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三、孔子结交子路的历史之谜
    孔子正式办学那年,子路21岁,孔子30岁。但在这之前,子路就与孔子认识了,他们两个早已是朋友了。有书记载,子路是在19岁那年认识孔子的。关于子路与孔子的相识是一个历史之谜。首先,孔子在哪年开始办学?史书没有确切记载。后人有种种揣测,有人认为孔子从27岁就开始办学了,也有人认为孔子是从30岁那年正式办学的。任继愈老先生就是这种观点,凭什么这样说呢?就是从孔子自述判断而来。孔子说,十四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什么是三十而立?这个三十而立不是泛泛而说,而是说自己在三十岁那年创立了办学的事业。因此,我们断定孔子办学的时间是在他三十岁那年。这一年子路21岁,已经认识孔子两年了。

    那么,在办学前的两年里,两人都干了些什么?两人是什么关系?这里面大有研究。搞清楚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就基本上可以弄清楚孔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俗话说,不打不成交。子路与孔子的初遇是通过交恶而开始的。也可能是子路一开始看不惯孔子文绉绉的样子,《史记》记载子路初次见孔子时,挥舞着长剑,凌暴孔子。后来怎么成为了朋友,可能是相互了解之后。而当初结为朋友时,他们俩也不一定是师徒关系,最有可能的是古代社会最常有的做法:结为兄弟。所以,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很可能是从兄弟和朋友关系开始的。

    有一个事实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就是自孔子有了子路这么个弟子和朋友后,就不再遭受别人的侮辱了,也就是说就没人敢欺侮和漫骂孔子了。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子路武力的威力以及在孔子早期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孔子对子路的依赖性、以及子路在孔子眼中的特殊性。

    也有人认为孔子的力气很大,本不需要子路的保护。甚至有的历史小说这样描述孔子,当他第一次与子路交手时,两人力气不分上下,子路没有占什么便宜,甚至在孔子小的时候就能手执牛角制服撒野的黄牛。这些想象可能出于孔子父亲力大无比的原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军官,在攻打逼阳城的战斗中,双手顶住落下来的城门,掩护士兵撤出有埋伏的城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孔子也被后人揣测得十分有力。

    如果按着这种逻辑假设,我们可以想象出,孔子年轻时不仅好学多识,而且武艺超群,他与子路当年的相识是从较量武艺和力气引起的,两个人都长得十分高大,孔子甚至有个绰号叫“长人”,两个大力士比试之后,到底谁输谁赢,按《史记》所说,可能是子路占了上风。

    但事情又可能完全相反,孔子或许真的是一个文质彬彬、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象子路那样的性格,年轻时一定好勇斗狠,持强好胜,如果不是孔子在智慧和知识方面的人格魅力,子路不会轻易拜孔子为大哥和老师的。他们俩人凑到一起完全是优势互补,完全是相生相克的结果,子路补充了智慧和知识上的不足,孔子补充了武力、性格和道德上的不足。

    孔子能降服子路这样一个野性兄弟,充分显示了他的智慧和人格。孔子身边有了子路便如虎添翼。但是,子路来到孔子身边,并不是完全为了学习,主要是做事。因为在当时子路还没有条件由家里出钱供养他前来专门学习,子路还要“百里负米”养家糊口。与孔子一起办学,主要是为了挣钱糊口,所以子路在学校里,一半是学习,一半是工作。子路为什么能终生与孔子为伴,成为最亲密的朋友,关键是教育事业的需求将他们连到了一起。

    办学是孔子人生旅途上和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放弃原先的“委吏”小官不做,投身于教育事业,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孔子必须有相当的准备才能完成这场事业的转变,就象今天体制内的人下海一样,没有相当的把握是不敢轻易走市场的,而子路可能就是孔子办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孔子办教育应该先从结交朋友开始。由于孔子结交了子路这么一批朋友,文化和知识上的欠缺,使子路等人都希望从孔子身上多学点知识,孔子于是成为这帮小兄弟的师长和智者,这帮小兄弟也成为孔子切磋武艺、技艺和知识的对象。久而久之,这种学习逐渐形成规模,孔子与众兄弟们便将教育作为一个安身立命的职业。在这一过程中,子路应当说是孔子事业的一个促进者。

    四、子路是孔子重要的帮手,是孔子教育集团和武装集团的创业者
    子路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子路不仅刀剑超群,而且力大博虎。山东济宁地区至今存留子路“捋虎尾”的地方。孔子结交子路是有目的的。孔子为什么要与子路紧密结合在一起?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在那个时事险恶的时代,能保证生存下去是第一要义,而武力和力量是在那个时代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因此,孔子与子路的结合首先使孔子的安全有了保障,然后才有能力从事教育事业。团结就是力量!孔子必须在有一定武力为后盾的基础上才能从事办学事业,并且,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在那个时代,所有的集团必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武装集团和武力集团。孔子的教育集团事实上就是一个武装集团。

    这一点在后来的周游列国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孔子囚蔡、困陈、险宋时,之所以没有被当地人消灭,完全是因为他们是一伙武装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子路便是为首的将领。他们靠自己的武装实力抵御了来自各国的敌对势力。后来的儒学研究者没有把武学作为孔子教育内容来研究,没有重视子路等人的作用,实在是一大缺陷。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德智体武全面发展,特别是在那个事事诉诸武力的时代,离开武力和暴力是根本难以在社会立足的。所有的从政者,都必须以武力作后盾。孔子这样一个教育家和聪明人怎么能忽视武力的重要性和武艺的教育呢?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的教育集团中,武者有子路、冉求、公良孺等,文者有子贡、颜回等。孔子的学校在当时是一个文武双全的教育集团,是当时鲁国一支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军事力量,也是各国政治的一个人才储备库。孔子和子路等所创办的学校源源不断地向各国输送着军政财艺等各种人才。

    特别是武学和韬略在孔子教育集团已经当做一门学问来研究,行兵布阵和兵法可能都是孔子和子路研究的内容。著名学者南怀谨先生经过研究,将子路称做“军事学的专家”(见《论语别裁》上册12页),这一点被许多历史记载所证实。譬如,孔子一行到达楚国后,楚王爱才,想划出一大片地来封给孔子。但令尹出来阻拦,理由是你没有子路和子贡那样的文才武略人才,一旦孔子占地为王发展起来,就可能危及楚王的安全,结果孔子一行只好退出楚国。

    遗憾的是,后代人逐渐把孔子教育集团中的武学教育内容淡化了。这是因为,武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需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而很难用文字记载下来。譬如孔子教学的“六艺”中有“射”这门功课,射箭的技巧是很难用语言描述的,要靠身体去体验,但“射”这一课的内容在《论语》等著作中一点记载也没有。可以说一部四书五经并没有体现出当时孔子教学的丰富性。孔子教学中的“礼”很少被后人了解,“射”更是被后人遗忘。但看一下十三经中的《仪礼》一书,看一下“乡射礼”和“大射礼”,就知道一年一度的射箭运动在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重要!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学校当年的很多教学内容并没有流传。特别是孔子教学中一些诡异之道和玄学,都可能是密而不宣的,譬如《易经》是孔子深爱之书,孔子对易经思想深有研究,现在保留下来的《易经》有好几篇孔子撰写的文章(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史书记载,孔子有一个叫商瞿的学生,对《易》极有兴趣,后来得孔子真传。

    由此看,以《论语》为主的四书五经记载的仅仅是孔子学问的一小部分,也可以说是后代帝王为了制定道德规范将孔子剪裁成了现在这个模样。演变到后来,特别是经过宋代朱熹等人的归纳整理,孔子成了只传授道德修养的圣人,这实际上并不是完全的孔子。今天我们研究历史,必须还其真实面目。特别是如果用文学作品来表现历史,更要符合当时历史的真实。

    五、子路是孔子最亲密的伙伴、最得力的助手
    文章论述到现在,孔子与子路到底是什么关系,大家已经一目了然。在孔子的一生中,交往最长、关系最密切的一个人就是子路。44年的时间,不是短暂的一瞬。当子路在卫国遇难后,孔子痛哭道:天要绝我啊!不到一年便溘然辞世。此时孔子的儿子孔鲤、学生颜回都已去世,子路也不在了。如果孔子再继续活下去,那么陪伴他的只是悲伤和怀念了。

    子路不仅是孔子教育集团中最正直的一个人,也是与孔子关系最密切的一个人。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子路待在孔子身边的时间最长。孔子教学生不可能一教数十年,一般的学生学上几年就毕业了,就告别老师自谋生路了。譬如,与子路同期的学生闽子骞后来从政当上了费邑的邑宰,冉耕和颜路也都回家了,子路也去卫国蒲地做过地方官,后来又到鲁国贵族季恒子家做家臣。也就是说,到孔子50多岁在鲁国做大司寇时,身边除了有颜回、子贡几个小弟子,那一帮老弟子基本都各奔东西了,可能还剩下几个留在孔子身边做助教。

    但孔子的官场失败和政治失意以及后来被迫离开鲁国,是对弟子们的一次重大考验。谁愿意前往陪伴老师?这一点最能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关系。子路这时已经40多岁了,已经拖家带口,并且已经在季氏家里混得相当不错,权力很大,收入也颇丰。但看到孔子决意要出国,就二话不说地辞掉了季氏家的职务,担当起周游列国的总指挥官。

    这里有两件事可以说明孔子与子路的亲密关系。第一件,子路向季氏辞职,季恒子仍然需要家宰,拼命挽留,怎么办?孔子便让冉雍(仲弓)前去接替子路。冉雍也是孔子的高徒,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孔子对冉雍的评价最高:“雍也可使南面。”就是说,雍最适合做大官。但是,这样一个人孔子不留在身边,却去让他把子路换回来,除了说明子路的实用性,也说明师徒俩的特殊关系。

    近年里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楚国竹书《仲弓》里记载了这一段历史:“....使雍也从于宰夫之后....今汝相夫子,有臣萬人道汝,思老其家。”冉雍后来就长时间地在季氏家里工作,十几年后,又把自己的侄子、正在周游列国途中的冉求召了过去接替他。

    就这样,仲弓替下了子路,子路伴随孔子开始了漫长的历时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路。环顾孔子左右,讲年龄的话除了孔子,再就是子路了。孔子那年54岁,子路45岁,其他的一伙全是20几岁的年轻人。譬如,子贡和冉求25岁,颜回那年24岁。就是由这两个长者带了一帮年轻学生开始了艰难的流浪生活。

    正是由于这样的经历,使孔子后来感叹地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因为在那一帮40多岁的大弟子里,只有子路伴随着他,而子路在学生们中的地位应当说是师叔和总管,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或大弟子。

    第二件说明孔子子路亲密关系的是出国的去向。孔子一行离开鲁国后,一头就扎到了卫国。为什么孔子不去齐国、不去吴国、不去晋国,偏偏去了卫国?原因也是与子路有关。出门在外,首先要投亲靠友。孔子有什么亲戚在国外?没有。而子路有,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当时在卫国做官,于是孔子出国的第一站就是卫国,第一个落脚地就是颜浊邹家。并且,到了卫国一待就是三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亲戚关系,孔子不会逃到卫国去的。

    在孔子那个时代,血缘关系是相当重要的。孔子的母亲是颜征在,颜回的爸爸颜路与颜征在是本家,所以颜回与孔子有亲戚关系。而子路的妻子也是颜姓。至于子路为什么娶了颜姓女子为妻?有两种可能,一是与颜浊邹有关。据说颜浊邹是当时一个有名的武士,子路曾经救过他一命,为报救命之恩,颜浊邹将妹妹许给子路。从后来的经历看,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当牢固。也有这种可能,颜浊邹与孔子母亲颜征在有亲戚关系,子路从师孔子后,孔子介绍颜浊邹的妹子给子路。总之,孔、仲、颜之间的铁三角关系是相当牢固的,这种关系伴随了他们一生。

    所以,子路与孔子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搭档。“由也果”,子路果断的办事能力是在孔氏教育集团中首曲一指的,没有子路张罗,孔子一生中的很多事可能办不成。无论是随鲁君逃往齐国避难期间,还是前往周朝都城拜见老子,以及后来的周游列国,子路都陪伴在孔子左右。子路曾多少次使孔子化险为夷,史书并无记载,但在这么漫长而动荡艰险的历史过程中,子路与孔子如果没有一些特殊的经历,两人的关系和感情是不会这样“参天地而泣鬼神”的。

    六、子路堪称中国第一武圣人
    子路为儒家的创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我们可以说子路是孔子教育事业的顶梁柱,是儒学的创始人,子路的一生都是在用行动和实践书写着儒家文化。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文有文圣孔子,那么武有武圣子路。正是有这一文一武,使儒学发扬广大,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源流。

    至于说仲由子路在当时的鲁国有多高的威望,举一个事实就可以知道。当时鲁国与南部相邻的一个小国邾国交涉事务,为了确保安全,鲁国需要向邾国有一保证,但这个小国只要求子路出来说一句保证的话就行。可见子路当时在鲁国以及周围国家的信誉和威望。

    另外,在当时孔子的价值观中,从政和政绩是他最高的理想和追求,而他的弟子中只有子路、冉雍(仲弓)、冉求和子贡等人实现了他的这一心愿。冉求后来官至鲁国的宰相,子路官至卫国的将军和行政长官。由于子路在这方面的才能,孔子在评价学生才能时总是把子路放在第一位:可以治千乘之国的栋梁人才。

    而在忠勇、道义方面,子路又以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儒家的道德价值。子路为了平息卫国的政变而死,为了职责而死,至死履行了他的责任。子路是孔氏教育集团中最忠勇正义、刚直不阿的人,孔子对子路会冒死赴义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因此,他说过仲由“不得其死然”的话,后来的事情果然如孔子所预测。

    在这一点上,子路与关羽的命运十分相似,都是英雄一世,下场可悲。关羽失败被杀是因为在战斗中胳膊中箭负伤,失去作战能力,而子路的死是由于年岁已高,只身一人,难敌众多对手。两人所犯的错误都是骄傲轻敌。

    子路的死对孔子是个巨大的打击,特别是子路死时被敌人砍为肉酱,以致使孔子从此再也不敢看到肉酱。纵观孔子教育集团中的所有人物,唯一可以被刻画、被描写、被可歌可泣地纪念和歌颂的人只有子路。子路的故事不亚于三国时期的关羽,只是缺少一部春秋演义,才使那一时期的英雄人物黯然失色。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312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