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7
    • 经验1834
    • 文章30
    • 注册2014-05-05
    孔子落魄郑国东门
    [P][LINE-HEIGHT=19px][/LINE-HEIGHT][/P][P][/P][P][ALIGN=center][FACE=punctuation, 微软雅黑, Tohoma][COLOR=rgb(68, 68, 68)][BGCOLOR=rgb][COLOR=rgb(0, 0, 0)][FACE=微软雅黑][COLOR=#000000][SIZE=26px]孔子落魄郑国东门[/FACE][/COLOR][/BGCOLOR][/COLOR][/FACE][/COLOR][/SIZE][/ALIGN][/P][P][/P][P][/P][P][FACE=punctuation, 微软雅黑, Tohoma][BGCOLOR=rgb][SIZE=14px][/FACE][/BGCOLOR][/SIZE][/P][P][/P][P][FACE=punctuation, 微软雅黑, Tohoma][BGCOLOR=rgb][SIZE=14px]
    [/FACE][/BGCOLOR][/SIZE][/P][P] [/P][P][/P][P][/P][P][ALIGN=center][FACE=宋体]文[/FACE]/[FACE=宋体]孔德秋[/FACE]   [/ALIGN][/P][P][/P][P][/P][P][b][SIZE=16pt] [/SIZE][/b][/P][P][b][FACE=宋体][SIZE=16pt]一、孔子适郑与郑国东门[/FACE][/SIZE][/b][b][SIZE=16pt][/SIZE][/b][/P][P][FACE=宋体]《史记[/FACE][FACE=宋体]·[/FACE][FACE=宋体]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FACE][/P][P][FACE=宋体]《新郑县志》记载:公元前[/FACE]492[FACE=宋体]年,孔子与弟子游学到郑国。[/FACE][/P][P][FACE=宋体]可以肯定的说,孔子到过郑国,这一点我认为无须考辨,笔者的重点也不在此。但古之郑国究竟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呢?古郑国的“郭东门”又在哪里呢。[/FACE][/P][P][FACE=宋体]经过考古发掘证实:郑韩故城已经确认在今河南省新郑县。([/FACE][FACE=宋体][COLOR=rgb(116, 99, 82)]1964[/FACE][/COLOR][FACE=宋体][COLOR=rgb(116, 99, 82)]年起,河南省考古部门对遗址进行钻探发掘,新郑故都城遗址位于新郑县双泊河与黄水之间的三角地区。初步搞清了旧城遗貌。此城遗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5000[/FACE][/COLOR]米,南北宽4500米左右,遗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南北向,将全城一分为二,称西城(旧称主城或内城)、东城(旧称外城或东郭城)。西城大致呈长方形,墙址保存较好的是北墙,余皆藏埋地下,遗迹不清。东城亦为不整的长方形,北墙和东墙多遗留在地面以上,城墙缺门处大概是城门)。[/P][P][FACE=宋体]“孔子独立郭东门”。那么,郑国的郭东门在哪里呢。[/FACE][/P][P][FACE=宋体]郭分两种,第一种是内成外郭,第二种是西城东郭。据考古发掘:郑国都城属于第二种,古郑国的郭,应是指东城。东门也就是东郭城的东门。孔子独立郭东门应是现在郑韩故都城遗址的东门。[/FACE][FACE=宋体][COLOR=rgb(116, 99, 82)][/FACE][/COLOR][/P][P][FACE=宋体]今年[/FACE]3[FACE=宋体]月,笔者到新郑去寻访当年孔子来过的地方。很幸运,古城墙还有部分存在,更令人惊喜的是,古郑之东门的遗迹还依稀可见。站在古郑之东门,听当地人说:这片古城墙的缺口就是古郑国东门,城门外场地很开阔,也很平坦,以前,东门周围还有几个小村庄,后来,由于开发郑风苑的需要都搬走了。东门之外大约[/FACE]100[FACE=宋体]多米远就是史上有名的溱水,现在叫黄水河。现如今的郑国东门,廊桥绿水,古墙绿阴,红男绿女,风景很美,可以想象,当初郑国的少男少女们在东门外谈情说爱的场景。笔者也更加坚信,新郑古郑国东门就是当年孔夫子到过的地方。(附图)[/FACE][/P][P][SIZE=10]郑国东门是圣人落难之处,那句著名的“丧家犬”就出于此处。也许是黄帝的名气比夫子更大,也许是夫子到郑没有给郑国带来国富民强,也许是“丧家犬”的历史禁忌让郑人无从说起。总之,孔子适郑的历史资料很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SIZE][SIZE=10][/SIZE][/P][P][SIZE=10]一个六十岁的老人落难到此地,在饥饿无奈之下,蓬头垢面流落到此。在人生最失意的郑国东门,在别人说自己是“丧家之犬”时,没有拍岸而起,而是演了一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的活话剧,作为“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的圣人,对别人对自己[/SIZE]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的[SIZE=10]“形状”的描述,则以“未也”来回答,表现出了圣人莫大的人生谦虚。[/SIZE][SIZE=10][/SIZE][/P][P][SIZE=10]这一幕历史剧本,被太史公刻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这样的君子之风被历史定格在了郑国东门。[/SIZE][SIZE=10][/SIZE][/P][P][SIZE=10]巍巍古城墙,静静溱水河。见证着历史也在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郑国东门,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历史文化内涵。[/SIZE][SIZE=10][/SIZE][/P][P][b][FACE=宋体][SIZE=16pt]二、孔子适郑对其编写《诗经》的影响[/FACE][/SIZE][/b][b][SIZE=16pt][/SIZE][/b][/P][P][FACE=宋体]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郑风》二十一篇,脍炙人口的郑风诗歌和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使这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爱情圣地,被誉为“东方伊甸园”。其中《东门之墠》、《出其东门》这两篇文章的故事就发生在郑国东门,作为《诗经》的编写者,把同一个地点的两篇文章都写进《诗》经决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圣人经过实地考察而作出的决定。[/FACE][/P][P][SIZE=10]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译文:那个狡猾的小哥哥啊,不愿和我说话啊。为了你这个小冤家,害得我吃不下饭啊,那个狡猾的小哥哥啊,不愿和我同吃饭啊。为了你这个小冤家,害得我觉也睡不安啊!)《狡童》完全是一个现代版的非诚勿扰。[/SIZE][SIZE=10][/SIZE][/P][P][SIZE=10]《郑风》十九篇,每篇都是爱情经典。现如今,古郑国东门沿溱水河岸边数里的郑风苑,《郑风》被敏感捕捉时代气息的新郑人以石刻的方式安排在这里静静的演出,每一个到此一游的男女都会被它的爱情故事感染,同时,也寻思着自己未来的或者是曾经的爱情故事。[/SIZE][SIZE=10][/SIZE][/P][P][SIZE=10]“情逗应多变,看阁前伴侣谁人曾是负心汉;爱最重忠贞,问檐下女男哪个确为有意人”。这是新修的郑风阁中的爱情对联,书家舒同的书法精美绝伦,对联的意境高深静远。新郑人赋予了爱情以新的时代内涵,临阁观联,让那些对爱情三心二意的人很有醍醐灌顶之感。[/SIZE][SIZE=10][/SIZE][/P][P][SIZE=10]诗经《溱洧》描写的是古郑国三月三日民间上巳节(又称女儿节),溱洧河畔青年男女穿着时装,手拿兰花和芍药,成群结队来这里游春相戏,互结情好。[/SIZE][SIZE=10] “[/SIZE][SIZE=10]溱与洧,方涣涣兮。[/SIZE][SIZE=10]”[/SIZE][SIZE=10]简单七个字,点醒了春光,点破了春水,点染了春色无限。现代学者认为:三月三就是中国古时的情人节,溱洧河畔就是东方的相亲圣地。[/SIZE][SIZE=10][/SIZE][/P][P][SIZE=10]男女邂逅,情愫暗生。[/SIZE][SIZE=10][/SIZE][/P][P][SIZE=10]秉兰而去,收芍而归。[/SIZE][SIZE=10][/SIZE][/P][P][SIZE=10]溱洧河畔,爱情在懵懂的春日里潜滋暗长。。。。[/SIZE][SIZE=10][/SIZE][/P][P][SIZE=10]诗一样的爱情故事,让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寻访古郑人春禊之处――溱洧交汇处的迫切心情可想而知。[/SIZE][SIZE=10]古今称谓的不同[/SIZE][SIZE=10](溱水现称黄水河,[/SIZE][SIZE=10]洧水现称双洎河),让我们这些不是地理专业的人寻访古时的溱洧交汇处彼费了不少功夫。几经周折,[/SIZE][SIZE=10]从古郑国东门南行大约十公里,[/SIZE][SIZE=10]我们还是找到了传说中的春禊圣地——现在的新郑市双龙寨村南,李湾村北(有政府立溱洧交界碑为证)。溱水在交汇的地方已经变成了只有十多米宽的一条小河,由于交汇处河面变宽,河水变缓[/SIZE][SIZE=10],[/SIZE][SIZE=10]在此处自然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小湖。[/SIZE][SIZE=10][/SIZE][/P][P][SIZE=10]站在河边[/SIZE][SIZE=10],[/SIZE][SIZE=10]有一种原始的美:河水静静的流,河旁垂钓者众多[/SIZE][SIZE=10],[/SIZE][SIZE=10]河面有人在牧渔[/SIZE][SIZE=10], ,[/SIZE][SIZE=10]周围绿荫遮天[/SIZE][SIZE=10],[/SIZE][SIZE=10]好似悠然南山的世外桃源,也许细水流长,静水流深的爱情是最美的,给人以岁月静好,爱情不老的感觉。站在李湾村向北眺望,古溱洧交界处:抚今追昔,感古念今,遥想当年的郑国人,男男女女在春光明媚的季节[/SIZE][SIZE=10],[/SIZE][SIZE=10]拿着兰花和芍药[/SIZE][SIZE=10],[/SIZE][SIZE=10]穿着花花绿绿的时装[/SIZE][SIZE=10],[/SIZE][SIZE=10]来到碧水蓝天的河水旁戏水相亲。好象来了一个历史穿越,看到了一个现代版的春禊。离开这个古郑国民俗春禊之地时真的有点恋恋不舍。我相信,站在这个地方,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SIZE][SIZE=10][/SIZE][/P][P][SIZE=10]如今,溱洧成了爱情文化的代言词。《诗》经三百篇,一言一蔽之:思无邪。孔子适郑对古郑风的实地考察成就了《诗经·郑风》这部爱情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SIZE][SIZE=10][/SIZE][/P][P][b][FACE=宋体][SIZE=16pt]三、孔子适郑对其儒家思想形成的影响[/FACE][/SIZE][/b][b][SIZE=16pt][/SIZE][/b][/P][P][FACE=宋体]出仕行道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政治目的。[/FACE][/P][P][FACE=宋体]据史料记载,孔子适郑在郑国没有官方政治活动,这是一个历史的遗憾。但孔子对郑国子产的高度评价,是新郑人的骄傲,孔子适郑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形成也有着深刻影响。[/FACE][/P][P][FACE=宋体]子产,名侨[/FACE](?-[FACE=宋体]前[/FACE]522)[FACE=宋体] 字子产,又字子美,郑国贵族。他是郑穆公的孙子[/FACE],[FACE=宋体]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FACE][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434320.htm#tc_qz_original=1974347684][FACE=宋体]郑子产[/FACE][/URL][FACE=宋体]。他自郑简公时[/FACE]([FACE=宋体]前[/FACE]554)[FACE=宋体]被立为卿,公元前[/FACE]543[FACE=宋体]年到[/FACE]522[FACE=宋体]年执掌郑国国政,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政治家。[/FACE]"[FACE=宋体]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FACE]"[FACE=宋体]《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大治。[/FACE][/P][P][FACE=宋体]子产赞美周礼,甚至认为[/FACE]“[FACE=宋体]礼[/FACE]”[FACE=宋体]是[/FACE]“[FACE=宋体]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FACE]”[FACE=宋体]。[/FACE][/P][P][FACE=宋体]孔子给弟子们分析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分析子产当政时郑国得以在晋楚等大国间生存的原因: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FACE][FACE=Verdana]
        [/FACE][FACE=宋体]有人问孔子,子产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惠人也。《论语》[/FACE][FACE=Verdana][/FACE][/P][P][FACE=宋体]听人家传说子产[/FACE]“[FACE=宋体]不仁[/FACE]”[FACE=宋体],孔子没有表示态度。后来听说子产弥留之际跟他的接班人说治理国家有宽猛两法,宽如水,猛如火,人死于水多,死于火少。因为火使人畏惧。只有圣人才能用宽的方法治国。孔子听到这个信息后说:[/FACE]“[FACE=宋体]再有人说子产不仁,我就不相信了。[/FACE]”[FACE=宋体]并且从此得出这样的体会:宽猛相济,政治才能和谐。[/FACE][/P][P][FACE=宋体]后来孔子对子产政绩评价很高。[/FACE][FACE=宋体]《昭公二十年》: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孔子对子产的这种态度,连学生们都觉得过分,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子产晏子,可为至矣.《家语辨政》[/FACE][FACE=Verdana][/FACE][/P][P][FACE=宋体]据考,孔子与子产没见过面,不存在子产孔子会。子产死(公元前[/FACE]522[FACE=宋体]年)后三十年,孔子六十岁(公元前[/FACE]492[FACE=宋体]年)时到郑国,三十年间,郑国又经历了两代国君,其时郑国依然在楚,晋之间的夹缝中生存,社会动荡。[/FACE][/P][P][FACE=宋体]子产的治国思想是礼法合一,宽严相济。子产在郑执政二十三年,是春秋未年将周礼用于治国实践时间最长的贤相。子产和孔子,以礼治国的政治思想很相似,[COLOR=rgb(70, 70, 70)]《史记·郑世家》载:“孔子尝过郑,与子产如兄弟云。[/FACE][/COLOR][COLOR=rgb(70, 70, 70)][/COLOR][/P][P][FACE=宋体]孔子虽然推行周礼,但一生亲自实践用于治鲁仅三个月,虽有小成,但终不成久治。子产则不同,子产用周礼治国行之以实践二十三年,其结果如何,我想是孔子适郑必考察的内容,虽然子产故去三十年,但受子产影响的一代人大多数还健在,子产治国时的那一代老百姓思想的教化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子产周礼治国的效果。[/FACE][/P][P][FACE=宋体]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矣。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矣。。。。。《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对《诗》《书》《乐》《礼》《易》《春秋》教化人民所要达到效果的论断,除了来自对夏商周礼的融会贯通之外,还有周游列国时对各国以礼教化人民实践效果的考察和总结。我们不妨作一个这样的假设:当孔子在郑国听到《郑人买履》这类的故事,对孔子《诗》教效果论断的作出也许会起到一定的作用。[/FACE][/P][P][FACE=宋体]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孔子适郑,虽然没有成功出仕行道,甚至没有受到官方接待,更甚至留下了“累累然如丧家之犬”的历史遗憾,但通过对郑国国风和子产周礼治国实践效果的考察,对其儒学经典《诗经·郑风》的编写,最终对其儒家思想体系形成,进而对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FACE][/P][P] [/P][P][/P][P][/P][P][ALIGN=center]2012[FACE=宋体]年[/FACE]6[FACE=宋体]月[/FACE]13[FACE=宋体]日[/FACE][FACE=宋体]于新郑[/FACE][/ALIGN][/P][P][/P][P][/P][P][/P][P][/P][P][ALIGN=center] [/ALIGN][/P][P][/P][P][/P][P][FACE=宋体]有喜欢学习研究孔子周游列国的宗亲,可联系。通联:郑州市农业东路[/FACE]28[FACE=宋体]号报业大厦[/FACE]1609[FACE=宋体]房间[/FACE]     [FACE=宋体]电话:问[/FACE][/P][P][/P][P][/P]
    1967年祖父授名德良 二百八十年前家住山东省曲阜县小终吉村 外迁先祖毓炆.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