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从文庙到书院:读懂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134 0
发表于 昨天 21: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曲阜孔庙,礼乐深深。当祭孔大典的鼓乐漫过千年古柏,这项“国之要典”,带着对一位伟大思想家的缅怀和追忆已经延续了两千余年。这是中华文明的基因片段,也是刻在中国人骨血里的文化密码。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纪录片《文庙与书院》,用镜头拾起散落千年的文明碎片:从子贡手植的楷木,到王阳明讲学的案几;从朱熹与陆九渊论辩的鹅湖寺石阶,到顾宪成手书的东林书院楹联……在文庙与书院的斑驳痕迹中,探寻一个民族对“道”的追问与坚守。


一砖一瓦皆载史:建筑是看得见的文脉




在商丘古城,应天书院曾是北宋时首屈一指的著名学府。范仲淹在这里学成中举,也在这里教书育人。“天下庠序,视此而兴”。他主张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教育理念,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以天下为己任”,走出书斋,践行儒家经世致用的理念。


从江南的苏州文庙,到百花洲畔的花洲书院;从岳麓书院的“朱张会讲”,到东林书院人欲天理之争。那些沉默的砖瓦成为文化流动的年轮。黄瓦重檐,雕梁画栋,人们用寓意深远的设计建起文庙。明伦讲堂,尊师读经,这里蕴含着古代中国的文化密码。山林深处,书声琅琅,一座座书院撑起一片思想的天空。从文庙到书院,闪动着一代又一代知识者的身影。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地标,是讲堂,是儒林,也是中华文明别样的洞天。


一人一物皆有魂:让我们与思想者相遇




龙场驿的溶洞里,王阳明对着石墩自誓的剪影与洞壁的油烟痕迹重叠,他的“心外无理”,他的“知行合一”,他在漆黑中的顿悟,仿佛有了可感的温度。

在《文庙与书院》,“沉浸式重现” 让我们与历代思想者在生活的场景中“遇见”。我们看见应天书院中,五年未尝解衣就寝的范仲淹,找到了“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的通达;我们看见春光潋滟的白鹿洞书院,朱熹向陆九渊发出讲学的邀请,一艘小船在中国思想史上泛起动人的涟漪;我们看见1093年的一场大雪中,守在伊川书院门外的杨时虔诚求道……那些曾经的沉思、论辩、呐喊,指引着儒行的方向,最终化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四行千古绝句,成为中国世代的精神信仰。足音铿锵,从未远去。

当我们跟随镜头走进那些熟悉或陌生的文庙与书院,或许就会明白:为什么文庙的香火千年不熄,书院的书声代代相传?我们也将真正读懂: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640.png
640 (1).png
640 (2).png
640 (3).png
640 (4).png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25 孔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儒家礼仪研究会 电话:18061666725 电子邮件:info@kong.org.cn苏ICP备18017829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