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大宗子与仲氏在明末的一次合作

楼主
孔氏大宗子与仲氏在明末的一次合作
[P][B]万历年间“旺”后裔“吕”在万历年间获得世袭五经博士,此后一直到“铨”都世代守祖庙,直到“铨”依据上级指示,举族迁往泗水,到了明末虔后裔趁虚而入,因仲于陛在平定白莲教时间上帮了孔胤植的大忙,所以被孔胤植举荐到朝廷,凭借元朝碑记灭了“铨”一支,导致至今“铨”一支的大部分后裔都下落不明。到了满清鞑子入关,仲于陛再次受封五经博士,从此伪大宗借助篡改《卞里志》为《仲里志》、篡改族谱,坐稳了交椅)[/B][/P][P][B]  FROM CNZHONGS.COM;WWW.CNZHONGS.ORG[/B][/P]
1楼
[P]大宗并不是血统上的,是宗法上的。孔氏、仲氏早在宋朝就产生了南北宗,相信楼主也该知道[/P][P] [/P][P]仲于陛在《明史》里是仲铨的孙子,不知从何得出篡改族谱?
[/P][P][SIZE=2][/SIZE] [/P]
2楼
[P]《明史》的原文是:[/P][P]仲于陛,先贤仲子六十二代孙也。万历十五年诏以仲子五十九代孙吕为奉祀。吕子铨。铨子则显。则显子于陛。崇祯十六年以衍圣公孔荫植言,诏授于陛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赐泗水县、济宁州田六十余顷,庙户三十一,以奉其祭祀焉。[/P][P]仲氏大宗于南宋建炎二年南渡后,在江苏吴江建立起自己的家庙。元朝的时候,在仲氏北宗故里主持祖庙奉祀的49代仲虔(比大宗49代仲基晚近200年)的后人。明朝定鼎后,由于腆事元朝政权,仲虔后裔失去主持仲氏北宗故里家庙奉祀的资格。此后,主持奉祀的,是54代仲旺。其先祖45代仲蘭,是南渡大宗仲基的先祖仲蕳的胞弟。此支与仲氏南宗的血缘最近,而与仲虔一支没有直系的血缘关系。旺生伯安,伯安生椿、桂。由椿继续主奉祀事。永乐年间,仲虔的后裔仲也、仲聚曾经与仲椿争夺主奉祀之位,未成功。
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仲椿的曾孙仲吕被明朝政府敕封为仲氏历史上首位翰林院五经博士。万历十九年,泗水仲庙建好后,泗水县令谭好善又封仲吕之子仲铨为宗子,并率族人一百零四人除去济宁州民籍,入泗水县儒籍。仲铨的长子则显也继续主持泗水仲庙的奉祀。
主奉祀孙仲铨迁往泗水后,仲氏北宗故里仲家浅村基本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因镇压白莲教农民起义有功,仲虔后人、60代仲九卿得到当局及孔子65代孙、北宗衍圣公孔胤植的器重。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在孔胤植的扶持下,仲九卿之子仲于陛应袭翰林院五经博士。[/P]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