢于破坏封建统治秩序的人实行严刑峻法、残酷镇压。现代很多人以为封建社会没有法制,实在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封建社会不是没有法制,而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由于其法律制定的本身的不平等,其法制越完善,背离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就越远。
            中国古人用“半部《论语》”创造了在其当时全世界最繁荣的封建文明,那么,我们现在能否从封建统治者所不敢用、不愿用的“另半部《论语》”中找到一些精华,作为我们建设世界上最繁荣的现代和谐文明社会的参考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世界在变化,但人性没有变。
             --------摘自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语大义>一书
            附:答问录
            
            问:赵普曾经对宋太宗说过这么一段话:“臣平生所知,无不出此。昔以其(指《论语》)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还有一个来源: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作者所称统治者未利用的“人性的”部分的半部论语不知从何道起?
            
            作者答:下面简要回答一下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问题。
            一、关于“半部《论语》治天下”你引的两个来源我也知道。赵普说他以一半《论语》定天下,一半《论语》致太平,并没有说明两个一半之间是“同一半”,还是“这一半与另一半”的关系。
            二、赵普的“定天下”确切所指也不很清楚,从“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看,其所谓用半部《论语》“定天下”应该是在他为相以后的事。他什么时候为相,其为相时天下已经是什么状况,我不清楚,也不想搞清楚,为什么呢,这就牵涉到下面第三个问题,也是更重要的问题。
            三、我在文章中说明:“赵普的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给出了答案。无论他自己说这话是怎样的意思,这句话却正好泄露了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待《论语》态度的天机”。可以看出,我对他说这话的真实意思并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他把《论语》分成两半的说法正好可以很方便地借用来阐释我的“一部《论语》,内容极其庞杂,但对其主要思想进行极为粗线条的划分,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的观点。如果从来就没有赵普这句话,我写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也不会有变化,只是表达的形式可能会有所改变。
            
            《论语》大义
            
            刘元峰著
            河 北 大 学 出 版 社
            
            前言 / 1
            上篇•【《论语》新解】
            〔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解读 / 1
            〔二〕被“囚禁”的孔子思想——登高看《论语》 / 3
            〔三〕拨开迷障看《论语》——孔子的根本思想 / 5
            一、子贡和曾参是好学生吗? / 5
            二、贯穿孔子全部学说的根本性的原则是“忠恕”吗? / 6
            三、孔子思想的根本——克己 / 8
            四、半瓶酒比喻的推演——“克己”与“忠恕” / 11
            〔四〕孔子思想与现代文明理念 / 14
            〔五〕孔子反对法治主张愚民吗?——解读孔子最受非议的两段话 / 17
            一、孔子反对法治吗? / 17
            二、孔子主张愚民吗? / 18
            〔六〕孔子对社会公权力的认识 / 20
            〔七〕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的伟大人格 / 22
            〔八〕儒学的长寿秘密——从余秋雨先生的“三个不喜欢”说起 / 25
            〔九〕孔子“天道”思想的意义及欠缺 / 30
            〔十〕五十岁以前的孔子是君子吗?——解读孔子的一份简历 / 34
            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什么? / 34
            二、“三十而立”——立什么? / 35
            三、“四十而不惑”——对什么不惑? / 35
            四、“五十而知天命”——知什么天命? / 35
            五、“六十而耳顺”——对什么耳顺? / 36
            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 / 36
            附:答问录 / 38
            
            下篇•【《论语》原文及今译】
            孔子所说的“中庸”究竟是什么——对《论语》原文及今译部分的说明 / 40
            学而篇第一 / 43
            为政篇第二 / 49
            八佾篇第三 / 57
            里仁篇第四 / 66
            公冶长篇第五 / 73
            雍也篇第六 / 82
            述而篇第七 / 91
            泰伯篇第八 / 102
            子罕篇第九 / 109
            乡党篇第十 / 118
            先进篇第十一 / 128
            颜渊篇第十二 / 138
            子路篇第十三 / 147
            宪问篇第十四 / 158
            卫灵公篇第十五 / 172
            季氏篇第十六 / 183
            阳货篇第十七 / 189
            微子篇第十八 / 199
            子张篇第十九 / 204
            尧曰篇第二十 / 212
            〔附录〕孔子年谱 / 215
            后记
            
          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
          令字辈,平阳派二支(漆桥支)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