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子贡—《史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
    网摘:             子贡—《史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


        司马迁的《史记》,文笔洗练而神采奕奕,洋洋五十万字记载了上下三千年的华夏上古史。对比后来的二十三史,不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撼人的魅力是永恒的。其中对于刘邦、项羽、孔子、苏秦、陈涉、韩信、李广等等众多历史人物的记述更是入木三分,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然而,作为一名在金融和经济领域学习和实践的普通读者,我还喜欢不被人们经常提及的陈平、子贡等人的传记。他们都聪慧过人,同时在历史上有过特殊而重要的作为,司马迁精炼有力的文字则将他们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

        在孔子几个大弟子中,颜回由于最会讨孔子欢心,也最符合封建正统思想的标准,名声最大;子路由于憨厚耿直的可爱性格也颇受人们喜爱与尊敬;唯独子贡,由于是商贾巨富,又很“滑头”,所以历来因正统思想影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与尊敬。然而,读过《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后我深深感到,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应是最有作为和影响力的,也是最成功的,子贡远比只会纸上谈兵加拍孔子马屁的颜渊伟大。

        还是让我们一同来看看史记是怎样记载子贡的吧。

        “端沐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颜渊)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这是一段十分机智可爱的对话,闻一知十的成语大概来源于此。子贡的巧言善辩、机敏聪慧在此表现的一览无余。让人拍案叫绝。

        史记没有详细记载子贡的出身,但从孔子世家的内容和对子贡的列传描述来看,子贡当出身于卫国上层阶级,是春秋时代的“君子”,并且家境十分富裕。子贡很早就在孔子门下学习,孔子一生中,前五十几年是在鲁国政坛角逐时期,学术成就不是很大,也不太受后代注重,孔子真正成为大家的时期是他人生最后的将近二十年,从五十六岁他在列国流浪开始。子贡经历了孔子这最重要时期的全过程,并且始终跟随着孔子,是孔子最亲近的几个弟子之一。这是子贡重要历史地位的先决条件。

        孔子流浪列国的历程,是漫长、充满艰辛而又伴随着一次次希望破灭的过程,孔子及其弟子们不但曾经“累累如丧家之犬”,还不止一次生命受到威胁、人格受到侮辱。孔子开始流浪时子贡只有二十五岁,为了向老师孔子学习始终跟随着他,并从未表示过反悔。《史记·孔子世家》在孔子十四年流浪生活的记述中,始终都有子贡的身影。对于一个富家子弟,为了追求真知(古时学习只能是言传身教)而不顾困苦与艰辛,这是很值得尊敬的。

        孔子终于在人生的最后几年能够返回故土鲁国,安心整理《诗经》,编撰《春秋》,并教书育人。而就在这几年,子贡完成了一件让后世惊叹不已的大事。这是史记浓墨重彩的部分,也是突出表现子贡无比过人的机智、天才的能力的部分。

        当时的子贡,已经是十分富有的商人了,这从孔子晚年的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师(子张)也辟,参(曾参)也鲁,由(子路)也彦,回(颜渊)也屡空。赐(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贡不听孔子正统教导,不做君子的正业而做买卖投机,却屡屡获利。但子贡的名气和能力却在他的口才和才智,这点孔子是深知的。所以,当齐国的田常(也就是后来取代姜氏齐国的田氏)准备侵略鲁国的时候,子路、子张等弟子都请命去到别国请救兵,孔子却惟独让子贡去。

        子贡的出使,不但解救了鲁国,还顺势打乱了春秋时格局,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出极为精彩的外交喜剧。这件事,也使得子贡一下由一个普通的富商变成了历史进程的参与者与见证人。

        当时春秋的形势是,中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激烈动荡时期,晋国仍然很强大,但国君已经逐渐失去权力,国家由六个卿大夫掌握;齐国田常已经取得国家的实际统治权,但地位还不够稳固;楚国还威胁着中原的国家,但国力经过吴国阖闾、伍子胥和孙武的打击已经大为衰减;南方的吴国因为征服强楚而一跃成为一等强国,并已经在会稽山俘虏了越王勾践;越王勾践正在卧薪尝胆;西方的秦国还远未能对中原构成威胁。

        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氛围下,子贡开始了其传奇般的救亡鲁国的外交历程。

        子贡首先来到了齐国,对田常说了以下的有趣的话:“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听后自然十分气愤,也很纳闷,于是子贡开始为田常分析齐国的时局。他指出田常刚刚控制齐国的权力,地位还不稳,齐王仍有一些势力,现在如果攻打鲁国,虽然会胜利,但只能是让齐王及大臣们得利,对田常并没有什么好处;如果去攻打吴国,肯定要消耗大量国力,但反对田常的大臣们也会损失惨重,田常反而在齐国的相对实力更强了。田常一下被子贡的话打动,但顾虑军队已经兵临鲁国,不好突然改变命令去伐吴。于是子贡说:“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鲁国的生死存亡,竟然顷刻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

        于是子贡赶到吴国,使劲鼓吹吴王夫差去北伐齐国,指出伐齐救鲁就等于是在诸侯国中树立威信,这是争霸的好机会。这正中吴王欲图称霸中国的下怀,自然受到吴王欢迎。但吴王有后顾之忧,越王勾践自从被放回去后,一直“苦身养士,有报我心”,所以要子贡“子待我伐越而听子”。显然,等吴国灭亡越国,鲁国早被齐国吞并了。于是子贡赶紧说:“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王者不绝世,以立其义。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比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并提出自己可以出使越国,让越王出兵和吴国一起讨伐齐国,这样也可以消耗越国实力。吴王于是“大悦”。

        子贡于是赶往越国。越王勾践命人打扫郊外的道路迎接子贡,并亲自到宾馆会见子贡,说:“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子贡倒是开门见山,告诉勾践吴王对其卧薪尝胆早有提防,想要加兵于越。越王于是“顿首再拜”,请子贡出谋划策。子贡便指出吴王为人“猛暴”,杀了忠臣吴子胥,国政由佞臣治理,国家其实已经外强中干。此次吴王一定会伐齐,败则大大有利于越国,胜则会威胁晋国,这时子贡愿出使晋国,让晋国联合越国灭亡吴国。越王听后十分感谢,要赠送子贡礼物,子贡没有要。

        子贡接着又返回吴国,对吴王说越王十分恐慌,并一再表忠心说不会再与吴国打仗。几天后,越国的文钟来到吴国,再次“顿首”吴王,表示越王愿意带领全国的士兵随同吴王一起征讨齐国,还随行带来了一些上等的兵器。吴王十分高兴,问子贡怎么办,子贡却说,“不可。夫空人之国,悉人之众,又从其君,不义”。只建议吴王收下兵器。吴王听从了子贡,于是发动全国兵力讨伐齐国。

        至此,当时诸侯国的势力均衡状态已经被子贡天才的外交策略彻底打破。但是,子贡还要将形势引领到更深的层次。

        子贡于是又赶往晋国,告诉晋君如果吴国战胜齐国,必将威胁晋国。晋国立刻变得很紧张,并开始战争准备。

        子贡宛若是一名围棋大师,中国的局势经他的巧妙布局,正演化成一盘绝世的好棋。春秋时重要的吴越争霸、田氏代齐等大事件竟在子贡的策划下发生了重大转机。子贡居然加速甚至部分改变了春秋的历史进程。

        吴国与齐国的战争,以齐国大败告终。随后吴王果然野心膨胀,与晋国争霸。结果吴王被晋国大败,越王勾践趁机突袭吴国,与吴王夫差进行了总决战,结局大家都知道,夫差战败被杀,越国灭亡吴国。

        司马迁的结语是:“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看到这里,我对子贡的佩服已是五体投地了。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子贡是一个富商,同时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但是仅凭这些,子贡是不会被司马迁浓墨重彩,成为占《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三分之一篇幅的核心人物的。子贡最令人称赞的是他的政治和外交上的超人智慧。

        原来商人还可以这样当。

        联想起现在媒体每天长篇报道的商界“英雄”、“精英”们,想到现在一个个被捧上天的CEO们,我感到了当代舆论和社会价值观的狭隘、渺小和可笑。

        然而子贡令人尊敬的还不止这些。子贡与孔子的师生感情十分深厚。前面已经说到,孔子在列国流浪时子贡作为富家子弟却始终伴随着孔子,而且一伴就是十几年。这种对老师的尊重与忠诚,是急功近利的现代人不可理解与想象的。可是,请大家不要忘记,子贡还始终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商人的逐利趋向并没有改变子贡对真知与道德的追求。

        还是让我们看《史记》中的一段感人记述吧。

        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仗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后七日卒。孔子早年的大弟子们死的死,散的散,子贡成了少数能够最终送行孔子的人。

        孔子死后,子贡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领袖人物(这一点可以从论语中大量出现子贡的活动得到印证),也与其他孔子的弟子一道担负起宣扬孔子学说的重担。由于子贡杰出的政治外交才华,子贡“常相鲁卫”。客观上也为子贡宣扬儒家学说提供了好条件。

        子贡对于孔子是非常尊崇的。有人曾问他,孔子未必比子贡强,子贡为什么这样尊重孔子。子贡的回答是:“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而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子贡针锋相对地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均见《论语·子张》)

        这种对老师的深厚感情,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人的崇高思想境界,体现在一个富豪身上(子贡还被司马迁收录在《货殖列传》中),是否让当代人深思呢?

        孔子的弟子,可以想象是十分严于律己,强调修身养性的。在他们看来,做人是第一位的,其他只是人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附属。拥有一定的财富当然是好,但做人的准则要坚持。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相信,子贡是一个注重修身养性的人。

        原来商人可以这样当。

        子贡的确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子贡

                  
    网摘:                     以人为师——学名商鉴古通今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通读历史,学习古人的经营之道,秉承祖先的智慧,传承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这更符合我们自身的发展需要,更符合我国国情及民风民俗,更有利于商业竞争和发展壮大。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它的思想影响到世界每一角落。在东南亚、在欧洲、在北美,到处掀起了一股“汉学”热。他们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科技、教育,学习、借鉴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一位外国学者曾作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古代圣人的管理思想造就了世界当代企业家。

                                  儒商之祖——子贡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史书上称他富比陶朱公。孔子虽然口头上“罪子贡善居积”,但内心还是偏爱他的。

        那是一个久远的年代,但我们依然可以从浩若烟海的史籍中找寻到有关子贡的记载。而且幸运的是,子贡是司马迁的宠儿。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子贡几乎占了1/3的篇幅,司马迁毫不惜墨地告诉人们: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弟子。

        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写道:孔门七十多个高徒之中,端木赐(即子贡)最为富有。孔子的另一位高徒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隐居在简陋的小巷子里。而子贡却乘坐四马并辔齐头牵引的车子,携带束帛厚礼去访问、馈赠诸侯,所到之处,国君与他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

        文摘有关《端木子贡》文章,意请《端木》族后人多多了解自己的祖先,借以继承、发扬、振兴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学之精神。希望见到《端木》氏族人来此讨论交流。
    [ 这个贴子最后由孔令义在2006-3-15 14:02:26从 圣裔交流 转移过来 ]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积分1943
      • 经验42601
      • 文章1683
      • 注册2004-10-27
      继续加精!
      [imga]../images/upload/2006/03/10/164421.gif[/imga]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