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孔氏大宗世系探讨

6楼
如有失传的世系,最大可能是二十代文之后了.
7楼
[P][FACE=宋体][SIZE=2]孔继汾《阙里文献考》说:“[/SIZE][SIZE=2]今汾以臆度之,亭与靖之、继之三人,或系二十二代震之冢裔,至隐之、惠云、迈、罶等,或以大宗无人,遂取旁支代表,后因鼎祚屡移,子孙不嗣,家乘失传,殆由于此。至灵珍崛起,北朝大约由于支别,自溯祖父以接大宗。如懿、鲜,未必尽主其所封爵,或系追崇。”[/FACE][/SIZE][/P][P][SIZE=2][FACE=宋体] [/FACE]   [FACE=宋体]也有人认为孔鲜与孔隐之为一人,隐之为孔鲜之字。还有人认为孔鲜的崇圣侯是后人追封的。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也只能存疑。但可以肯定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孔子家族的世系情况是混乱的。[/FACE][/SIZE][/P][P][SIZE=2][FACE=Times New Roman]         [/SIZE][FACE=宋体]但是,宋人欧阳修等修《唐书》之《宰相世系表》与孔氏谱牒所记载的完全相同。[/FACE][/FACE][/P]
8楼
另外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八月,封[B][COLOR=black][BGCOLOR=#ffff66]孔靖之[/BGCOLOR][/COLOR][/B]为奉圣亭侯,立宣尼庙于丹杨郡城东南。靖之之封在亭(325年)与继之间。
9楼
[P]我们家谱因为早期只载袭封,后来北宋宗翰从史书中收集远支载于谱中。但是获得杰出成就,载于史册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平头百姓只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东[SIZE=2][COLOR=#000000]汉章帝元和[/SIZE]三年(86年)以太牢祀孔子,并大会孔氏男子二十岁以上者六十三人。而谱中大约只有十人。其他53人繁衍150年会有多少后人呢?30年一代,就有5代人了。可是在家谱中在二十一代只有8人呢。[/COLOR][/P]
10楼
[P]   以下文段出自明代程敏政的《聖裔考》。因该文涉及元代以后的南北宗之争,故向来为北宗所忌。明清时北宗修谱者斥其为“邪说”。[/P][P]   程氏认为和宋金对峙时相似,南北朝时亦有“南北宗”。其所言未必尽是事实,但亦为一家之言。[/P][P][/P][P][/P][P][/P][P]   [/P][P] [/P][P]   魏文帝黃初中,復求先聖之後,得議郎羡,賜爵宗聖侯,傳再世生震,晉武帝太始初改封奉聖亭侯,震再世生懿,隨元帝南渡,居會稽。孔氏自此復分南北兩宗。懿生鮮,宋文帝元嘉八年,以罪奪爵,十九年以隐之嗣,隐之復以子不道,失爵。二十八年,以惠雲嗣,又以重疾失爵。孝武大明二年,以邁嗣。邁傳其子莽,亦以罪失爵,此南宗也。後魏時求先聖之後,得二十七世孫乘,以為崇聖大夫,孝文太和中,改封其子灵珍為崇聖侯,珍三世生渠,北齊文宣帝改封恭聖侯,入後周,宣帝進封鄒國公。渠再世生嗣哲,隋煬帝時改封紹聖侯,此北宗也。然則從元帝南渡者為大宗,受北魏所封者為小宗。南北兩宗至于隋亡,又并失傳矣。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始得先聖之後,德倫賜爵褒聖侯——————[FACE=宋体]夫以魏唐之初,其所封者,史既不載其世次,而凡在北宗者又皆出於一時之訪求,乃以之當大宗子之責——————[/FACE][/P]
11楼
认为上文为邪说是有道理的。起码东晋至宋就没有什么“南北宗”。北朝直到魏孝文帝时才封二十七代乘为崇圣大夫。这已经是473年,距东晋南渡(317年)已经有160年了。而在刘宋时期曲阜在南朝统治之下。北朝自北魏到隋是继承关系,不存在重新从人堆里寻访孔子后裔。南朝刘宋最后在大明二年(458年)封孔迈后,南朝齐梁未见封孔氏的记载。只是陈朝于光大元年(567年)封孔英哲为奉圣亭侯。而孔英哲为北齐恭圣侯孔长孙(550年)的长子。所以所谓南北宗并存是不确切的,至多是推测而已。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d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