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孔 “子太乙”氏合成孔姓

楼主
[转帖] 孔 “子太乙”氏合成孔姓
  
孔 “子太乙”氏合成孔姓
 
    孔姓在中国姓氏中十分古老,他们的祖先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帝喾。帝喾是轩辕黄帝的孙子,因此,孔姓是黄帝的后裔。
    据载,帝喾的儿子、商朝始祖契以“子”为姓。到了商朝成汤王时,由于汤的名字为太乙,姓为子,加起来就是子太乙。后来,他的一些子孙为了纪念他,将他的姓“子”和名字中的“乙”字加在一起,便产生了孔姓。

    除了黄帝后裔这支主要的孔姓,传说还有其他六种孔姓来源。但是由于在黄帝后裔这支孔姓中诞生了孔子,在孔姓支系中最为著名,又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地位至高无上,所以,天下孔姓后来都归附于这一支系,尊奉孔子为祖先。

    一、孔姓迁变

    自孔子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孔姓传承了80多代,其总的发展特点是:世代单传情况较多,人口增长缓慢,但其宗族血脉则清晰可考。

    据史料记载,在先秦时期,孔子之后,这支孔姓七世单传。但其子孙都继承了孔子遗风,在后世多为名贤。汉唐时期,孔姓渐成规模。由于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孔子的思想被历代帝王所尊崇,因此孔姓后裔备受朝廷恩宠,家族地位骤升,致使曲阜孔府在民间被称为“天下第一家”。此时,孔氏中有名人西汉经学家孔安国、汉末著名文学家孔融。到了唐朝末年,孔子后裔逐渐没落,其间又出现了一次单传。在唐朝,孔姓中惟有被后孔姓族人称为“中兴祖”的孔仁玉比较有名。宋元时期,孔姓出现了南宗与北宗。当时社会动荡,孔氏衍圣公难有作为,孔姓名人多出自他支,如宋朝勇武刚直、正言切谏的孔道辅,以及孔文仲、孔传等人。明清时期,孔姓形成了“孔氏六十户”的扩散局面,其实就是北宗的扩展。此时,有孔克坚、孔闻昭等著名的孔氏衍圣公。清朝有著名戏曲作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及葭谷居士孔继谏。近世有官僚资本家孔祥熙,优秀共产党员、因公殉职的援藏干部孔繁森等。

    二、孔姓宗族文化繁荣

    孔子的故里山东曲阜已经成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最具代表性的古迹是由孔府、孔庙、孔林组成的“三孔”。对于孔氏宗族来说,三孔是家族精神的体现,是宗族的象征。

    但其尊圣怀古的祭祀文化更为独特,祭孔也由原来的家祭发展到盛大的国祭。典雅、素朴的宗族饮食文化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孔宴多种多样,规格繁多,等级严格,无不体现出孔氏后裔的特殊尊荣。

    诗礼传家,是孔氏族人历代秉承的本族文化传统。他们在宗族内部一贯重视对子孙进行文化与道德并重的教育。

    三、孔姓名人

    1.儒家创始人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人,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创始人。

    传说孔子的父母曾在尼丘山祈祷求子,后来便生下了孔子。而奇怪的是,孔子一生下来,就头顶中间低而四边高,很像尼丘山。于是,父母为他取名为丘。

    孔子小时候正值乱世,父亲去世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而孔子却好礼重学。他年轻时因社会地位低下,曾被人奚落,做过低贱的工作。一次,鲁国大臣宴请名士,孔子兴冲冲地跑去,却吃了个闭门羹。他还曾当过吹鼓手、养过牛羊,然而却能在逆境中发奋勤学,孜孜不倦。而后,孔子在鲁国从政,才华初现,夹谷之会,名震内外。后来,孔子觉得在鲁国无法继续施展政治抱负,便带领弟子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之行,逐步形成了儒家学说。

    14年的列国之行使得孔子感慨万千,再也无意仕途。他于是回到故乡,致力于教育事业,开始著书立说,编纂整理古籍文献,流传后世的有《六艺》等。

    后来,由于政治上受冷遇,加上儿子先逝,最喜爱的弟子颜渊、子路也相继死去,孔子在感情上大受打击,最终在悲痛中病逝。

    2.“建安七子”之一孔融

    孔融,字文举,汉末文学家,今山东曲阜人。他曾在北海做官,故世称孔北海。

    孔融从小便才思敏捷。10岁时,他随父入京。当时,李膺待客极严,不是名人世交,概不接见。孔融得知后,便故意前去。李膺问他是不是世交,孔融聪明地说:“是。先人孔子曾与李家先人老子是师友关系,那么,我们两家当然是世交了。”在座之人,无不惊叹于他的才思。

    孔融小时候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他把大梨让给哥哥们,自己留下一个小梨。当人们问他为何这样时,他说自己小,当然就吃小的啦。

    孔融品质高洁,为人正直谦恭,所以,四海之内的英雄名士都十分敬仰他。但他却被曹操猜疑、忌妒,最后在他人的诬陷下,连同全家一起被曹操杀了。

    孔融文学成就极高,是“建安七子”之一。魏文帝曹丕最爱孔融的文辞,常常称其可与扬雄、班固相媲美。

     

 
[em04]                                                  [em14]
1楼
好铁哦,,,顶上咯,,,,,大家顶啊!!!!!!!!
2楼
大家顶~~~~~~~~~~`````````````支持一下!!!!!
3楼
这个,有这么一说
4楼
[转帖] 孔
“子太乙”氏合成孔姓,不是我们的来源.
5楼
知道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195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