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3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網上有人回帖稱:“大人”既父母长辈。
    ————上面的解释来自南大师的《论语别裁》,
    我真不知道“南大師”何所據而云然,將大人釋為“父母长辈”?父母長輩只是年歲大有小輩之稱,並非有德有學之人。此處之“父母长辈”,放在天下國家,放在修德以成君子的立場看,也就是匹夫匹婦。天下不成才,不成樣的匹夫匹婦,真多如過江之鯽,何足以與“天命”.“聖人”並列而成三?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8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3058
      • 经验78624
      • 文章2257
      • 注册2005-01-19
      “中國的憤青們就是典型三無畏的小人,他們的看家本領就是造謠.污蔑.情緒至上.口水亂噴。不學.不想也不尊重人,卻在網上橫行,製造許多污煙瘴氣的爭罵。”


      言之有理!他们还善于制造许多“民意”,来操控局势,从而达到他们的企图!

      [url=http://weibo.com/1274271244?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74271244/391485d6/1.png[/img][/url]
      在线情况
      3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古今中外凡有國家社會者都有當權者,他們不一定都是君子,但都有生死予奪之大權,做為儒者,不是暴虎馮河之莽夫,肯定不能不重視及估計到這一點,試看古代儒者向皇帝進言,沒有不誠惶誠恐,戒慎恐懼的,若不如此,進言不成更有殺身之禍…..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0
        • 头像
        • 总版主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财富1
          • 积分7367
          • 经验103783
          • 文章6291
          • 注册2003-09-18
          關于“君子三畏”一節,特意查閱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我認爲南先生在此幷沒有講透,只是舉兩個蛇與太子的故事。可能是我比較愚鈍,沒有理解南先生的深意,但是不能苟同南先生比較粗糙的解說。再將“畏大人”引申爲君子總要找個害怕的人,怕父母直至怕老婆,就非常令人費解了。
          谱名:孔祥东| 衢州派五支 子宣公后 |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gdong75    
          [url=http://weibo.com/u/1265953175?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65953175/00cb6534/1.png[/img][/url]
          在线情况
          41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有一次安德義老師[論語新釋作者],問我對於《論語別裁》的看法,我說有許多地方不能同意。他說他大約70%不能同意,我表示贊同他的看法。
            以父母釋“大人”,在此處說不通,如怕老婆,老婆就是此處的“大人”,簡直就是開玩笑...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光文講堂手記〔七〕
              有人反對我老講天與天道,特做如下回應:

              人類的生活總是離不開物質,離不開衣食住行,離不開柴米油鹽,人類學習的首要任務,甚至於是終生任務,就是要學會自己處理及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這問題涉及面相當廣大,它可以包括最初的如何進食如何穿衣;進而如何烹飪如何搭配衣服;進而如何種植蓄養如何取得布料;…這又涉及如何分工,如何組織生產,如何交易回收成本;涉及許許多多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爭鬥。這樣一層一層往外推,無疑可以涵蓋人類生活的大部份,但這種物質生產與消費的問題,卻不是人類生活的全部,人畢竟不是豬與狗,只要有衣穿有東西吃就可以。人類還特有一種向上的追求,衣食除吃飽穿暖外,還要求其精緻美觀,有身份有尊嚴,有思想有品味。孔子有句話謂“下學而上達”,學總是學日用常行,學衣食住行之生產技術,學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務。但因為人有靈性,人有向上之追尋,任何的生活與學習,都將引發向上的思考。這種向上的追尋,開展出人類的美學思考.科學思考.哲學思考.倫理思考.宗教與神聖事務的思考。這些思考與信念又回過頭來,協助並引導人們衣食住行的生產與消費,幫助人們建立生活與生命的價值感.意義感。這樣我們就有了文明與文化,也有了人類的全部生活與追求。
              孔子 “下學而上達”的教言,用另一種方式表述就是世俗凡庸的需要與神聖靈性的需要,共在共成,互涉互入。既不可以如佛教那樣定人間為空為苦,不勞不作,不婚不育,要捨要離。也不可以學世俗人間匹夫匹婦,唯知金錢與利益.生產與消費。儒學中庸之道,不捨人間萬事,但投身人間萬事的學習與處理,卻並不是要埋首人間,不問天地與萬古。當下與萬古,天地與人間,人間與個我,實如太極之陰陽,不捨不離,共在共成。學為人之道,並不是要捨棄祭祖拜天地之神聖追尋。而追問天地之神聖存有,也並不是什麼迷信虛無,想成仙成神。凡庸與神聖本來就是人類生命的本色,每個人都生於凡庸,每個人都生活於日用衣食之間,但每個人都有夢想,都希望在凡庸中尋找動人心魂的愛與美,真與善。這就是一種向上追尋,不管此追尋有多少成功,追尋本身就可以使平凡的生活有了夢,有了價值,有了光輝。試想工作只為了衣食,生活只為了衣食,這人生將會多麼無趣與無聊?
              因此談天與論道,既是上達之一機,也是人性夢想所必有的追尋,有此向上之機,凡庸之日常生活,也可以彰顯出神性之美。凡庸的挫折與苦腦,也可以在天命的皈依與照臨下得到安慰與化解。而自己人生的大夢與大愛,就有了定位與依止,可以自在安祥,樂天知命矣!
              還有人主張:“用那些我们想去影响的人的眼光来看”是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采用的最好的思考原则,希望能站在我们的立场上想想我们对你讲课的希望。
              當然能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對人際之溝通非常有用。但是禮者不過人情事理之宜,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域,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事務,就必須相應的改異其禮,斷不可以一禮通吃,一禮到底,不管任何人.任何事,都一樣看待與處理。因此,到官府求人寬大處理的換位思考;應徵工作的換位思考;銷售商品的換位思考;與教學上的換位思考顯然是非常不相同的。在以上的一些情況中,其目的為了求得自我利益,不管道與理究竟是什麼,只要達到目的就算成功。但是教育卻不是如此,老師主要不是求取自我利益,反而是求取學習者的利益,要讓學習者聞他所未聞,知他所未知,講授方式固然可以靈活,但目的卻是求道明理,不是一味求取學習者的愉悅。所謂“忠言逆耳”,聰明的老師可以為了賺取學費,哄著學生,講一些學生愛聽的話。可是負責任的老師卻不可以如此,韓愈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與學是對天地人間的追問,是對人情事理的探索,因為宇宙無比的雄奇,人間多少的艱難,學習必定會是個艱難旅程,能快樂最好,但不快樂也不能退縮,也不能半途而廢。
              人還有一種物以類聚的習慣,一個人生活於特定時代中,從小受到制式教育的考試與灌輸,逐漸形成其知識結構,思維定式,甚至信念體系,這些東西隨著歲月而更加牢固,所以中老年人特別難以學習。學技術動作也比較遲鈍,但畢竟與信念不衝突,不引起反感。可如果學思想類的東西,這些人總會用原有的知識與信念體系,去衡量師說之對與錯,可接受與不可接受。其結果就是先入為主,受限於原有的知識與信念,對相異的事物總採用否定排斥的處理態度。此排斥不一定是師說有誤,但做為評判者的立場,當然不可能是自己錯,結果只能是老師錯。如此一而再的堅持原有知識與信念,新的.異質的觀點進不去,如何能自我提升與擴大呢?
              要破除或降低學習者原有知識信念的排斥力,簡便的方法就是加強老師的權威性,老師如果很有錢.很有權.或很有名望,就很容易讓學習者不敢隨便排斥師說,反過來檢討自己的原信念,從而取得學習成果。
              可惜我三者無一俱備,學習者的挑戰與反對,的確是理有固然,事所必至。還好我無求於學費,無求於跟隨與信從,“若言下相應,即共論大道。若實不相應,合十道歡喜”,如此而已!
              孔子2560年6月6日[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      附記:做為儒學的學習者與傳播者,我當然不敢說十分盡職,但願意就力之所及,為儒學的復興添磚加瓦。所謂“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如此而已!
              ◎寫此手記時在〔儒學聯合論壇〕看到李猛先生寫的“       奥古斯丁的《论教师》------指向事情本身的教育“一文,覺得很有參考價值,就依己意加以摘要如下,供朋友們參考:
                奥古斯丁認為:最伟大的哲学家仍然不能向我们指明通向永久幸福的道路。   
                  一 说话与教育
               当我们说话时,我们要么是在教给人东西,要么是在从别人那里学习东西。我们通常认为,教育包含两个同时发生的过程:教与学。教育就是“教师交给学生某些东西”。因此,教育需要探讨的不过是(1)哪些人才是真正的教师;(2)什么样的学生才能够学习到东西;(3)什么样的东西是可以教和可以学的。
              我们通常都假定.教师教的东西自然也是学生学的东西,教育的成功取决于这个传授过程的成功,取决于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的一致性。根据这样一种“机械”模式,所谓“教育”就是“传授”, “拿到”就是“学会”,而“拥有”就是“知道”。在柏拉图的对话那里,我们似乎也不过一次次见证了苏格拉底式的教育的失败。苏格拉底不仅未能说服对他充满敌意的城邦,未能赢得智者的帮助, 甚至在那些崇敬他热爱他并力图捍卫他的事业的学生身上,我们也没有看到苏格拉底成功地实现了教学“传递”。
                二 符号的游戏:“教”的困境
                 奥古斯丁指出,最初,人的“灵魂”是从驻留在自身最内在的真理那里得到滋润的。在那时,上帝可以直接对它的理智说话,而无需求助外在的言词。但因为骄傲的罪,人的灵魂只能在地上劳作奔忙,而不再能从内在的泉源中得到水的浇灌。所以,人的灵魂若要生长,就需要真理的雨水,这雨水只能来自云。所谓云,根据奥古斯丁,就是出自人言的教诲。好的“教育”为热爱智慧的人提供的最重要的准备,是培养他们的爱,让他们能够“热爱” “热和光”。
                 三 从符号到事情本身:教育作为唤醒
                  教育的礼物,首先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爱,对自身无知的认识。   
                四 学的“光”
               学习不是意见“传授”或“灌输”中的“得到”,而是“自得”。自由教育的意义,在奥古斯丁的笔下,就在于将人从对真理的遗忘中唤醒,重新返回自身,面向真理。 因为哲学与其他“学问”不同,他从来不是可以言说的,而是来自围绕事情本身(求知的人)进行的许多交往,然后突然间,它就像火花溅起的光,闪现在灵魂中,靠它自己来教养自己.借此,让自己遭遇自己.让自己的心智呈现在自己面前。
              皮註:據我理解,一般的教育方式,以及言說與傳授,還是可以教給訊息的。但真正精微具有靈性的智慧,卻必須通過自己心靈的開悟,體悟到自我內在的神性之光。在西方,這“內在人”,內在的光就是上帝,在中國則是道.是天.是良知.但所指的意涵類似。
              儒學不是一般知識,儒學是對天地人的最深感悟,是對自我內在神性的追尋,再依此內在神性之導引,去視民如傷,去民胞物與。儒學需要對話,需要反思,需要做最深最艱難的追問。所有的經典文字,固然傳播著道德與禮儀觀念,而其“千古相傳之一心”,正是我人內在的靈與光,經典只是人走向自我靈性的方便舟車。誦讀經典不是為了背誦詞語符號,不是為了記憶古代禮儀,而是為了通過與聖賢對話,喚醒我們自心的靈與慧。有此靈慧,就真正取得釣魚的方法,可以取捨萬端,點染萬方,隨運逍遙,任緣自在了。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四書研習班
                第七講  觀人之道[6月14日星期日下午2—4點]
                〔討論內容3.26—2.10各篇〕參讀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篇
                本講主題類似於〔知人與自知〕,但偏重於如何觀察他人的問題。
                我人在社會上工作,總必須跟許多人打交道,特別是與人合作創立事業,或者當領導要培育人才,觀察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看準了人事業往往容易成功,看錯了人,事業恐怕就凶多吉少。我在觀察人的方面並無專長與研究,現在就以論語為基礎,一起來學習觀人的智慧。

                1.[2.10]  p.54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孔子說要觀察一個人,首先看他的有什麼樣的行為與舉動。接著再看他如此行為的原由。最後更進一步考察他安的什麼心,出於何種目的及動機。通過如此三層次考察,該人的人品如何,就無可藏匿了!
                程頤說:「在己者能知言窮理,則能以此察人如聖人也。」。我覺得這話聽起來道學氣很重,好打高空。其實人間事理根本無可窮盡,應該知止知足,適可而止。至於“如聖人”,也是過度的要求,遠非一般人可以想望。我們只要能學到基本觀察人的智慧與方法,何必處處想模仿聖人呢?
                2. [3.26]  p.65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孔子說:“在上位的人不寬厚,行禮的時候不恭敬嚴肅,臨喪之時不哀悽傷痛,這樣的人我還要看他做啥子吆?”
                居上位的人因為權勢在手,容易任性放肆,而且權力者的一個決定往往影響人民的生死禍福,所以凡事都應從寬處用心。為禮當敬,臨喪應哀,這都是人間基本義理,應沒有問題,問題是經過多年戰亂與革命鬥爭,禮崩樂壞太久了。而且在“禮教吃人”的長久意識偏執下,現代中國人根本不知禮為何物,生活中既少行禮,也缺乏禮貌教養,所以恭敬謙遜的修養很不足,很容易為小事吵個不休。臨喪不哀的問題在台灣比較突出,台灣經常舉行選擇,政治人物總是借喪事拉關係,喪家也希望有政治人物光臨,表示自己有辦法。政治人物之臨喪致祭,經常只是虛應故事,甚至根本不出現,只讓幕僚寫一幅字,送個花完事。一切都是政治利害的盤算,哪裡還有哀不哀的問題?
                此處朱註:“既無其本,則以何者而觀其所行之得失哉?”也特怪。人失去本就沒有可看性,就不足論,還有什麼“以何者而觀其所行之得失哉”的問題麼?
                3.[4.7] p.68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孔子說“人所犯的錯誤,都起因於對自己宗黨的偏私。觀察人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品格的高度。”。朱子註“黨.類也”非是。見[15.21]“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莊重自持,不好爭鬥。合群但不阿比宗黨“。宗黨是宗親鄉黨之謂,古同姓同族聚居,是為血緣之宗親。五百家為黨,所以,宗是血緣關係,黨為地緣關係,這兩者構成古人生命的最大關係,也是古人思考.感情與利益關係之所在。除非深有修養的德行君子,否則,一般人的價值判斷,必定離不開宗黨關係的偏私 。所以觀過知仁,觀察一個人其言行對宗黨的偏斜程度,就可以判斷他品德的高度。

                4.[5.9]  p.74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宰予,字子我,有稱宰我。誅是誅求責備之意。整句意思是: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責備他道:“朽壞的木頭不可雕刻,糞土之牆不可粉刷。對宰予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好責備的?”。孔子又說:“以前我對人,聽他怎麼說,就相信他怎麼做;現在我對人,聽他說什麼,還要觀察他做了什麼。是宰予讓我有了如此改變。”
                孔子是聖人,古代讀書人很少敢非聖,所以都只能順著解說,紛紛在“晝寢”的罪過上做文章,要依我看,此事很可疑。可能錯記,或者有什麼特殊背景沒有記下來。現代工業時代生活緊張,但午睡也很平常,即使逃課去睡,也構不成大罪惡。再說,也可能昨天特忙特累,今天補睡眠。即使是一般人看到宰予晝寢,也不至於大發脾氣,何況是聖人呢?所以漢代王充說:“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论衡•问孔篇》。現代人南懷瑾《論語別裁》解釋說此章“不是对宰我的批评,而是一种教诲。宰我同学身体不好,白天经常瞌睡,于是孔子教导他说,要爱护健康,朽木不可雕也,身体垮掉了,就不能有所作为了”。這大約是在開玩笑了吧!
                5.[15.27]  p.163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孔子說:“大家討厭的人,必定要考察一番,以確定是不是真不好。大家喜歡的人,也一定要考察一番,以確定是不是真的好。”。這章說明孔子有實證精神,不會接受傳言流言的糊弄。對是非善惡的評說,一定要有自己的考察與判斷。

                ◎補充材料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這是周文王與太公望的對話,文王要用人,特別要學習觀察人的方法〕
                1.富贵者观其礼施也,贫穷者观其有德守也,嬖宠者观其不骄奢也,隐约者观其不慑惧也。
                譯:富貴的人要觀察他對誰以及如何行禮與施予。貧窮的人要觀察他的道德操守。得到大王寵幸的人要觀察他是否驕恣奢侈。鄉野地位低微者,要觀察他見到王公是不是緊張恐懼。
                  2.其少观其恭敬好学而能弟也,其壮观其絜廉务行而胜其私也,其老观其意宪慎,强其所不足而不踰也。
                譯:年紀輕的人要觀察他,是否恭敬好學友愛兄弟。壯年人要觀察他是否廉潔積極進取,還應該注意他是否能克服其私心私利。年老的人要觀察他,是否謹慎,勉強自己的不足而不踰禮節規矩。
                3.父子之閒观其孝慈也,兄弟之閒观其和友也,君臣之閒观其忠惠也,乡党之閒观其信惮也。
                譯:父子之間要觀察他是否孝順慈祥。兄弟之間要觀察他是否和樂友善。君臣上下之間要觀察他是否仁厚有恩惠,是否忠誠。在鄉里之間要觀察他信任與敬畏的是哪些人。
                4.省其居处,观其义方;省其丧哀,观其贞良;省其出入,观其交友;省其交友,观其任廉。
                譯:省察他的家居生活,看他言行的義理與處事的方法。省察他在親人傷逝時候,看他的貞定與良善。省察他在外面生活,結交哪些朋友。從他交往朋友之類型中,觀察他在友人間的恩德與信譽。
                5.考之以观其信,挈之以观其知,示之难以观其勇,烦之以观其治,淹之以利以观其不贪,濫之以乐以观其不寧,喜之以物以观其不轻,怒之以观其重,醉之以观其不失也,纵之以观其常。
                譯:試驗他以看他守信的程度。”挈”原為提綱挈領的挈。引申為約束,給他出難題,以看他的智慧。告訴他危難的事,以看他的勇氣。老是煩亂他,以看他處理事情的能力。讓他面對許多利益,以看他是否貪婪。不斷給他聲色之樂,以看他是否荒廢工作。給他許多他最想要的東西,以看他是否輕佻失度。激怒他以看他是否能持重有守。灌他以酒看他是否能不失其守。放縱他的許多生理欲望[吃喝玩樂],以看他是否能守常度常態。
                6.远使之以观其不贰,迩之以观其不倦,探取其志以观其情,考其阴阳以观其诚,覆其微言以观其信,曲省其行以观其备成,此之谓‘观诚’也。
                譯:讓他去遠方辦事,以看他是否忠實。調到身邊工作,以看是否勤奮。探究他的心志,以看他的的欲望所在。考察他的內外動靜,以看他的真誠。考察他的細微話語,以看他的信用度。側面委曲觀察他的行為,以看他具備什麼樣的善惡觀念。這些就是觀察一個人真誠程度的方法。
                孔子2560年6月11日[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4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710
                  • 经验16125
                  • 文章694
                  • 注册2006-10-26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这一段在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有过推理,我觉得他的推理比较能服众。他的大意是说,宰予应该在事前对他白天睡懒觉这一件事情对孔子做对承诺,说要改正的。但后来没有改,所以孔子生气。

                  在对古文的理解方面,不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情况下,确实很难完全正确理解古文的意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在线情况
                  45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340
                    • 经验9911
                    • 文章1105
                    • 注册2008-01-18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宰予是孔子的學生,四科高弟之一。孔子說的言語、文學、德性、政治這四種才學分類,宰予等於是孔門那個“學府”裏的後起“語文系”的系主任呢!言語嘛,宰予的長處就是“利口”。“宰予晝寢”據古人的解釋是白天裏睡覺——大概睡午覺,或睡懶覺。被孔子看到了,就罵他:“朽木不可雕也”。這個爛木頭無法雕鑿。“糞土之牆不可杇也”,這個爛牆去粉刷也粉刷不好。“於予與何誅!”該死!該死!因此中國過去守老規矩的讀書人,不敢睡午覺,都是受這一段話的影響。我們知道,歷史上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也是有名的理學家,他就不敢睡午覺,盡管忙成那個樣子,還是不敢睡午覺,怕孔子會發牢騷“——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所以曾國藩改成睡晚覺。早上起得早,公事又多又忙實在受不了,沒有辦法,只有在吃晚飯以前,睡一下,然後夜裏精神又好。這個晝寢的教訓,在古人是這麼嚴重的事。

                        後來到了民國初年,洋學堂是學的西方文化,新的規矩一定要睡午覺,尤其那個時候,德日式的訓練風氣來了,早起有朝氣,補充的休息時間便靠午睡,否則不合乎衛生。那麼“宰予晝寢”的問題怎麼辦呢?有人便提出如康有為、梁啟超他們的意見,說這個不是“晝”寢,是“畫”寢的錯誤。因為宰予沒有事,常常在寢室裏頭“畫”壁畫。除非幼稚園的學生,可能偷偷地在牆上亂畫,宰予又不是小孩子,為什麼要在牆上亂塗。讀書不多真難,後來才知道受了康有為他們的騙。這個“畫寢”的問題,最先提出的是梁武帝,後來宋代也有個人照此講過,說宰予並不是白天睡覺被罵,而是他在寢室的牆上亂畫,所以孔子罵他。康有為他們的說法,並非創見。

                        然而,據我們的了解,古人對孔子這兩句話,似乎都曲解了。據我的研究,這兩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說:這根木頭的內部本來就已經腐壞了,你再去在他外面雕刻,即使雕得外表很好看,也是沒有用的;“糞土之牆”,經螞蟻、土狗等爬松了的泥巴牆,它的本身便是不牢固的,會倒的,這種裏面不牢的牆,外表粉刷得再漂亮也是沒有用的。等於房子爛了,你把他整理起來,像用現代的三夾板、甘蔗板、壁紙一敷,走進去看看很漂亮,但架子鬆散,這是不對的、靠不住的。

                        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就懂得他是說宰予的身體不好。只好讓他多休息一會兒,你們對他不要有太過的要求。這個道理,我是從學生中體會出來的。因為我有幾個學生,能力好、智慧高,他的才能見解,老實說我都佩服他。但要命的是,交給他一件事情,一個月都沒有消息。罵他嗎?不忍心。實際上他三天兩天就患感冒,一天到晚都必須與床為伍,沒有精神,只好躺下來睡覺。我才發現“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不是說他壞,而是他的底子太弱了。但是人很奇怪,身體弱的人頭腦都好,試看《孟子•盡心章》裏:“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恒存乎疢疾。”一個有病的人,因為經常在病苦中,身體沒有其他的活動,所以會多思想、會搞學問。體力好的人,運動得錦標的,要他寫兩篇,他很吃力。這兩件事,不可得兼;體能好,智慧又高,文武具全的人太少了。學問、德業好的人多半體弱多病,這是事實。所以孔子說:“於予與何誅?”對於宰予不必過分誅求了。“誅”者求也,在此不可當殺人的“殺”字用。“誅”也是要求“求”,這裏“於予”的“予”就是宰予。換句話說,你們對於宰予,何必要求太過呢?就讓他睡個覺吧!

                        接下來:

                        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孔子說,從前我聽了一個人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現在我年紀大了、人生經驗多了,聽了一個人說的話,還要觀察觀察他的行為。這個改變,是宰予給我的啟發。

                        古人根據這些話解釋說,孔子對宰予恨極了。事實不是這樣的。我們從生活和教學的經驗中體會,便可知孔子這樣的話,是說他從前看到一個人,有思想、有才具,便相信這個人將來一定有成就——“聽其言而信其行”。後來他發現並非如此,一個人即使有才具、有學問,但沒有良好的體能、沒有充沛的精力,也免談事業。一個人做事業,必須要有強健的體力,飽滿的精神。所以孔子說,我看了宰予,對人生看法有了改變,天下事實在並不簡單。有人有思想、有能力、有才具,他卻一輩子做不好事業,因為他的精力不足、精神不夠。所以曾國藩的相法便說:“功名看氣宇,事業看精神。”有道理!所以我認為這一節是這個意思,對與不對,還待大家再研究。不過我個人至少到今天為止,認為是這樣的。只是古人把孔子描寫得太古板、太迂腐了,其實孔子非常通人情。

                    令字辈。自90年从教以来倍感儒家经典之重要!03年志在圣城建立首家国学馆!教授读经典习礼仪,现与北京四海经典文化传播中心合作,在论语碑苑已推广读经至今,欢迎诸位莅临指教!
                    http://905492004.qzone.qq.com/
                    在线情况
                    4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04
                      • 经验680
                      • 文章119
                      • 注册2005-12-06
                      鴛湖四書研習班 第八講  言與行的關係
                       [6月21日星期日下午2—4點]
                      嘉興環城南路313號

                      人是一種身體的存在,也是一種心靈的存在。人要安頓他的生活,貫徹他的意志,導引外在環境的轉變,必須靠他的行動。而所謂“行動”應該就是身心靈的能量向外輸出,此行動還可以析分為言語.行動與靜默三種形態。言可以包括說話.寫文字與眼光的投送。行則主指手腳的動作。靜默指不言不動的狀態,但是其磁場.氣度與心靈之力用仍然在向外傳送能量,形成影響,莊子所謂“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庄子•在宥》蓋指此也!
                      現在我們就言與行的兩種形態,來討論孔子的觀點:
                      1.[2.13]  p.54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孔子認為君子的德行之一,必須是行動先於言說。意謂說話很容易,操之在己,行動有難處,必須有他人及一些環境條件配合。操之在己的言說,盡可以慢.可以在事情實現後再說,如果早早說出去,結果行動跟不上,想做的事沒能實現,就會出現問題:其一.表現自己的失信。其二表示自己的無能。所以應該先做再說,如果做不到,也就沒有德行上的後果。
                       2.[4.22]  p.71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此句意同於上句,古人不隨便發言,就怕自己做不到羞愧又受恥笑。躬為身體.指自己。君子要言如其行,行如其言,就是要言行一致。這當然指與自我踐履相關的言說,但我們不可反過來說凡做不到的都不能說。許多關於科學.社會.人心現在與未來的言說,自己不能做,說了也不一定正確,但卻可以言說,應該言說,因為討論就是腦力激盪,有可能促進科學與社會的成長。再者言說也是一種行動,既是力量的投放,也是意志的貫徹,做得到做不到是一回事,只要說出來,就已經開始推動形勢的變化。

                      3.[4.24] p.71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訥”是遲緩謹慎之意。孔子說君子應該言語遲緩謹慎,行動迅速踏實。意思也是少言多行,少說空話多幹實事。這種輕言說重實踐的傾向,與西方希臘精神就有很大不同。據百度邏各斯詞條所述:逻格斯(希腊语为logos),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說明.尺度的意义。逻各斯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规律性的哲学范畴。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表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西方各门科学如“生物学”﹑“地质学”中词尾的“学”字(-logy)﹐均起源于逻各斯这个词﹐“逻辑”一词也是由它引申出来的。希腊哲学认为宇宙万物混乱的外表下有一个理性的秩序、有个必然的规则和本质的观念却和逻格斯概念是潜在相通的。斯多亚學派的逻格斯包括两个部分,内在的逻格斯和外在的逻格斯。内在的逻格斯就是理性和本质,外在的逻格斯是传达这种理性和本质的语言。把希腊哲学的逻格斯概念和犹太——基督教的“道”联系起来的是亚历山大的斐洛。希伯来圣经塔纳赫中说,上帝有无上的智慧,以言辞创造世界。斐洛认为,上帝的智慧就是内在的逻格斯,上帝的言辞就是外在的逻格斯。在希腊传统的斯多亚学派看来,逻格斯分内在和外在,也就是有智慧和语言的区别,语言直接传达智慧和真理。但是中国哲学一开始就不相信语言的这种传递作用。中国哲学追求的是“舍筏登岸,见月忽指”的“忘言”境界,追求超越语言而直接进入意义的内核。
                      這就可以看出中西心靈根源的基本差異。中國認為“言”是比較輕而有害的中介,對世界的本色形成遮蔽與誤導,所以要少言.捨言.無言。西方卻認為言說既是智慧也是真理,言說甚至可以創造世界。所以耶教佈道,滔滔不絕,西方哲學書,一個言說概念可以寫出一本磚頭厚的書,以言說創造一門學問。西方的言說精神既成就了概念世界,又有了滔滔的神學世界,可見說.不斷的說.用概念掌握與探索世界,也自有其價值與意義。

                      4.[7.32]  p.96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孔子說“文化知識我大概跟其他人差不多,但成為一個躬行實踐的君子,我還沒有做到。”這是個謙詞,如果中國聖人只是如此,其他等而下之,就不用說了。西方就未必如此,從耶穌以下都很敢擔當,敢說敢做,奮勇拼搏,今天他們掌控了世界。
                           
                      5.[12.3]  p.129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斯言也訒,其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訒”,言語謹慎。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的言語很謹慎”。 司馬牛再問“人的言語很謹慎,就達到仁的境界嗎?”。孔子回答:“行動起來很不容易,說話能不謹慎嗎?”,大概司馬牛言語急躁,所以孔子以言語謹慎告戒他,這又看出,隨機點化,非系統思考的特質。如照西方系統模式,大概要從天道之仁,談到人道之仁,一大套了。
                      6.[13.3]  p.138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子路問“如果衛國國君請您去執政,先生首要的施政重點是什麼?”孔子說“先端正名號名分的正當性”。子路說“有這樣的事嗎?先生太迂腐了!名分如何去端正呢?”。孔子說“仲由啊!你真淺薄庸俗!君子對自己不了解的事,應該保留而不發表意見!大義名分不正,則言說施令都缺乏正當合法性。言說施令缺乏正當性,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則國家禮樂制度無法興革,禮樂制度無法興革,則刑罰不適中,該罰沒罰,不該罰卻罰了,是非與獎懲淆亂,老百姓就手足無措,無法安心生活。所以君子建立大義名分,必定有其義理依據,必定能建立正當性,有了正當性就一定能實施,所以君子的言說事關重大,不可茍且!”
                      以上就是孔子的正名思想,我們引申來說,一般人都知道要好工作,要追求財富,錢是好東西,權位是個好東西,但他們一般不知道,這些好東西都立於言說的名與義上。所謂“人生如戲”,這人間就像一場戲,你必須讓編劇給你一個名,在戲中安排一個角色,而這部戲有個故事脈絡,這就是其義。比如我們出生,就有了一個名。你的家庭情況給你的名加一個位,你身處的時代與社會就有一個“義”,一個故事脈絡。你沒有“名位”就不能上台演戲,而這“義”就是義理.路線鬥爭,在不同的路線義理下,其角色與其名位是不一樣的。在傳統社會地主與知識份子是很有身份與地位的,但在鬥爭年代,他們成了鎮壓對象。孔子的“正名”就是大義名分,你必須建立一整套正當性論說,就是儒學的義理脈絡,在此脈絡中,排定各種人物的名與位,每個名位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應有何種的衣裝珮飾與禮儀動作,這就是儒學的禮樂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東西。
                      這就是傳統的國家社會學說,一套禮教制度。
                      7.[14.4]        p.146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
                      危者直也。國家政治清明,君子應該言行正直,無所顧忌。政治不清明的時候,君子行為還應該正直,但說話就要謙遜謹慎以避禍。這是明哲保身之道,雖然不夠勇敢,但人生活在世界,畢竟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禍害。
                      8. [14.21]  p.150
                      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怍.慚愧。一個大言不慚的人,要兌現他的許諾,是很困難的。一個誇誇其談的人,斷然是不可信的,人之所以如此誇口,主要還是其虛榮心不知節制。

                      8.[14.29]  p.152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君子以言過其行為可恥,所以要說得少做得多。要謙虛篤行,剛毅木訥。這是儒家基本的信念
                      9.[15.7]  p.159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在社會場合我們經常會遇到許多人,孔子認為“有一些忠厚篤實的人,是值得認識與交往的,如果我們不主動與他談說,我們將丟失認識益友的機會;反過來說,有些人是不值得交往的,甚至也不應該與他說話,如果我們與他談話,我們就失言了。有智慧的人,觀察細緻,自我控制能力強,不會丟失值得交往的朋友,也不會與不該交談的人談話。

                      ◎結語
                      孔子從道德眼光看言行問題,總認為要慎言篤行,剛毅木訥,這當然是不錯的。但從西方知識論的面向看,言說自有其解析事理,建構理論,傳達思想,導引人間的能力。語言做為一種理論與交往工具,一種力量,問題已不是私己性的能做到多少,問題已經轉變成公共性的,自己能通過語言,領會多少人間的知識與奧秘,自己能學得多少語文的技巧,自己能通過語言創造出那些價值。因此在東西思想融會的今天,慎言當然還是非常重要的,另一方面也應該重視語文的力量,語文在社會義理與人心建設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有心人應該重新閱讀古文,古文中累積有龐大的語文智慧與技巧,習得語文駕馭力,通過語文介入人間,該也是現代人重要的一項技能配備。
                      孔子2560年6月18日[09]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孔氏宗亲网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7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1874
                        • 经验16605
                        • 文章1863
                        • 注册2008-09-22
                        四书研习班办的好  各地都该效法行动
                        孔宪纪
                        在线情况
                        48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950
                          • 经验25216
                          • 文章1443
                          • 注册2006-02-04
                          我的理解是大人:成年人\对人的称谓\长官\官阶.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625 seconds with 1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