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孔府四大当差户3

138 1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2019-04-19 16:14:00  作者:孟继新  来源:中国孔子网
  三、割草户
  割草户,也称林柴户,是专门为在孔林割草,而设的户人。孔林,是孔子和孔氏家族的共同墓地,占地三千多亩,这里林木茂盛,杂草密生。尤其是遍地丛生的杂草,生长迅速,四处漫延,堵塞了道路,覆盖了坟茔,有的藤蔓植物还爬上了墓碑石仪。如果不及时清除,到“十月一”上坟焚香烧纸时,极易引起火灾。割除孔林的杂草,就成了一项长期的、固定的工作,因此,孔府特设了专差户人割草户。割草的时间,是每年的八月十四日到九月二十五日。
  割草户们在孔林割除林草后,尤其是黄草,还要按个捆好,然后运出孔林,这一部分运输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是割草户们无法承担的,因此,孔府还向各屯庄摊派。1934年的《各屯柜厂庄运林柴差清单》分别是:兹将各屯柜厂庄出运林柴资列后:人丁柜六千个。滋阳厂六千个。郓城厂六千个。东阿屯四千五百个。曲阜厂四千个。巨野厂三千四百个。南池庄三千四百个。齐王庄三千四百个。红庙庄三千四百个。张羊庄三千四百个。大庄三千四百个。独山屯三千四百个。戈山厂二千七百个。春亭庄二千七百个。东平厂二千个,尼山柜二千个。安基山二千个。黄家庄八百个。平阳厂四百个。藕租二百一十个。以共派林柴六万七千五百一十个。(《孔府档案》八四六四)
  孔林是一处大型的人造园林,位于曲阜城北三里处。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后,就葬在了这里。《孔子家语·正论解》说:“葬于鲁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而封为偃斧之形,高四尺,树松柏为志焉,弟子皆家于墓,行心丧之礼。”《东家杂记·祠坛》曰:“弟子于冢前以瓴甓为祠坊坛,方六尺。”可见,当时的孔子墓非常简单,冢前是以砖瓦砌成祠坛,方六尺,仅与地平,并无祠堂等奉祀建筑。
  孔子以后,其子孙围绕着孔子墓接冢而葬,经过两千多年,七十多代的不断延续拓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孔林内坟冢累累,碑石如林,古木参天,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保存最完整的家族墓葬群之一。
  战国时,孔子的孙子孔伋及裔孙孔白、孔求、孔箕、孔穿、孔谦,也先后葬于此。至战国末期,这里至少已有八座孔氏坟冢。他们按照古代的昭穆秩序,分布在孔子墓的周围。至西汉武帝时,“孔子冢大一顷”,林地发展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西汉时期,高祖刘邦经过鲁地时,第一次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启了历代帝王尊孔、祭孔的先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与儒学开始在思想界占据统治地位。从此,历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的同时,也举行隆重的祭孔活动,孔子墓的祭祀及修建活动,由此渐受重视。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鲁相韩敕将孔子墓前旧有祠坛改为石砌,并造神门一间,斋厅三间。此外,还拨派若干户人专门看护墓地,孔林从此时起就有了专门的守林人。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鲁相史晨对孔庙进行修缮的同时,又对孔林设守墓官员,按时进行洒扫。至此,孔林的形制才逐渐完备。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同中原文化的融合。他尊称孔子为“文圣尼父”,以他为文章道德居天下之首的圣人。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至阙里祭祀孔子墓,并诏兖州府官员为孔子墓起园栽柏,修饰坟垄,更新碑铭。
  隋朝以后,历代皇帝对孔子之道尊崇有加,同时愈益关心起孔子墓园的守护。称孔子“述万代之典谟,为百王之师表”。唐朝建立不久,为巩固统治地位,大力标榜孔子“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把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教材,还下令全国各州、县学都要修建孔子庙。贞观十一年(637年)七月,唐太宗尊孔子为“宣父”,诏兖州建阙里孔子庙,给二十户奉守林庙。开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唐玄宗到泰山封神时,专门派遣礼部尚书苏颋以太牢礼孔子墓。咸通四年(863年),唐懿宗拨给五十户供林庙洒扫。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六月,太祖郭威平定兖州后,至阙里祀孔子庙,拜其墓,勒令地方官修建林墓,严禁百姓到孔林中砍伐樵采。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一月,宋真宗赵恒封神泰山,返京过阙里,拜谒孔庙后,又拜其墓,增加守林人二十户。《曲阜县志》记曰:“幸孔林,以树碍道,有司将剪伐,帝不许,降辇乘马。至墓,设奠再拜,憩墓左者久之。”其后,在孔子墓左前增建驻跸亭一座,以示纪念。宣和元年(1119年),宋徽宗命工匠镌刻石仪,置于墓前两侧,五年成,增孔子墓前石仪,置翁仲、甪端、文豹、望柱各一对,正式形成了孔子墓道轴线。同时,还修建思堂、斋厅等建筑。宋、金征战之时,进入曲阜的金军元帅曾下令保护孔子林庙。孔尚任《阙里志》卷三记曰:高宗建炎二年,金人粘没喝入袭庆州,衍圣公端友避难南渡。军士欲发孔子墓,喝问通事高庆裔曰:“孔子何人?”曰:“古之大圣人。”喝曰:“大圣人墓安可发!”举发者皆杀之。睿宗天会七年,元帅驻驾兖州,登杏坛奠拜,复诣圣林,适军士有发二代泗水侯墓者,方深六尺许,又发破四十六代刑部侍郎宗翰墓,元帅知,命执缚,谒林周览讫,得伐墓者十二人,至庙南十里处,悉杀之。
  此时,孔林的形制已完备,墓地规模也相当宏大。孔元措在《孔氏祖庭广记》中,对孔林的发展沿变有较为详尽的描述,并绘有“孔林图”,图中标出了环孔子墓修建了围墙、神门,以及宣和元年的石仪、思堂、斋厅等建筑的位置。
  元文帝至顺二年(1331年),五十四代孙曲阜尹孔思凯“虑祸有樵牧者,建一门,甚为雄丽”。他还“始作周垣”,围起了林墙。次年,又修孔林神门,使孔林更加壮观。据元人扬奂在《东游记》中的描述:墓前有坛,石厚三尺许,方如之,其数四十有九,后汉永嘉元年相韩敕节造。东连泗水侯伯鱼墓,南连沂国公子思墓。《世家》云:“相云十步耳。”而密迩若此,后人增筑之也,然规制甚小,礼之所谓马鬣而封者是也。子思之西石坛,居摄元年二月造,有曰“上谷府卿”者,有曰“祝其卿”者。先圣墓西北白兔沟也,二石兽状甚怪。林广十余里,竹木繁茂。
  

评论1

孔祥洋楼主Lv.2 发表于 4 天前 来自手机 | 查看全部
明、清两代,是孔林大发展时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皇帝玄烨到孔林瞻拜孔子墓,问及孔林面积,引驾官孔尚任以族众日繁,附葬无隙,坟积墓累作答,皇帝问何不开扩,孔尚任见机乞请:林外皆为版籍民田,欲扩不能,尚望皇上特恩,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下诏扩展孔林。关于这一次增扩林地的情况,《孔府档案》五一○三卷记曰:孔林东、西、北三面酌量增扩地一百五十五丈七尺,共一十一顷十四亩九分零,内除孔毓圻自置地顷一十亩零,不议价外,孔氏百姓地一十顷四亩零,每亩价银二两一钱五分,共价银二千一百五十八两八钱零,孔毓圻自照数给价。……每年应征银二十四两零,米二石五斗零,相应豁除可也。
  雍正八年(1730年)至十年(1732年),又用时三年大修孔林,享殿瓦色依庙工寝殿之制,改为黄色。将宋宣和之石翁仲移至孔伋墓前,而以新镌之翁仲代替。乾隆皇帝曾九次至阙里祭奠孔子,其中五次亲临孔子墓祭拜,行一跪三叩礼,增建碑亭两座。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地方官员出俸钱植树,在享殿周围及红墙外、缭垣以内,补植柏、松、樟等近万株。道光五年(1825年),建“鸾音褒德”木坊。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又在孔林神道两旁植柏树一千余株。
  孔林面积大,植物种类繁多。数万株高大乔木分布于三千余亩的林地内,构成了茂密的森林。其植被型属于落叶林和针叶林,优势树种有麻栎、黄连木、侧伯、圆柏等。林下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构成了自然的植物群落。春夏草本植物主要有老鸦瓣、点地梅、阔叶麦冬、早熟禾、垂穗苔、披针叶苔草、米口袋、紫花地丁、班种草、盾果草、蓬子菜和成片的狗舌草、白头翁等。秋季主要有黄草、野古草、野菊、牡蒿、野艾蒿、金叶马兰等。
  尤其是孔林的黄草,可以说每年给孔府带来了不菲的收入。因为,在当地黄草是盖屋时,覆盖屋顶的最理想的建筑材料。每年割草户们,把收割后的黄草,捆成一个个同等大小的草捆,然后运到市场上出售。
  民国时期,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尚小,府务由其母陶氏掌管,一些孔氏族人对陶氏掌管府务多有不满,甚至于联名把陶氏控告到国务总理处。其中所控罪状之一,就是把孔林的柴草擅自处理。档案史料中,有一份《孔氏家族六十户的代表孔宪标等人联名写给国务总理兼内务部长的控状》,状中说:陶氏“门实卑微,性尤妒忌,先衍圣公孔令贻之侧室王氏生,数日即暴死,岂无原因?杜丙勋、陈文彩皆前清刑部恶吏之子,不知何因以姐弟相称盘踞府内,穿堂入室,共饮共食。……林庙柴草每年约一百余万斤,原为孔氏公产,杜等唆使陶氏据为己有,剩柴运走,不许家员族人拣拾,近又强占孔繁电坟地,种种恶迹实难胜举。”
  更有趣的是,因为割草户在孔林里割草应差,还衍生出另种孔府户人,这就是孔府的萝卜户。
  孔林后面,居住的一部分割草户,原先只承当割草差务,有一次,他们把自己带来的水萝卜给邻近庄子的割草户人解渴,当场被孔府的“管事”看见,他把割草户们带来的水萝卜,拿回去给衍圣公品尝,这种萝卜鲜脆汁多,甜中带着辣味,还能消食除腻。衍圣公品尝后,大为赞赏,便把这些带萝卜的割草户,派定为萝卜户,每年按例向孔府贡纳萝卜。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4 孔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儒家礼仪研究会 电话:18061666725 电子邮件:info@kong.org.cn苏ICP备18017829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