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与子贡故里浚县有渊源的成语典故
    [TABLE][TR][TD][COLOR=#ff0066]  [SIZE=6]与子贡故里浚县有渊源的成语典故[/SIZE] [/COLOR]


        有一个成语叫"数典忘祖",它的含义恐怕是若谈论起什么来,倒把它的来龙去脉忘了吧;抑或还比喻为忘本和无知。其实,耳熟能详,甚至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有几人留意过它的出处呢?可是,当我们有暇去探究它的来源的时候,可能会为其出处唏嘘惊叹。


    [COLOR=#f70968]切磋琢磨[/COLOR]
        切、磋、琢、磨四个字都是动词。据《尔雅》的解释:治骨曰切,治牙(象牙之类)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诗集传》则说:切磋属骨角,琢磨属玉石。其实,古人这样的解释,虽有道理,但分得太机械。
       "切磋琢磨",是把骨、牙、角、玉、石之类弄得更加晶莹光洁、玲珑精美的一个概括综合的动词。比喻研究学问的细致认真、刻苦钻研,以及形容品格修养的高深。
        该成语的出处,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题为《淇奥》的诗。淇奥,是淇水旁边的意思。诗共三段,第一段的原文是: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这是描写一位少女恋慕她的情人的一首诗。匪,同"斐",文雅、有修养的样子。瑟兮僴兮,赫兮咺兮,形容美貌、威仪。谖,忘记。其大意为:
        看那淇水旁,绿竹真漂亮。
        那个文雅的小伙子,
        象经过精雕细刻的一样。
        庄严啊大方,轩昂啊堂皇,
        文雅的小伙子啊,永远不能忘!
        这便是"切磋琢磨"一语的来历。现在我们常用它来比喻深入学习、仔细钻研、提高修养。

     

    [COLOR=#ff0066]一言既出,驷马难追[/COLOR]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这是对别人的一种承诺,也是做人的一种基本道德。
        此典出自《论语·颜渊》,原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


    [COLOR=#f70968]不知不识
    [/COLOR]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知道维护老师的尊严。
        赵简子问子贡:"孔子的为人怎样?"子贡说:"让人认识不了"。简子不高兴了,说:"你跟随孔子学习了几十年,学成了才离开他。现在我问你,你却说认识不了,为什么?"子贡说:"如果让一个非常渴的人到江海里去喝水,他也只能喝下他能喝的,孔子就像江海一样,让我如何能认识他呢?"
        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说:"是孔子。"景公问:"孔子贤吗?"子贡说:"贤。"景公问:"有多贤?"子贡说:"不知道。"景公说:"你知道孔子贤,却不知道有多贤,有问题吧?"子贡说:"大人、小孩、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都说天高,可到底天有多高呢?谁也不知道,所以我说孔子贤却不知道有多贤"。
       "不知不识"指知识不多。旧喻民风淳朴。
      (出自《刘向说苑》和《列子·仲尼》)


    [COLOR=#f70968]不欺暗室[/COLOR]
        卫灵公和夫人晚上闲坐,听见外面有辚辚的车马声,可是到了大门口声音却停了,过了一会车马声又了响起来。
        卫灵公问夫人:"你知道是谁吗?"夫人说:"这是蘧伯玉。"灵公问:"你怎么知道?"
        夫人说:"我听说,经过大门要下车,以表示尊敬。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信誓旦旦,不会在黑暗中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尽忠职守。他不会因为没人看见就忘记礼节的,应该是他了。"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灵公回来,与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夫人给灵公上酒道贺。灵公说:"你为什么要向我道贺呢?"夫人说:"开始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现在知道还有一个和他一样的人,那么我们国家就有两个贤臣了。国家多贤臣,国家就多福分,为什么不道贺呢?"灵公说:"说得好!"就把真象告诉了夫人。正如诗经上所说:"我闻其声,不见其人。"
       "不欺暗室"指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昧心事。


    [COLOR=#f70968]过犹不及
    [/COLOR]    子贡有一次问他的老师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贤能?"孔子说:"子张做事过头,子夏做事不及"。子贡说:"这样说来,是子张胜过子夏了?"孔子说道:"超过和达不到的后果是一样的,都不好"。
      (出自《论语·先进》)


    [COLOR=#f70968]按兵不动
    [/COLOR]    春秋时期,晋国大将赵简子准备攻打卫国。攻打之前,赵简子派史默到卫国去了解卫国的情况,以便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进攻办法。史默回来时说:"我对卫国的情况作了详细的了解与分析。我们攻打卫国,不但得不到利益,恐怕还会遭到祸殃。原因是现在的卫国是蘧伯玉为相国,由史鳅辅佐,孔子正在卫国,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的谋臣。卫国执政掌权的人,都是一些有才能的人。"赵简子听了史默的汇报,进行认真思考后,觉得现在进攻卫国,确实不是时候,于是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等待着进攻卫国的时机到来。
       "按兵不动"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太大意,要详细的去了解和分析,搞懂事情的前因后果再下结论,最后把事情圆满解决。


    [COLOR=#ff0066]不耻下问
    [/COLOR]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出自《论语·公冶长》)


    [COLOR=#f70997]闻一知十[/COLOR]
        子贡、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两个得意门生。
        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赐,你同回到底哪个强些?"子贡十分谦虚地答道:"我怎敢同他相比!他闻一以知十;我闻一以知二。"孔子点点头说:"是不如他,我同意你的看法,是不如他!"
        此典故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为:"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也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我与(同意)汝弗如也!"
        闻一知十是说:知道了一件,就能由此推论而知道十件,形容聪明多智。


    [COLOR=#ff0066]分庭抗礼[/COLOR]
        "抗"原作"伉",对等、相当的意思,表示宾客与主人分处庭中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
        分庭抗礼一是出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树林里休息。弟子们读书,孔于独自弹琴。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渔夫说完,转身朝河走去。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帮助呢?"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所以,强哭者虽悲而不哀,强怒者虽严而不威,强亲者虽笑而不和。真正的悲没有声音而感到哀,真正的怒没有发出来而显得威,真正的亲不笑而感到和蔼。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真非常可贵的。以此用于人间的情理,侍奉亲人则慈孝,侍奉君主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
        孔子听得很有启发,不住地点头。最后,孔子卑谦地对渔夫说:"遇见先生真是幸运。我愿意做您的学生,得到您的教授。请告诉我您住在哪里好吗?"渔夫没有告诉他住在哪里,而是跳上小船,独自划船走了。这时,颜渊已把车子拉过来,子路把上车拉的带子送给孔子,但孔子全不在意,两眼直勾勾地望着渔夫的船影,一直到看不见船影儿,听不见划水的声音,才惆怅地上车。子路对孔子出乎寻常的表现不理解,在车旁问道:"我为您驾车已经很久了,还没见过像渔夫这样傲慢的人。就是天子和诸侯见到您,也是相对得礼,平等相待,您还带有点自尊的神色呢!但今天,那个渔夫撑着船篙漫不经心地站着,而您却弯腰弓背,先拜后说话,是不是太过分了呢?我们几个弟子都对您这举动觉得奇怪,对渔夫怎么可以这样恭敬呢?"孔子听了子路的话很不高兴,扶着车木叹口气说:"唉,子路,你真是难以教化。你那鄙拙之心至今未改!你靠近一点,我告诉你听:遇到年长的不敬是失礼,遇到贤人不尊是不仁,不仁不爱是造祸的根本。今天这位渔夫是懂得道理的贤人,我怎么能不敬他呢?"
        分庭抗礼二是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说的是子贡在孔子那里学习后,退而做官于卫国,又在曹国和鲁国之间经商。孔门七十多足弟子之中,端木赐(即子贡)是最富有的。孔门的另一位高足原宪穷得连酒糟谷糠都吃不饱,栖身于贫穷的小巷子里。而子贡却乘着四马并驾齐驱的车子,带着束帛厚礼去访问、馈赠诸侯,所到之处,国君无不同他平等行礼。使孔子得以名扬天下,是因为有子贡在人前人后帮助他。这就是所谓得势益彰吧。
            

    [COLOR=#ff0066]爱礼存羊[/COLOR]
        周代每年秋冬交替的时候,天子把来年历书发给诸侯,诸侯把它放在祖庙里,每月初一要杀一只羊亲自祭庙,表示每月开始听政,这种仪式叫做"告朔",祭祀的羊叫"饩羊",但鲁国自文公起,近一百二十年君主已不亲自参加"告朔"了,而鲁公仍然每月按时杀活羊供祭庙,"告朔"纯粹成了一种形式。此时子贡被鲁国聘为大夫,他主张废掉这个礼,连羊也不必杀。孔子知道了,阻止说:"赐呀,你爱那羊,我爱这礼。"
      (出自《论语·八佾》)


    [COLOR=#ff0066]抱瓮灌园
    [/COLOR]    传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在游楚返晋过汉阴时,见一位老人抱着水瓮去灌园,就建议他用机械汲水,老人不愿意。比喻安于拙陋的淳朴生活。出自先秦·庄周《庄子·天地》:"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
     《庄子·天地》故事是这样的记载:
        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打了一条地道直通到井边,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贡见了说:"如今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颇多,老先生你不想试试吗?"种菜的老人抬起头来看着子贡说:"应该怎么做呢?"子贡说:"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一样,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种菜的老人变了脸色讥笑着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不过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样做呀。"子贡满面羞愧,低下头去不能作答。
        隔了一会儿,种菜的老人问:"你是干什么的呀?"子贡说:"我是孔丘的学生。"种菜的老人说:"你不就是那具有广博学识并处处仿效圣人,夸诞矜持盖过众人,自唱自和哀叹世事之歌以周游天下卖弄名声的人吗?你要抛弃你的精神和志气,废置你的身形体骸,恐怕就可以逐步接近于道了吧!你自身都不善于修养和调理,哪里还有闲暇去治理天下呢!你走吧,不要在这里耽误我的事情!"
         子贡大感惭愧神色顿改,怅然若失而不能自持,走出三十里外方才逐步恢复常态。子贡的弟子问道:"先前碰到的那个人是干什么呀?先生为什么见到他面容大变顿然失色,一整天都不能恢复常态呢?"子贡说:"起初我总以为天下圣人就只有我的老师孔丘一人罢了,不知道还会有刚才碰上那样的人。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说到,办事要寻求可行,功业要寻求成就。用的力气要少,获得的功效要多,这就是圣人之道。如今却竟然不是这样。持守大道的人德行才完备,德行完备的人身形才完整,身形完整的人精神才健全,精神健全方才能行圣人之道。这样的人他们寄托形骸于世间跟万民生活在一起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到哪里,内心世界深不可测德行淳厚而又完备啊!功利机巧必定不会放在他们那种人的心上。像那样的人,不同于自己的心志不会去追求,不符合自己的思想不会去做。即使让天下人都称誉他,称誉的言词合乎他的德行,他也孤高而不顾;即使让天下人都非议他,非议使其名声丧失,他也无动于衷不予理睬。天下人的非议和赞誉,对于他们既无增益又无损害,这就叫做德行完备的人啊!我只能称作心神不定为世俗尘垢所沾染的人。"
        子贡回到鲁国,把路上遇到的情况告诉给孔子。孔子说:"那是研讨和实践浑沌氏主张的人,他们了解自古不移浑沌无别的道理,不懂得需要顺乎时势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他们善于自我修养调理精神,却不善于治理外部世界。那明澈白静到如此素洁,清虚无为回返原始的朴质,体悟真性持守精神,悠然自得地生活在世俗之中的人,你怎么会不感到惊异呢?况且浑沌氏的主张和修养方法,我和你又怎么能够了解呢?"


    [COLOR=#f70968]难能可贵[/COLOR]
        子路、子贡和冉有都是孔子的弟子。
        子路很勇敢。子路63岁时是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孔悝被劫持,子路知道消息后,马上赶往京城救难。到了城外,遇到卫国大夫高柴由城内逃出,高柴劝子路不要进去,子路说:"我拿孔悝的俸禄,就应该救孔悝的难。"进城后被杀。
        子贡的言语绝世无双。叔孙武叔说:"子贡比孔子贤能。"子贡知道后,说:"拿围墙来做比喻吧,我的墙齐肩高,站在墙外,就能看到我家里富丽堂皇;孔子的墙几丈高,如果找不到门进去,就看不见雄伟壮观、多姿多彩的景象。进得去门的人太少了,叔孙先生这么说,也是可以理解的!"
        冉有有治国才能。鲁国的大夫季康子问孔子:"冉有可以从政吗?"孔子说:"冉有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不可以的?"季康子就请冉有辅佐自己。鲁哀公十一年,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冉有力排众议,帅领鲁国军队抵抗强敌,获得了胜利。
        宋代的苏东坡说:"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智,此三子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
       "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了不起。
      (出自《论语》和苏轼《荀卿论》)


    [COLOR=#ff0066]求仁得仁[/COLOR]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省)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想立叔齐为太子。他死后叔齐想把王位让给兄长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逃走了,叔齐觉得自己不应该继承王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推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后来伯夷、叔齐听说西岐(今陕西岐山)的西伯昌是位有道德的人,便长途跋涉来到西岐。此时,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周武王继位了,追认西伯昌为文王,带着文王的棺木,向东方进军准备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不赞成这种以暴易暴的做法,拉着周武王的马缰绳劝他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朝的臣子却要讨伐君主,这叫仁吗?"周武王不听。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跑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里挖野菜,后来就饿死了。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的圣贤。"子贡问:"那样的圣贤却被饿死了,难道他们就没有什么怨言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终得到仁德,他们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求仁得仁"指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得以实现。
      (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和《论语·述尔》)


    [COLOR=#f70968]夫子自道[/COLOR]
        孔子说:"君子的思想品德概括地说有三方面,我没能具备:仁者没有忧虑,智者没有疑惑,勇者没有恐惧。"他的弟子子贡说:"这是老师您自己这么说。"
        君子道者:君子,古代对有才能、思想品德高尚的人,即本文中孔子所说的具备仁、智、勇的人称呼。
       仁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其学说的核心是"仁",主张人与人之间要讲仁义,具有慈悲之心,宽厚爱人;当权者要施行仁政,反对横征暴敛。
      (出自《论语·宪问》)


    [COLOR=#ff0066]丧家之犬
    [/COLOR]    孔子到50岁那年,才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宰。过了一年,鲁定公升他为管理工程建筑的司空;后来,又升他为主管司法和治安的司寇。55岁那年,他因为对鲁定公接受齐国送来的美女表示不满,便同弟子们离开了鲁国。孔子先后到卫、陈、宋等诸侯国,那里都容不了他,于是,他又来到郑国。不料出了一个意外:在都城的东门外,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走散了,只好孤零零地站在城门下等候。他的弟子子贡焦急地到处寻找孔子。
        有个郑国人问他找谁,他急切地说:"喔,我在找我的老师,不知你见到过他吗?"那郑国人回答说:"东门口有个老头儿,形状不伦不类,非常古怪。他脑门有点像尧帝,脖子有点像皋陶,肩膀有点象子产。不过,他那没精打采的样子,活像一条居丧人家的狗,不知他是否是你的老师?"子贡赶紧来到东门,找到了孔子,如实地将那郑国人的话说了,孔子听后笑着说:"他说我像丧家狗"。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COLOR=#ff0066]温良恭俭让[/COLOR]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学而》。
        说的是有个叫子禽的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孔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向别人请求得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全凭'温良恭俭让'得知的。"意思是:老师是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态度得来的。子贡又说:"先生的这种求得的办法,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求得的办法吧?"
        温,指温和;良,指善良;恭,指恭敬;俭,指俭朴;让,指谦让。后来人们用"温良恭俭让"形容一个人性情温和、文雅、修养。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足食足兵。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孔子认为,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三者是一个国家强盛巩固的根本条件。但是要对三者排个顺序的话,人民信任是第一位的,粮食次之,军备再次之。如果失去了人民的信任,粮食再充足,军备再强大,国家政权也难以巩固。而取得人民信任的首要条件,就是为政以德,对人民宽惠仁慈,富之,教之。由此看来,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德政,无疑是国家的生命。


    [COLOR=#ff0066]赐墙及肩[/COLOR]
        语出《论语·子张》:"叔孙武叔大夫于朝曰:'子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因以"赐墙及肩"喻才学浅露。


        本文由子贡故里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县委宣传部马金章部长整理提供

        收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一书    主编:马金章


     

    [/TD][/TR][/TABLE]
    端木繁君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财富2
      • 积分1877
      • 经验23915
      • 文章1118
      • 注册2006-02-21
      宝珠穿蚁
          形容遭到困厄得以解脱;也用来咏吟宝珠。
          孔子有一次离开卫国,经到陈国去。在路上,孔子看到有两个女人在采桑。孔子一时兴起,就对两个女子吟了一句诗:"南桃窈窈北枝长。"一个女子随口应道:"夫子游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得,归来问我采桑娘。"
          孔子到了陈国,不受欢迎。陈国和蔡国的大夫还派兵将孔子围困,并送去一颗九曲明珠让孔子用线穿过去,若穿不过则不解围。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将线穿进,于是他派了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和子贡返回来路,去向采桑女请教。
          颜回和子贡到了女子家,其家人谎称女子外出了,并奉上一瓜招待二人,聪明的子贡看出这是一个哑迷,他说:"瓜,子在内,女子肯定在家里。"采桑女见他猜破自己的哑迷,方才出来见客。
          采桑女对二人说:"要穿九曲珠,可用一个办法,把蜜糖涂在珠孔口一边。然后将一只蚂蚁用线栓上,让它去钻没有蜜糖的那边。蚂蚁闻到蜜时,就会拼命地钻过去。若还不肯钻,就用烟熏它。"
          孔子按照采桑女说的办法,果然将那颗九曲明珠穿上了线,得以从围困中解脱出来。
        (出自清·马肃《绎史》卷八)[COLOR=#3300ff]杀身成仁
      [/COLOR]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释义表示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或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说:"先生,您讲的仁德、忠义都是极好的。人人相爱,以仁义待人,确实是一种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假如仁德与生命两者发生了冲突,该怎样处理呢?"孔子严肃地回答说:"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应该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弟子恭敬地给孔子施礼,表示敬服。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先生说:"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孔子回答说:"培养仁德应从头做起。比如说,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计,必须先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大夫中的贤者去敬奉他,对于自己来说,就应该挑选那些士人当中的仁者交朋友。这样,才会培养起仁德来。"
        (出自《论语·卫灵公》)


      [COLOR=#ff0066]以强凌弱
      [/COLOR]    孔子有位朋友,名叫柳下季。柳下季的弟弟名叫盗跖,是春秋末、战国初时奴隶起义的领袖。"盗",是士大夫对起义奴隶的蔑称。盗跖部下有九千人,横行天下,以武力侵犯诸侯。凡是经过的地方,大国严守城池,小国闭城自保,百姓叫苦。为此,有一次孔子对柳下季说:"做父亲的一定能教诲他的儿子,做兄长的一定能教育他的弟弟。否则,父子兄弟的关系也就不可贵了。如今,先生是当世才子,弟弟是强盗,却又不能教育他,我真为你感到羞愧。我请求替先生去劝说他。"柳下季为难他说:"如果弟弟不听兄长的教育,即使有先生这样的辩才,又有什么办法呢?况且跖的为人,思想像泉涌一样恣肆梭流,意气如暴风一样变化突然,顺从他心意就高兴,不顺从他心意就发怒,容易用言语侮辱别人。我看先生不要去。"孔子不听柳下季的劝告,让弟子颜回驾车,子贡当侍,前去会见盗跖。盗跖听说孔子来见他,勃然大怒,对通报人说:"这个人,就是鲁国的伪人孔丘吗?替我告诉他:你不种地却吃得很好,不纺织却穿得很好,整日里摇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虚假地做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样子,以求得封侯,得到富贵。你罪大恶极,赶快滚回去!不然,我将用你的肝来加餐添菜。"孔子一再请求拜见,于是盗跖让他进来。孔子向盗跖行礼后,盗跖瞪大眼睛说:"孔丘,你所说的话,顺从我心意的可以活命,违逆我心意的就让你死。"孔子说:"将军身躯魁梧,智慧能包罗天下,又勇猛、强悍,足可以南面称王,而名字却叫做强盗。我很为将军羞耻。将军如果能听从我的意见,我可以为您南面出使到吴国和越国,北面出使到齐国和鲁国,东面出使到宋国和卫国。西面出使到晋国和楚国,让他们为将军正名。盗跖逐渐向善。"
          出自《庄子·盗跖》)


      [COLOR=#ff006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OLOR]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义: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颜渊》)

       

      [COLOR=#ff0066]贫而乐道[/COLOR]
          出自《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讲的是这样一种情操: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COLOR=#ff0066][SIZE=5]待价而沽[/SIZE]
      [/COLOR]    待价而沽亦作"待贾而沽"和"炫玉自售"。等待善价出售,亦比喻怀才待用或待时而行。出自"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这年春天,子贡随孔子离开卫国,一路逶迤,次年春天到了宋国。
          宋国本是孔子先祖受封的地方,也是他的夫人亓官氏的家乡,他年轻时还曾到宋国考察过殷礼,为此,孔子打算在宋国多停一段时间。谁知到了宋国,宋景公对孔子一行的到来表现得十分冷漠,不仅没有留用孔子的意思,连食宿也不予安排,师徒的生活显得十分窘迫。
          看着先生愁眉不展的样子,子贡对孔子说:"先生,我还有块美玉,是让它继续收藏在行囊里呢,还是把它卖掉?"
          孔子脸上有了喜色,笑着说:"卖掉,卖掉,但要卖给识货的买主。"孔子联想到眼下自身的遭遇,打趣地说:"连我自己都在等待识货的人,想将自己卖掉呢。"
        (出自《论语·子罕》)

       

      [COLOR=#ff0099]顿者再拜[/COLOR]
          子贡前往越国,越王清扫道路,到郊外迎接子贡,亲自驾车到官舍,问道:"这里是偏远落后的国家,大夫怎么屈辱自己庄严的身份来到这里?"子贡说:"近来我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心里想去但畏惧越国,说'等我攻打越国后才行'。像这样,攻破越国是一定的了。况且没有报复人的意愿却使人怀疑他,是笨拙的;有报复人的意愿却让人知道他,是不安全的;事情没有发动却先传扬开去,是危险的。这三种情况是办事的大祸害。"勾践叩头拜了两拜,说:"我曾自不量力,竟与吴国作战,被围困在会稽,恨入骨髓,日夜唇焦舌枯,只是想跟吴王一同拚死,这就是我的愿望。"就问子贡怎么办。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大臣们忍受不了;国家因为屡次战争而疲困,士兵不能忍受;百姓怨恨国君,大臣发生内乱;伍子胥因直谏被杀,太宰嚭专权,顺迎吴王的过错以稳定自己的私利,这是行将灭亡国家的政治表现。现在大王如果兴兵辅佐他以投合他的意愿,送给他丰厚的财宝以求得他的欢心,降低身份奉承他以表示对他的敬重,他一定会攻打齐国。如果他战败了,就是大王的福气呢。如果他战胜了,必定将部队开到晋国,我请求北上会见晋国国君,使他一同攻打它,削弱吴国的势力是一定的。它的精锐部队全消耗在齐国,大部队被牵制在晋国,大王再利用它的困境予以打击,这样,灭亡吴国就是一定的了。"越王十分高兴,应允了。送给子贡百镒黄金,一柄宝剑,两支好矛。子贡没有接受,就走了。
        (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COLOR=#ff0066]恶居下流[/COLOR]
          此典故出自《论语·子张》,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意思是说:历史上,商纣王这个人坏是坏,但不像人们说得坏到那种程度。亡国之君,下野之臣,倒运之人,往往被人说得一无是处,这不就是"墙倒众人推,鼓破众人捶"吗?人总是扶强不扶弱,扶升不扶降,扶大不扶小。宦海沉浮,仕路崎岖,做人可要小心谨慎啊!


      [COLOR=#ff0099]生荣死哀[/COLOR]
          此语出自《论语·子张》:"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后多以"生荣死哀"称颂生前有卓越贡献的人。


      [COLOR=#ff0066]捉襟见肘
      [/COLOR]   "捉襟见肘"本是形容生活的极度贫困。《韩诗外传》说原宪"振襟则肘见",《庄子》说曾子"捉衿而肘见"。
        原宪字子思,或称原思,春秋时鲁人。一说宋人,是孔子的学生。《韩诗外传》和《新序》说,他的生活潦倒不堪,住的屋子又小又破,遇到下雨,屋子里满地是水。有一次同学子贡去看他,为了礼貌,他不得不整整衣冠。可是,"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想把帽子戴正,不料帽带子一碰就断;想把衣襟拉平,不料一拉就把袖子拉破,露出胳臂;想把鞋穿上,但一提后跟鞋就裂开,露出脚跟)
        曾子(即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人,也是孔子的学生。《庄子·让王篇》说,他住在卫国时,生活也很艰苦,十年没添过一件新衣,也是"正冠而绝缨,捉衿则肘见"。(衿,同襟)
        "捉襟见肘"不仅用来形容经济困难:顾此失彼,无法维持;而且也用来形容其他事情的杂乱、难于处理,弄得很狼狈。
        "捉襟见肘"也作"捉襟肘见",还有说作"踵决肘见"。

      [SIZE=5][COLOR=#ff0066]原宪桑枢[/SIZE]
      [/COLOR]    原宪的小屋是茅草搭的,门是蒿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子贡穿着雪白的衣服、驾着高大的马车来拜访他。原宪戴着破裂开口的帽子,柱着藜木拐杖开门迎接他。子贡问:"您生病了吗?"原宪说:"我听说,没财产叫贫困,学道而不能身体力行叫病,我是贫困不是生病。"子贡听了面有愧色。
         "原宪桑枢"喻指安贫乐道。
        (出自《庄子·让王》)


      [COLOR=#f70968][SIZE=5]一匡天下[/SIZE]
      [/COLOR]    有一次,孔子与学生子路、子贡讨论起仁德来。子路说:"齐桓公的哥哥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齐桓公杀了他。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却归服齐桓公,并当了宰相,活得好好的,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这样看来,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这都是依靠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是他的仁德吧!"
          子贡不赞成孔子的看法,他说:"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管仲的主人公子纠,管仲不仅没有自杀,反而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并使天下走上正道,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他的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着头发,衣襟向左开,被少数民族统治和奴役了。难道管仲这样的人也要像一般老百姓那样恪守小节,在小山沟中自杀也没有人知道吗?"
          "一匡天下"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匡(kuang1):纠正。"一匡天下的意思是,使天下的一切事情都得到纠正。
          "左衽"也是从这个故事来的。衽:衣襟。左衽:衣襟向左天,是古时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打扮。人们用"左衽"比喻受外来异族的统治。
        (出自《论语·宪问》)


      [COLOR=#ff0066]汗牛充栋[/COLOR]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他为圣人,当时就有三千人跟随他学习。当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曾经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人们明白"义"。但是孔子一生没有写什么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
        《论语》中说,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天道"的问题,孔子说:"我不想说这个。"子贡说:"夫子如果不说的话,我们如何能照着去做呢?"孔子说:"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四季因它而运行,万物因它而生长。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这也许是孔子不写的原因吧。
          唐代柳宗元说:"自从孔子修改过《春秋》以后,给它作传的人就多起来了,当时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为它们作注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运出去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
         "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出自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

       

      [COLOR=#ff0066]楷 模[/COLOR]
          楷和模,都是指的树名。至于"楷模"一词,则出自清朝汪灏受康熙命所编篡的《群芳谱·木谱》一书中。
          奔丧时,折树枝为哭丧棒楷树,即黄连头树。其枝干疏而不屈,以此形容刚直。相传它生于春秋末期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坟上。孔子死后,其弟子三千云集在孔子坟前守灵三年。惟独子贡祭守六年。子贡在送葬时将哭丧棒插于墓旁。后哭丧棒萌发长成大树。树身周正挺拔,叶茂枝疏而倾斜。
          模树,据传生长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主张"明德慎罚"、礼贤下士的周公坟上。此树四季常青枝繁茂,其叶随着季节的变化,春青、夏赤、秋白、冬黑,色泽纯正。
         楷树和模树,皆因生长在圣贤墓旁,故后人便把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可为人师表的模范人物称为"楷模"。


      [COLOR=#ff0099]救人于患[/COLOR]
          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接受了那人送的一头牛。孔子说:"鲁国必定好救人于患 。"子贡赎了一个人,却没去官府接受酬金(鲁国之法:在国外赎回一鲁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酬谢)。孔子说:"鲁国不会再有人去赎人了。"子路接受酬谢而劝德,子贡推托酬谢而止善。孔子以小知大,以近知远,从他的言论中就可以听出来。
         "救人于患"指在危难中给人帮助。
        (出自《淮南子·齐俗训》)


       [COLOR=#ff0066]古典名著与浚县[/COLOR]


          且不说《诗经》里收有多少"在浚之城"的不朽诗篇了,《越绝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方志,也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古书,它的作者向来就有是子贡的说法;《三国演义》的原创手写本是在浚县发现的,浚县主薄蒋大器为《三国演义》作序;罗贯中晚年隐居浚县许家沟完成了《水浒传》的创作;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是卢楠创作的;浚县是四大神话故事之一《白蛇传》的发源地……这些古典名著与浚县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般的联系,难怪知名学者孟繁仁先生曾感叹:"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竟与这么多的古典文学名著发生联系,这也是国内的其他任何大、中城市都无法拥有的。"

       

      [COLOR=#ff0066]子贡与 《越绝书》[/COLOR]
       一、《越绝书》是本什么样的书?
        《越绝书》是我国一部古老的历史文献。《四库全书》把它编入史部载记类,历来公私书目也常常将它编入杂史、稗史类。《越绝书》有三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详细记载了吴越交兵,越王勾践荣辱沉浮教训,最后用兵法、权谋、术数兴越灭吴,称霸中原的经过。二是对吴越山川、地理、城池、物产等记载甚详,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方志"。三是书中有不少关于发展生产、流通货品、保障民生的记载。因此,此书又是一部发展生产、经世致用之书。
       二、《越绝书》出自谁手?
        《越绝书》成书以来,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其中不少学者曾花费大量精力潜心研究,获得了许多成果。然而自古迄今,学术界对此书作者及它的渊源来历这两个问题,却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
          关于它的作者,说法约有下述几种。
          其一,为会稽吴君高所作。东汉王充《论衡·案书》首先把《越绝书》与《越纽录》视为同一本书,然后认定会稽文雅英雄吴君高为此书的作者。这一说法得到明代杨慎、胡侍、田艺蘅等人的首肯。
        其二,为子贡所作。《隋书·经籍志》以及《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越绝书》时,认为其作者是孔子弟子子贡。宋代编定的《崇文书目》,既承认子贡为其作者,又加上"或曰子胥"。
        其三,为无名氏所作,或谓不可考。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否认子贡或伍子胥说,认为《越绝书》"无撰人名氏,相传为子贡者,非也"。近人余嘉锡作《四库提要辨证》,赞同陈振孙的意见,以为撰者姓名不可考。
        其四,为袁康、吴平所作。明代《国史经籍志》卷三和《澹生堂书目》卷二,提出此书的作者是袁康和吴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完全肯定这种意见;"书末《叙外传记》以庾词隐其姓名,其云以去为姓,得衣乃成,是袁字也;厥名有米,覆之以庚,是康字也;禹来东征,死葬其疆,是会稽人也。又云文词属定,自于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是吴字也;楚相屈原,与之同名,是平字也。然则此书为会稽袁康所作,同郡吴平所定也。"这样,似乎谜底被揭开了。可是,明代郭钰《辑古越书·凡例》早就指出《越绝书》的驳杂情况,认为袁康托隐语是盗名欺世。
          其五,为吴平即吴君高所作。清卢文《题越绝后》首倡这种意见,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也将《越绝书》专属吴平一人。
       三、子贡著《越绝书》的可能性最大。
          其理由如下:
          其一,子贡不仅是是当时学富五车的大儒,还是家累千金的第一富商,他有才能和财力作书。《越绝书》不仅是一部兵家谋略之书,还是一部发展生产、经世致用之书,子贡有着丰富的经商致富经验,加上他一向乐善好施(这在《论语》里多有记载),利用作书"惠及于民"是子贡的很好选择。
          其二,子贡有阅察吴越的丰富经历。《史记》中记载:公元前483年,齐国的田常作乱于齐,想先出兵伐鲁,子贡为免除孔子怀国之忧,自告奋勇出使齐、鲁、吴、越、晋等国。他攻心为上,说齐伐吴;投其所好,说吴救鲁;设身处地,说越攻吴,鼓动晋侯,备战吴军,结果吴军在攻晋中大败,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乘势伐吴,灭了吴国。灭吴三年后,越国称霸东方。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这一历史巨变:"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只有对吴越双方宫廷内幕深入了解的人,才能写出《越绝书》,子贡便是洞察分明者,也是导演、目睹吴越情势有变的关键人物。所以说,子贡具有写作《越绝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三,早期志书多认定《越绝书》是子贡作。在隋、唐三志中,《越绝书》撰者为子贡,宋《崇文总目》著录中除子贡外又加上"或曰子胥"。这种说法流传了很久,尽管宋人陈振孙已经提出怀疑说:"无撰人名氏,相传为子贡者,非也。"但是直到明代,无论是正史经籍,还是稗官野史都仍沿袭子贡说。到了明代后期的藏书目录《国史经籍志》卷三、《澹生堂书目》卷二等,将此书撰人定为会稽袁康、吴平。然而,《越绝书》毕竟是一部来历复杂的古籍,发现袁康、吴平是该书作者并非可以全盘解决问题。它实际上比以上所说还要复杂得多,一直都有学者提出很不相同的看法。明末人郭钰就指出袁康不是原作人,而是通过《越绝书》的一段语剽窃前代著作的一个欺世盗名的人。
          一般来说,志书记载离史实发生的时间越近,会越接近真实。不仅早期史书认定《越绝书》是子贡作的,其实,该书《外传本事第一》中这样说:"其后贤者辩士,见夫子作《春秋》而略吴越,又见子贡与圣人相去不远,唇之与齿,表之与里。盖要其意,览史记而述而事也。"不难看出,子贡追求《春秋》的用意,择取史书的记载,来阐述勾践时候事情的著述经过了。

          本文由子贡故里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县委宣传部马金章部长整理提供

          收录《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一书  主编:马金章


       

      端木繁君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