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晟谈家世、乡土风情和求学过程(记录整理:林秋敏)

楼主
孔令晟谈家世、乡土风情和求学过程(记录整理:林秋敏)
[COLOR=#000080][SIZE=4]一、家世

  我姓孔,祖籍自然在山东曲阜。先祖一系,向南迁徙到安徽寿县城北二十里路,建立了孔家村,世居於此,传承至祖父时,我家这一支系,又从安徽寿县发展到江苏常熟去。

  祖父孔繁升,年轻时是个练武的人。在袁世凯训练新军时代,离开安徽到江苏常熟,参加在长江边上的福山军镇新军;累升到统领的职务,相当於现在的团长,从此落户常熟,娶当地人董氏为妻,就是我的祖母。祖父因为当过统领,颇受地方人士的敬重。

  祖父当年只身到常熟,在常熟几乎没有亲戚;但是祖母是常熟当地人,所以祖母系的亲戚较多。外祖父家的亲戚在常熟也不少。

  父亲孔祥麟出生於常熟,母亲朱珊是湖南湘乡人,也在常熟出生,因为外祖母也是常熟人。外祖父和我祖父为同事,也在福山军镇当过统领。

  我家在城里有一幢长形的房子,在寺後街上,靠近市区。民国以後,祖父将房子後面改成小型旅馆,全家依此维生,家庭经济虽称不上优渥,但也还算小康。在我读小学、初中的时候,母亲又利用住屋前面开了一家「常熟粥店」,她的烹饪手艺很好,除了各种口味的粥品以外,还会做许多可口的小菜,因此远近驰名,生意相当不错。我母亲温顺贤淑,是一位标准传统型的贤妻良母。

  父亲曾在上海同济大学学医,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佳而辍学,也没有再继续完成学业。他的文采相当不错,常常参与家乡名流绅士间的文艺活动,像猜诗谜等,他都是一流的高手。他也替乡人看病,而且医德很好。北伐军兴时,父亲有一位同济大学的同学辍学到广州参加革命,北伐统一後被派到常熟县来当县长,适巧家父辍学在家,他安排家父到省城参加警官训练班,结业後回到常熟担任公安分局长,政声非常的好。

  一九一八年六月十八日子时,我出生於江苏省常熟县的县城。我是长子,原本还有一个小我两岁的弟弟,但是他在四岁那年夭折了,因此家中只有我一个小孩。祖父母对我非常宠爱,当时尚未出嫁的姑母也非常疼爱我;幼年的我可说是集三千宠爱於一身,几乎可以用,「娇养」两个字来形容。

  常熟旱北门大街上有一个马槽,祖父和马槽老板非常熟悉。在我三、四岁的时候,祖父就开始带我去骑马。至今,我仍然记得他牵著马,让我坐在马背上快步走的情景。

  城里面有不少小叫化子,经常三餐不继,我很同情他们,时常和他们在一起玩,俨然成为一个小领袖。为了解决叫化子的吃饭问题,我常常偷家里的钱去接济他们。

  我小时候非常顽皮,闯过的祸不可胜数,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烧山」这件事情了。常熟有一部分城墙建筑在虞山山坡上,因此城墙内有一部分的山坡比较荒凉,我和小叫化子们经常到那儿玩火;有一次烧出了问题,严重到警察(当时称公安)都找到家里来了。[/SIZE][/COLOR]

1楼
[COLOR=#000080][SIZE=4]二、乡土风情

  家乡常熟,自古以来,文风极盛。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的言游,就是常熟人。至今,旱北门内虞山山麓的言子墓,是江南闻名的古迹和风景点。满清末叶光绪皇帝的伴读师傅,因戊戌维新而罢官归隐的翁同和,也是常熟人。

  常熟境内,河港交错,湖泊遍布,气候温和,是大江以南有名的鱼米之乡,更是江南烟雨,山景水色秀美的去处。但我个人特别锺爱常熟城西门外的虞山剑门和剑门山麓的西湖。

  年轻的时候,时常三五结伴,步行出西门,过三里桥,再爬那漫长、陡峭的祖师山山坡,快到山巅祖师庙向右走,就到了剑门。剑门是一块峭壁千仞的大岩崖,中劈为二,雄伟奇峻,故名剑门。站在剑门的最高处,远望天地相接,混为一体,不竟临风而呼啸,真有遗世独立之感;俯视清丽浩阔的西湖,和一望无际、绿色丰腴的田野,生意盎然,更有胸怀无限广阔的豪情。我常认为,常熟人有潇洒俊慧的气质,更有崛傲的风骨和开阔的胸襟,全拜自然与山水之所赐啊![/COLOR][/SIZE]

2楼
[COLOR=#000080][SIZE=4]三、求学过程

  ⑴小学

  民国初年的小学学制分为初小四年、高小二年。我在城内虞山山麓的石梅小学念初小。每逢学年结束,学校会在大操场上举行一种非常郑重的升级仪式:把所有的学生在操场上依照班级顺序排列,当送走毕业生时,三年级学生便升到四年级的位置,依次二年级升到三年级,一年级升到二年级,新生进到一年级的位置。而成绩在留级边缘、勉强升级的人,先站在操场中间,让所有同学看到;然後再被拧著耳朵,拉到升上的班级去,例如从一年级拉到二年级。在石梅小学四年,我每年都是被拉著耳朵升级的。记得前几年我回母校参观时,透露了这一件往事,逗得大家大笑一场。

  念完初小之後,父亲将我转到诚一小学念高小。诚一小学是一所教会学校,我在这所小学开始学习英文,启蒙老师是美籍的Mr. Green(全名我已忘记)。从小学到初中,我的成绩简直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唯独英文始终维持高标准,我想主要是受了Mr. Green的影响。我对外国老师和英文很感兴趣,老师也觉得我的发音不错,经常鼓励我,请我吃爆米花;好奇和受宠若惊,使得我更加勤念英文,因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从小学起一直到大学,我的英文成绩一直都在水准以上。

  在诚一小学念了一年之後,我又转到市立高小念高小二年级。毕业後进入孝友中学就读,该校是常熟当地著名的私立初级中学。

  ⑵初中

  我从小就不爱念书,而且非常顽皮,进入初中以後还是一样。平常喜欢运动,好打橡皮球;考试时,不是偷看别人的考卷,就是夹带作弊,但结果总能平安过关,勉强升级。所以,我对课业不怎么在意。

  到了初二时,我念甲班。那年数学的课程是「平面几何」,授课老师是高钧轩先生,交通大学毕业。他教得又严又好;但是,我对这门课却是一窍不通。我原本想蒙混过关,没想到老师在每次考试时都非常严格,以前惯用的作弊方法完全行不通,因此学年总评得了个零分。按照学校规定,成绩需达四十分才有补考资格,补考及格後才能升级;我的全年零分是铁定要留级了。

  祖父在我念初一那年去世,祖父去世後,父亲接著管教我。与祖父相较之下,父亲对我的管教相当严格。不过,因为我的英文好,再加上其他科目遗交代得过去,因此我从未因成绩而被父亲责备过。但是,这一次数学全年零分,要面临留级的命运,我心里很著急,便和几个考不及格的同学,去向高老师求情,请老师加分,让我们有补考的机会。高老师对我说:「学了一年的平面几何,你总评得了个零分,表示你根本一窍不通;你年纪还小(我早读一年),这次就当作是一次教训,留级一年没关系,以後你要好好用功啊。」虽然高老师的话很有道理;不过,我一想到回家难以向父亲交代,所以就开始赖皮,最後哭了起来。高老师经我这么一闹,最後很不耐烦地说:「好,就加你四十分,我看你也没办法。」

  好不容易得到高老师的同意,同时也感受到一股莫大的侮辱和冲击。我赶紧找姑母帮忙向父亲说情;父亲虽然无奈,最後还是答应出钱让我补习,不过要我自己去找老师。

  我找到了初二乙的赵景南老师帮我补习。赵老师性情温和,循循善诱;加上我知耻近乎勇,真正的加油用功起来。经过一个半月的时间,我竟能读完了也读通了上下二册的平面几何,最後赵老师开始要我解难题,我不仅轻易过关,而且有雄心去解更难的题目,甚至尝试去三等分任意角。赵老师对我的快速进步,颇为讶异和激赏。

  仅仅二个月的时间,我对平面几何从一窍不适到完全理解和贯通;补考的题目对我来说,实在是太容易了。因此,我轻而易举地考了一百分,得以顺利的升级了。记得开学第一次周会时,校长特地报告这件事,还鼓励表扬我一番;我也从这件事情证明了自己是有些天赋的,也因此增加了自信,开始用功读书了。初三以後,我的各科成绩突飞猛进,再也不是吴下阿蒙了。

  初二的「补考」冲击,是我人生早期历程申相当重要的转捩点。不过,少不更事的我并没有因此感谢高老师,反而时常找他的麻烦。初三时,高老师教我们三角,我还常在课堂中挑剔他解题的方式太复杂,当场提出更为简单的解题程序和方法,经常把高老师气得火冒三丈。现在想想。当时的我确是太年轻、太幼稚了。[/SIZE][/COLOR]

3楼
[COLOR=#000080][SIZE=4]⑶高中

  1.东吴大学附属中学

  初三那年,父亲注意到我在课业上的进步,鼓励我毕业後要考全国闻名的省立苏州中学,学校老师也同样的给我鼓励。投考高中放榜的结果,我却考取了东吴大学的附属中学。

  我与蒋纬国在东吴附中同年不同班,但是我们是同一体育小组的成员,也同时参加了九一八南京请愿活动;不过,当时我们两人并没有深交。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激起当时全国学校青年的爱国情操,当时到南京抗议「不抗日」的学生很多,印象中委员长曾对请愿学生讲话,不过,内容已经记不太清楚了。

  我对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印象最深的就是学校的英文教学,对我日後的帮助很大。东吴大学是一所教会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英文课业。[/COLOR][/SIZE]

4楼
[COLOR=#000080][SIZE=4]2.省立苏州中学

  在东吴附属中学读了一个学期之後,我在父亲的鼓励下,参加省立苏州中学的插班考试。省立苏州中学分有师范科、普通科以及化工科,我考取的是化工科。

  我在省立苏州中学念书时,是学校的名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省立苏州中学每年都要表扬一至二个在课业、品行、体能及课外活动方面都拿优等的学生,称之为「甲等生」,获奖者在校长室公布栏公布。我竟然连续获得了三年「甲等生」的殊荣,其中有一年和另外一位同学并列。高二时,我曾担任学生自治会的学术股股长,在学校里非常活跃。我喜欢运动,特别喜欢打球,程度还不错,大约接近选手的程度。

  省立苏州中学老师编写的教科书在当时相当具有权威性,例如全国通用的英文教科书是由吕叔湘等老师主编的;历史教科书则由杨人鞭等老师主编的。我在高三那年,化工科的王葭龄与金仲眉老师合编高中化学教科书,我很光荣的被选为他们唯一的助手,因此也奠定了我日後念大学化学系的巩固基础。

  省立苏州中学的师资水准相当高,著名的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原本是高三的国文老师,在我入学那年,才转到北大任教。此外,名闻全国的吕叔湘教授当时是我由高一到高三的英文老师,在这三年期间,我参加过很多次校际英语背诵比赛,吕老师在比赛前逐字逐句修正我的发音,让我每次比赛都拿到很好的成绩。高三那年暑假,我住在吕老师家附近,每天和几位同学到吕老师家里,由老师免费给我们补习,指导我们考大学。

  不过,後来我与吕老师的音讯中断了。前几年,我回苏州中学参观时,才知道吕老师在中国大陆是一位很受敬重的名教授,但他已於数年前去世了。

  当时从常热搭轮船到苏州,大约需要半天的时间才能抵达;因此,我住在学校宿舍里。每逢周末,总是和同学到苏州的玄妙馆、馆前街以及北局去看电影、吃小吃;放寒,暑假时才回家。我在课业、体育与课外活动上平衡的发展,每学年都获得「甲等生」的殊荣,也交了不少朋友。有些同学日後在学术界颇有成就,其中有一位朱如瑾同学,在我担任海军陆战队旅长时已经是一位出色的化工博士,中国石油公司请他回国担任顾问。他的姐姐朱如华是我念北大时的老师;他的儿子最近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有一位马毓泉教授,是大陆知名的植物学家,原本在北大任教,後来到内蒙古成立内蒙古大学,在内蒙古进行植物研究。他在抗战期间和我一起从军,抗战後期离开军队回校复学,从事学术研究。另一位是钱人元博士,他留学美国,走纯学术路线,荣任中共政府科学院院士,深研化学,著作享誉国际。胡秉方教授是我要好的乡长和同学,他清华大学毕业後留学英国,回国後受政治成分影响,虽未下放劳改,但发展受了限制,一直在北京农业大学任教,不太顺意;他恨死了毛□□。来台高中同学中最要好的是蒋孝淑教授;来台早期,我们在生活上相互扶持照顾,最後变成了两代通家之好。[/SIZE][/COLOR]

5楼
[COLOR=#000080][SIZE=4]⑷北京大学

  高中毕业那年(一九三五年),我同时考上了交通大学与北京大学。虽然我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交大,可享免学费的优遇;不过,我志在理论化学,而交大以工程见长,所以我选择了北大。当时的交大校长曾经问起过我在交大的高中同学,感到非常诧异。

  我进北大时,钱思亮先生是刚从美国留学回国的年轻教授,从我二年级起,担任我的导师(Tutor)。北大和英国剑桥、牛津一样,采用导师制度,一位导师指导三个学生,从课业、课外研读到生活,样样都管;所以,师生关系非常的亲切。记得剑桥、牛津流行一句话:学生的成就是被导师的雪茄烟慢慢熏出来的。另一位亲近的教授是孙承谔先生,也是刚回国,一年级数我普通化学,二年级物理化学,三年级被指定为我的论文指导教授。系主任则是曾国藩後裔、当时学术界鼎鼎大名的曾昭仑先生。

  因为在苏州中学打下很好的课业基础,所以大学一年级功课读得非常轻松,而且很有成就。首先,我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上一定要全神贯注的听和问,到完全明白始止;课後就充分运用图书绾尤其是系图书室,以课业为主,从事进一步的充实。每星期三下午和周末,一定放下课业,邀约三五好友,花一毛钱租一部可以过夜的自行车,北京城里城外,到处游玩,做到彻底的放松自己。因此。第一学年结束,我获得了两项成就:一是第一年就通过了大学英文考试;大学英文考试每年举行一次,通过考试就是大学英文毕业了,同时大学英文笔业是大学毕业的基础条件。另一是学年总评成绩特优,非常荣誉的获得了全校唯一的最高奖学金一杨莲府奖学金二百块银元。

  记得刚到北京向北大报到不久,苏州中学同班好友陈滋德来看我,他考上了师范大学。两人交谈时,他在言语间透露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以後学校生活将会有困难。我当时想起离家前夕,母亲私底下多给了我五十块银元,嘱我备做不时之需,我就毅然的把这笔钱全部送给了他。事後,我在家信中提起这件事:想不到我父亲写了一封很长的信,不但赞许我的作为,还写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勉励我。

  因为陈滋德的关系,在大学一年级时我又认识了另一位苏州中学毕业的同学,名叫杜秦,他没有考上大学,打算到北大来做偷听生。所谓偷听生就是未经学校注册的旁听生,北大校风自由开放,偷听生是北大的一项特色。

  当时北大校园内爱国抗日情绪非常高涨,初期由□□党幕後推动的民族解放先锋队盛极一时。西安事变後,蒋委员长声望日隆,国民党支持、由陶希圣等教授策动组织的诚社,产生旗鼓相当的对抗力量。在这样状况下,杜秦力劝我说:「以你的先天条件和优异课业成就,应该专心研读,将来对国家必有大用。你不必浪费时间去参加当前的学生政治性活动。」我年龄较小,当时确有激昂的抗日情操,但并无任何政治的倾向。因此,我由衷的接受了他的建议,心无旁骛的进行我既定的课业研读计画去了。後来我才知道,杜秦竟是个□□党员,他是来北大策动学生运动的。[/SIZE][/COLOR]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