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孔府的四大当差户

106 1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2019-04-19 16:14:00  作者:孟继新  来源:中国孔子网
  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孔府从佃户、庙户中,又分化出许多专门承担专项差役的人户,这些人户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当差户,一类是贡纳户。当差户是承担徭役的户人,如猪户、羊户、牛户、乐户、女乐户、哭丧户、扁担户、割草户、窑户、喇叭户、掐豆芽户、浆糊户、祭冰户、门神户、天棚户、花炮户、放炮户、看庄等。贡纳户是指贡纳特定产品的户人,如荆炭户、祭酒户、菜户、萝卜户、条帚户、鸭蛋户、杏户、梨户、核桃户、椿芽户、布花户等。
  下面我们重点要说的是孔府四个主要当差户,即祭冰户、天棚户、割草户和花炮户。这四个当差户,简称四大差。
  一、祭冰户
  孔府有一种户人叫祭冰户,专为孔庙祭祀制冰、运冰。每年冬至衍圣公祭冰神后,便派祭冰户到曲阜城西北角背阴的护城河里去闸水积冰,还要在冰上不断浇水,浇一层,冻一层,逐渐积厚,然后凿成冰块,送到孔庙北墙根处的大冰窖里蓄存起来,等到夏天使用。
  “藏冰”“用冰”,古已有之。早在西周时期,藏冰就成为一种制度。《周礼·天官·凌人》说:“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凌,就是冰室,亦称凌阴。入春以后,气温渐高,冰会逐渐融化,所以以预计用冰之三倍,藏入冰室,故称“三其凌”。《诗经·豳风·七月》说:“二月份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描写的就是藏冰的过程。二之日,周正二月,即夏正十二月。古人在十二月的最冷季节里开始凿冰,继而贮存在冰室中。
  孔府为祭冰的制造和储存,耗费了很多人力物力,从1916年孔府下发的一份《冰冻差派单》中可以看出,这一部分开资,被分摊到各屯庄:计开派定各屯柜厂庄出运冰冻资于后:人丁柜七百五十块。滋阳厂七百五十块。郓城厂七百五十块。东阿屯三百五十块。曲阜厂三百五十块。巨野厂三百块。城西大庄三百块。红庙庄三百块。南池庄三百块。张羊庄三百块。齐王庄三百块。独山屯三百块。春亭庄三百块。戈山小厂二百块。西岩庄二百块。鲁源庄一百五十块。尼山柜一百五十块。胡二窑一百五十块。黄家庄一百五十块。安基庄一百五十块。平阳厂一百块。藉租一百块。以上共派冰冻七千二百块。(《孔府档案》六七三一)
  孔府储存祭冰的冰窖,设在孔府西仓外,孔庙后墙的西北头。冰窖的设置由来以久,从明代时,就设了大小两个,均为方池坑,四面用整齐的长方形石块砌垒,下用石板铺地,上用大方木为梁,上覆石盖板。大冰窖长宽各约二十米,深约四米。小冰窖长宽各约十米,深约三米。大冰窖储冰为夏季祭祀孔子之用,小冰窖储冰为家庙夏季祭祖和生活用冰。
  祭冰户用牛车或木推车把冰块运到冰窖,然后盖石板加封土,把冰窖密封起来。有一名冰窖窖夫长期在此看守。夏季用冰则由管帐人员来此发放。冰窖北边有三间北屋,是办理领冰手续的地方。另外,还有东屋一大间,为方形建筑,是看冰人的住处。
  藏冰的冰室,先秦时称凌阴,明清时期称为冰窖,隋唐时期多凿深井藏冰,所以当时又称为冰井。古时的冰室建筑有一定的方式和严格的要求,贮藏量也甚为可观。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秦雍城遗址上发现了春秋时期秦国的凌阴一处,能藏冰190立方米之多。唐代藏冰,多采用冰井式,以地深为好。
  藏冰要经过开采、运输、挖建冰室以及按期保养等多项工序,并非一般人力所及,所以在古代,藏冰多为皇家经营,其规模也最大。自周朝以后,皇家藏冰都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以保证皇室的夏季用冰。《通典》卷五五载:“宋孝武帝大明六年,立凌室藏冰。有司奏,季冬之月,冰壮之时,凌室长率山舆隶取冰于深山穷谷固阴冱寒之处,以纳于凌阴,务令周密,无泄其气。”唐代时,专门指定膳部负责“藏冰食料之事”。清朝时,皇室及各官府的用冰量猛增,京城里多设冰窖。

评论1

孔祥洋楼主Lv.2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查看全部
 宋代以前,私人藏冰者不多,偶有经商性质的藏冰。《云仙杂记》记载,唐代“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说明当时的冰还是奇贵的物品。到了清代私家经营的商业性藏冰已不稀罕,官府也往往向冰户派购藏冰,称为“冰差”。商业性的冰户主要集中于京、津一带,负责官署的用冰和贡品的防腐。
  孔府的藏冰主要用途是祭孔。每当夏季祭孔的时候,祭品中的三牲及一些鱼肉之类的祭品,因为天热,最容易腐烂变质,而祭期还必须按程序进行,不能提前或缩短,因此,为了保证祭品的新鲜,往往要在供案下边放置特制的大木盆,盆内放满冰块,以起到降温保鲜的效果。
  冰窖的储冰,除了用以祭祀之外,还用于孔府主人夏季的消暑降温。每年炎热的天气来临时,孔府的主人及家人们,在床前和里外间都放有大冰盆。冰盆都是特制的,样式美观讲究,有方的,有圆的,有椭圆形的,样式很多。冰盆下配盆架,盆内衬以锡或铜的内壁,外壁饰以铜匝、铜鼻、铜环,外漆油漆。冰盆也有用石头做成的,石盆的盆面被磨制的平整光亮,甚是好看。
  看来,当时有能力储冰和用冰的家庭还是很少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驾临曲阜,曲阜县为接待皇帝的食宿,还特意向孔府借冰:兖州府曲阜县为札谕事:乾隆五十四年闰五月初九日,蒙总办差务衙门札开,恭照来春圣驾东巡,所有内膳房、外膳房、茶房、清茶房、酒醋房等处需用冰块,历届俱奉部文行令水陆经由州县于三九时敬谨收藏,以备临时取用在案。此次自应照办。合札通饬,札到即便遵照预备,仍俟部行需用尺寸及每日应交块数,另檄行知,先将遵办缘由具文呈覆。毋违。等因到县。蒙此,查此项冰块本应敝县备办,因敝县无处窖藏,历届差案俱经移商贵爵府,于所收祭冰内多为窖藏,临时挪用,均准贵爵府通融办理在案。今蒙饬备,拟合循例移会。为此,合移贵爵府请烦查照,希赐饬属届期于收藏祭冰,广为储备,临时仍祈通足用,俾得敬谨衹应。如荷俯允,即祈赐覆过县,以便转报。望速望速。(《孔府档案》五一六六之二)
  曲阜方面,为什么对乾隆皇帝曲阜之行,做得这么细仔小心,,以至于连冰块的事情,也落实到位。其实,大家有所不知,乾隆皇帝的这次曲阜之行,其意义可谓大矣!因为当时乾隆皇帝已是八十高龄,且这是他人生当中的第九次驾临曲阜,他除了拜祭先师孔子外,还有一层向先师孔子禀告自己一生所取得的文治武功的用意在内。
  皇帝的这次出行,上下惊动。从朝廷到地方各衙门,无不谨敬办理。曲阜、邹县、滕县,三县出动民夫,架桥、铺路、搭坊、札棚。孔庙、孔林已涂饰一新;城内城外彩亭戏台牌楼林立;圣驾经由的道路两旁,所有的破屋颓房,均被修理整齐。春三月,正是“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的季节,乾隆皇帝乘坐御舟,顺京杭大运河,浩浩荡荡驶到山东境内。运河上,一千余艘船只,舳舻相接,旌旗蔽日。御舟安福舻、翔凤艇,仅拉纤的河兵就达三千六百名,分作六班。随驾的还有后妃、王公、亲贵、章京侍卫官员、拜唐阿兵丁等二千五百多人。御舟行驶,前有御前大臣等官兵及御马乘船开道,后有军机处等官员及銮仪卫等船只随行,岸上还有骑兵沿河行走,以备随时差遣。所经三十里以内,地方官员身穿朝服迎驾,耆绅宿儒和生员,摆设香案,俯伏在地,恭迎圣驾。
  衍圣公孔宪培率各氏博士、族人,预期到直隶县城(今河北阜城)界迎驾。蒙皇帝召见,召见时,弘历“训勉读书”,并“垂询子嗣”的问题。三月五日皇帝驻跸泰安,赏给孔宪培御笔《乐毅论》及御制《忆昔诗》墨拓等。三月十四日,弘历到达曲阜,亲诣孔庙拈香。十五日,在孔庙举行释奠大典,然后谒孔林。
  清代的乾隆一朝,被称为“乾隆盛世”,但到了乾隆后期,这个“盛世”逐渐露出了颓败迹象。国家表面上仍不失一派太平繁盛景象,但华丽的盛世外衣掩盖之下,则是一副痼疾缠身的衰老身躯。如愈来愈炽的贪官问题,吏治腐败问题,文人士大夫的反清情结,民间的不满情结,各地人民纷纷起义,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清王朝的统治开始不稳。这一切,不能不深深地触动乾隆心中的隐忧。乾隆流露出对前景不容乐观的低调情绪。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来到了先师孔子跟前,除了陈述自己的丰功伟绩外,还要乞求先师孔子神灵,保佑大清的未来,繁荣昌盛,长治久安。这不能不说是乾隆皇帝在八十高龄之际,再次驾临曲阜祭祀孔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孔庙祭冰,从制作到搬运,再到储藏,要经过一个很复杂而又辛苦的劳动才能完成,不知付出了多少祭冰户的辛勤劳作。1974年,原祭冰户户人赵学纯回忆说:
  每年寒冬腊月,“推冰户”都要给“孔府”造做,推送冰块。“孔府”要的冰块,必须是三十斤到九十斤重一块,还要棱是棱,角是角,整整齐齐的。在俺曲阜就是天最冷的时候,一下子也冻不成那么厚、那么大的冰。因此要“推冰”就得先造冰。天气越冷越要到县城西北角那背阴的护城河里去闸水积冰,还得在冰上不断地浇水,浇一层,冻一层,逐渐积厚,然后凿成冰块,送到“孔府”,放进大冰窖里,蓄存起来。那时穷人家饭都吃不上,那里有车推冰?因此,虽说是“推冰”,其实大都是人挑、人抬。从城西北角到“孔府”来回一趟有六里多路。为了给“孔府”蓄存一夏天的冰,我们这些“推冰户”,一进腊月,就得动手,一直干到年除夕还干不完。(《历史的见证人》山东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50页)
  古代采冰有一定的要求。为了保证取来的冰能够长期保存,古时
  还规定了冰块的基本尺寸,所藏之冰必须在三尺以上,才能长期存放,千余年来一直保持着这样个标准。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4 孔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儒家礼仪研究会 电话:18061666725 电子邮件:info@kong.org.cn苏ICP备18017829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