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门户 阙里史话 查看内容

宋元孔氏恩例探源

98 0 2022-12-3 20:10 发布者: admin 原作者: 孔舒来自: 网易

宋元时期,统治者出于尊孔崇儒的需要,出台了一些优待孔子后裔的政策,家谱中记载了大量的人“以白身最长”、“以孔氏恩例”等被朝廷授予官职,从此进入仕途。一、宋代以前对孔子后裔的选拔自从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 ...
 宋元时期,统治者出于尊孔崇儒的需要,出台了一些优待孔子后裔的政策,家谱中记载了大量的人“以白身最长”、“以孔氏恩例”等被朝廷授予官职,从此进入仕途。

一、宋代以前对孔子后裔的选拔

自从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而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更是被历代统治者尊崇,孔子的后裔也因孔子的原因享受着历朝历代的恩泽。册封孔子后裔始于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封孔子的第八世孙孔腾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长孙便有世袭的爵位,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直至宋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为衍圣公,曾一度改为奉圣公,后又改回衍圣公,后世从此一直沿袭此封号。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称号,改封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大家的关注点都在宗子这一系,实际上随着历代不断推出尊孔崇儒的政策,非宗子的孔子后裔也跟着享受到了极大的优待,包括徭役优免,入仕为官等。

如《阙里志》记载“元帝永光间以十八代孙澍为鲁从事”,此为孔氏任乡官之始,后桓帝元嘉三年,诏选孔氏宗人,置孔子庙百户卒史一人,掌领礼器,出王家钱,给大酒,直他如故事。《魏书·高祖本纪》记载:“十九年夏四月庚申,行幸鲁城,亲祀孔子庙,辛酉诏拜孔氏四人为官”。《东家杂记》记载,唐朝时期多次诏“文宣王后予一子官”。

二、宋代对孔子后裔的恩例

宋代时期,一方面不断提高衍圣公的地位和待遇,另一方面也给予孔子后裔以优待政策。孔氏家族有大量的人凭借圣裔的身份进入仕途。

(一)以白身最长入仕

崇宁三年(1104年)十一月四日,宋徽宗下旨:“文宣王袭封人改封衍圣公,今后袭封除承奉郎。袭封衍圣公每遇元会大礼陪位,班在太常少卿之下。”十一月十四日,“至圣文宣王之后,特与亲属一名判司簿尉,令孔若虚具名闻奏。今后事故,以最长人承继”,于是衍圣公孔若虚保明,“四十六代孙孔宗哲系本家最长”,于是任命他为兴仁府乘氏县主簿,“诰曰:进士孔宗哲,朕钦崇先圣,广其世恩,爰俾若虚以名来上,锡汝一命,往其钦承”。由此便开始了孔氏家族以白身最长被授予职官,进入仕途的恩例。

崇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颁布《文宣王之后袭封条贯》,其中:“一、文宣王之后,世以长子承袭封衍圣公,未有官者,除判司簿尉;一、文宣王之后,常听一人注兖州仙源县官。”一方面明确了衍圣公承袭者,如是白身可“除判司簿尉”,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条优待孔子后裔的政策,即常有一名孔子后裔在仙源县(即曲阜县)任职。

孔宗哲去世后,衍圣公孔端友上言:“诏敕文宣王后与亲属一人判司簿尉,今孔若采当承继推恩。”于是在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二月二十一日,以孔若采为本家“白身最长”,下旨补迪功郎,充兴仁府济阴县主簿,“奉勅,孔若采尔先圣之后,恩礼宜优,具载彝章,肆颁命秩,祗膺茂渥,往谨官箴,可”。

绍兴二年(1132)闰四月,因徽州孔氏所申报、南渡孔氏尊长孔传奏疏所请,宋高宗下旨,依例以孔瓒为“白身最长之人”补迪功郎,“令吏部与差判司簿尉”。嗣后,孔瓒先在湖州为官,后又迁明州之慈溪。绍兴二十九年(1159)闰六月,孔瓒由朝奉郎、通判无为军迁知和州。后二年,死于任上。

绍兴三十二年(1162)三月,孔瓒去世,孔琯即以孔氏白身最长承恩,而被宋高宗诏授右迪功郎,从此步入仕途,任从仕郎、通城主簿。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当时的衍圣公孔搢上疏宋孝宗,以孔氏白身最长为孔琬请官。朝廷即授孔琬为迪功郎、临川县丞。敕曰:“圣德必百世祀。历观自昔圣贤之世,惟夫子之后,千余岁不绝,所谓贤于尧舜者耶。六经之道,帝王世守之。君臣父子,所以不胥为夷者,皆夫子之赐也。读其书、享其学,而不可不录其苗裔乎。今袭封言汝最长,有司其如故事官之,试以民事,以称朕尊崇先圣之意焉,可。”秩满,改监南岳庙、兼庙学教谕。

孔璑,字季采,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以白身最长授迪功郎,任职池州。所下的《录用孔璑敕牒》云:“敕文宣王四十九代孙孔璑,传曰:子文无后,何以劝善。而况先圣之后乎。故本朝自崇宁间,取族长一人官之,世世毋绝,所以褒崇先圣至矣。今汝于次当官,爰畀初秩,尚克好修,以毋忝于尔祖。可特授迪功郎。奉敕如右,牒到奉行。庆元二年七月十八日。”

孔璞,字希祖,一字行可。孔璞性嗜经史,至老手不释卷。他学识过人,尤其精于音韵切字之学。至如稗官、杂志、运气、太乙等书,凡有资于世用者,无不贯通,著作有《景丛子》十卷。衍圣公孔文远上疏宋宁宗,状其行、艺,宁宗阅后,对孔璞甚为称赞。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九月己卯,皇太后、皇帝御便殿,下诏以孔璞为迪功郎,授判司簿尉。皇帝之诏云:“我朝典既推其嫡以袭封,又官其族属,以广其维。”

(二)以赐出身入仕

宋太宗认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认为欲要使江山社稷稳定,天下安定太平,就必须尊孔礼儒,重视文治。他言行一致,于太平兴国二年(977),“赐乡贡进士孔世基同本科出身”,旨在“褒先圣之后”。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一月一日幸曲阜县,“赐四十四代孙延祜、延渥、延鲁、延龄并同学究出身”。

孔端朝,字子工。绍兴四年(1134)奉祀后,改名端木。李以申《孔右司端木传》谓其“未冠能属文,宾兴贤阕,藉藉有声”。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宋徽宗幸太学,访先圣后,孔端朝“以行艺俱优,特赐上舍出身”。后除太学正。建炎二年(1128)十月,与孔端友等南渡。建炎三年(1129)八月,以尚书吏部迪功郎孔端朝“蒙恩以孔氏特差徽州黟县令”,于绍兴元年(1131)四月赴官。绍兴二年(1132)十月,高宗召见时为右迪功郎(从九品)的孔端朝。高宗召见,自是有许多询问之词,褒奖之意,劝勉之说。十月二十七日,宋高宗即下了一道敕文升他为左承事郎,为正九品,文曰:“敕右迪功郎孔端朝:昔在汉祖以干戈之际,过鲁而祀孔子,崇儒之意,后世称焉。朕览史书而太息,顾瞻孔子之庙,越在境外,于兹累年矣。惟时裔孙,文学行义,名在冕笏。召而访对,克告我猷,俾更官秩,以示予意。呜呼,尔益勉之。可特授左承事郎。奉敕如右,牒到奉行。绍兴二年十月二十七日。”当年的十二月,以“录孔氏后”,又升孔端朝为秘书省正字,为著作佐郎,九品升到了从八品。绍兴三年(1133)六月为都官员外郎仍兼著作佐郎。

孔应选,字舜举。与弟应发自为师友,刻意问学。嘉定十二年,同请乡举。淳祐七年,用赐乡贡进士四十四代孔世基同本科出身旧典,特授登仕郎,初任迪功郎,临安府余杭县主簿。

孔应得,旧名文在,字德夫,号退学。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孔应得补入太学。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巡幸太学,以当年封赐孔端朝之例,赐孔应得同进士出身。孔应得出任吉州泰和主簿。在任期间,以廉介、嗜学为官民称道。宝祐、开庆间,先后担任绍兴、临安府学教授。景定年间,改任抚州、广德军通判。因公务简静,而撰写《家谱正误》。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孔应得迁知安吉州。咸淳十年(1274),改知台州,因政清讼平,而以“名太守”见称于世。宋恭帝德祐年间,孔应得累官至资政殿大学士、谏议大夫、签书枢密院事。后又一度任福建、江浙宣谕大使。

三、元代选任学官的背景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后,重儒士、用汉法,“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同时诏立国史翰林院以培养儒学人才;诏十路宣抚使举荐文学才识、可以从政及茂材异者,以招揽人才;诏立诸路学校提举官,选拔博学儒士;重用许衡、姚枢、窦默等理学大儒。至元三年,许衡向忽必烈上奏《时务五事》,把“学校”与“农桑”并立,建议“自上都、中都下及司县皆设学校,使皇子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从事于学,以明父子君臣之大伦,自洒扫应对至于平天下之要道,十年以后,上知所以御下,下知所以事上,上下和睦,又非今日比矣”。至元六年(1269年)11月,元世祖诏令设提举学校及教授官,在北方州郡普遍设教授,路、府、上中州官学,由“各处官司取问,众儒人推举”合适人选出任教授并颁定其品秩。至元九年(1272年),各地儒学相继建立,路学规定设置教授、学正、学录等学官各一人,府学以上、中州学设教授一人,下州学设学正一人,县学设教谕一人,担任各级儒学的教学和管理工作。至元十三年平宋后,学校制度进一步推广到江南。南方各地官学经过两宋的发展,无论办学规模还是普及程度都高于北方官学。二十三年(1286年)二月,元世祖诏令江南学校的旧有学田,归还学校用以培育人才。二十八年(1291年),又诏令江南诸路儒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 选老成之士教之,或自愿招师,或自受家学于父兄者,亦从其便。“二十八年三月,命各路各县学内设立小学,选请老成之士教之。或自愿招师,或自从其父兄者,听便。其他先儒讲学之地,与好事之家出私钱赡学者,并立为书院。书院设山长一员。凡师儒之命于朝廷者曰教授,路府上中州置之。命于礼部及行省及宣慰司者曰学正、山长、学录、教谕,路州县及书院置之。”

至大四年(1311年)元仁宗继位,他大胆革新,重用汉族文臣,整顿朝政,改变成武两宗的衰败之势。皇庆元年(1312年),仁宗将王约特命为集贤大学士并将他的“兴科举”建议“著为令甲”。皇庆二年(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年(1314年),全国举行乡试,一共录取三百人。延祐二年(1315年)在京城大都举行会试取中选者一百人,并举行殿试(廷试),最终录取护都答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为进士。此次科举仿唐宋旧制,尊崇朱熹之学,史称“延祐复科”。蒙元灭金、宋后,科举废弃。“延祐复科”距离宋亡36年,距离金亡更达81年,汉族士人至此方重获正常的晋身途径,原本激化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

元朝政府对各级学官的任用及考选做了具体规定。灭宋前,官学的管理体系尚未完备,聘任学官的制度也较简略。平宋后,江南地方学官也纳入元朝的管理范围。元政府先后颁布一系列学官任用“格例”,对学官的聘任做出日益详密的规定。

一、宋朝进士。南宋遗留下一批中进士第的儒士,元人称之为“前进士”。江南平定之初,“常以名取士,尽欲得故国之贤能而用之,尤重进士”。至元二十五年拟定的《江淮以南选取教官格例》规定,“前进士人员从本路学校公众推举士行修洁、堪充教授者,具解本人年甲、籍贯,于何年、某人榜下登科,曾无历仕”,后然保结申路,移牒按察司,复审之后上报中书省,由中书省铨注。前进士只要登科等情况属实,不须再经考试,即可出任教授。

二、白身儒人。对于进士以外的白身儒人,以“茂才异等”征为学官,则规定:如有“学问该博,年高德邵,为众所推,堪充教授者”,须依“公众保举”,然后经各道提学、按察司、文资正官“公坐出题,当面引试,所习经赋全篇考校,文理优长、中程式者缴连的本并按察司公文,用印封铨,令总管府保结,申覆合干上司”最后由中书省任命。与前进士不同,这些儒生须经由各道儒学提举司、按察司、文资正官共同考试,通过者方能入补儒学教授。

三,落第士子。元代科举分乡试、会试、廷试三级。延祐元年科举恢复之初,丞相帖木迭儿、阿散,平章李孟就建议,会试“下第举人,年七十以上者,与从七品流官致仕,六十以上者,与教投,元有出身者,子应得资品上稍优加之,无出身者,与山长、学正”。从延祐年间到泰定元年,会试下第者皆可任用为学官。

清代学者朱彝尊的《日下旧闻》称:“书院之设莫盛于元,设山长以主之,给廪饩以养之,几遍天下。”宋代原就有书院六百余所,并在元代大部分得以保存和复修,元代政府不仅直接创办或修复书院,还对私人或民办的书院逐步加强了控制。从而造成了元代书院逐步官学化。元代书院官学化的一项重大措施,是由各级官府为书院委派山长,选任主讲。山长一职业进入了学官的行列。数量庞大的书院同时需要山长等大量的学官,再加上出于稳定江南,拉拢儒士的需要,元朝政府大量选用学官,儒士也纷纷仕途通过学官来进入仕途。

四、元代孔子后裔选任学官

对于出身孔子后裔的白身儒人,元朝政府仍以“茂异”征为学官,又特别规定,“其出身比庶姓优一等”,以示尊崇。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成宗即位,即“诏中外崇奉孔子”,诏书称:“孔子之道,垂宪万世,有国家者,所当崇奉”。元贞元年召孔子后裔孔治入朝,袭封“衍圣公”,空缺了四十余年的“衍圣公”封号,“至是乃复”。武宗时,以“世尝知尊孔子矣,而皆未至也”为由,进一步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朝政府出于尊孔崇儒的需要,也和宋朝一样对孔子后裔采取优待政策。苏伯衡说:“昔有元致崇极于先圣,凡厥子孙,例得以布衣补州县学官。”宋濂也说:“故事,孔子之后得补文学掾。”(《故元吴江州儒学教授孔公墓志铭》)。孔子后裔因此可优先担任各地学官,林弼说“衍圣袭封上公,曲阜裔孙布衣,得授郡教,一考即入流品,江南诸裔,加历省注,升教于郡,恩数优异”(《送孔善夫序》)。《漆桥孔氏宗谱》中至正八年《元袭封衍圣府给付家庙张挂榜文》记载:“近年以来,但系孔氏子孙者,历儒教一任,俱于从八品流官内迁用,其间宗派无凭稽考,今后合从孔氏族长保勘明白,依例定夺,如不经保勘者,止于教官一任。”故孔子后裔选任学官的具体程序为:“元制,凡孔氏后,得从其族长推举,移衍圣公府送所隶,类选注学校官,出身视庶姓优一等”(《故元松江府儒学教授孔君墓志铭》)。家谱中所记载的“孔氏恩例”就是指此。从此,大量孔氏族人凭藉朝廷的“孔氏恩例”进入仕途。虽然学官并不是有实权的地方官,在政权体系中地位较低,但在江南儒士出仕非常困难的元朝,这仍然是对孔子后裔的莫大优待。

元至顺二年衍圣公孔思晦请设尼山书院山长各一员,初由元朝政府任命,后听衍圣公保举族人之贤者任之,至正十五年,孔思本由保举任尼山书院山长。

孔诏,字承叔。元初,以孔氏恩例授官,初为建德(今属浙江)路学正。

孔万宪,宋授迪功郎,元初以孔氏特授湖广儒学提举。

孔演,字德泉。以孔氏恩例任柯山书院山长。元大德末年,升任嘉兴路教授。在任期间,他建义学八斋,小学颐讲之堂靡不重建。转任临海、乐清二县主簿。再任安化县尹。

孔瀛,字世表。宋濂《孔君权厝志》记载,孔瀛乃孔传之后,他气概倜傥,姿貌过人。故事,因孔氏恩例,得补文学掾。年二十,有司以名上,署昌国州(今浙江舟山)学正,岳州路教授,湖北廉访使者辟为书吏;升浙江等处儒学副提举,阶将仕郎。

孔汭,字世川,以孔氏恩例任职,初任集庆路明道书院山长,辟湖北宪司书吏,将仕郎、绍兴路知事,江浙省掾、摄会稽县尹,除江西儒学副提举,福建道宪司经历,南台监察御史,江浙省都事、西台监察御史,南台都事。

孔灏,字世广。至顺二年(1331),由孔氏恩例得宁国路学正,转政和县苦竹寨巡检。丁内艰,服除,授海宁州教授。

孔滨,字世林。以孔氏恩例授饶州路学正。丁外艰,服除,补信州路学正。转邵武路太宁县株口镇巡检,兴化路仙游县主簿。

孔淮,字世扬。以孔氏恩例授福州路教授,调海宁州,辟江浙省掾,湖广理问厅知事,江南诸道御史台掾。至正十一年(1351),转徵仕郎、衢州路江山县县尹。

孔涓,字世积。以孔氏恩例授为建德路学正。后转任将仕郎、台州路照磨,再转从政郎、延平路知事。

孔潍,字世东。以孔氏恩例授徽州路婺源州学正,转温州路平阳县南监巡检。历将仕郎、汉阳路汉川县主簿,徵仕郎、广州路新会县尹。

孔洧,字世诚。以孔氏恩例授徽州路学正、茅山书院山长,常州路教授,转将仕郎安吉路照磨。

孔思枢,字要道,孔淮之子。以孔氏恩例授恩州教授,辟浙西道宪司书吏。

孔思棣,字庭韚。以孔氏恩例,授紫阳书院山长,后任横山矶巡检。

孔克良,字善夫。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因孔氏恩例授漳州路儒学学正,又任延平路顺昌县仁寿寨巡检,再任江西宪司书吏。后授将仕郎、顺昌县主簿。

孔克勳,字成夫,元至正年间以恩例授建德路教授,洪武三年举为太常侍礼郎,出知清河县令,越三年吏部考绩称最,钦命复任升陇州知州,阶奉训大夫。

五、元代孔氏学官的成绩

孔氏学官对儒学教育的发展普遍有者特殊的责任感,孔文定认为:“教授官虽卑职,则儒师职也,诚能得英才而教育之,以称明时兴文右儒之意,其功异于他官奚翅百倍。”他在宋末为国学弟子员,未及授官,入元之后直授南康路儒学教授,官满之后调任温州路儒学教授。元朝大儒吴澄送孔文定归拜曲阜孔庙时,对其兴起温州儒学之风抱有很深的期待,他说:“君家于温而淑温之士,誾誾然,彬彬然,浸用丕变,温其不为小洙泗矣。”正是因为这种责任感,在做官期间,他们一般都能尽其能力推动当地儒学教育的发展。

孔森,字英夫,至正初年,族长孔元佑举孔氏子孙之在江南者,以孔森为首选,衍圣公府移江浙行省注充庆元路翁洲书院山长,书院在舟山海岛中,久已破落,孔森请于郡守加以修葺一新,并由路府供给学官诸生禄米俸钱,“翁洲在海上,去城府远,有司不暇顾,殿宇颓圮,米廪弗给,释奠不备。君走谒于郡守,以修葺废坠为请,郡守是之,书院遂得一新。为山长三年,禄米仰于郡庠,俸钱给于府库,无所自遂。韭盐之况,处之裕如,人曰:孔氏之为学校官者,盖如此。”

孔文栩,字周卿,刻意为学,长成游学杭州,遍游遗民大儒方回、仇远、龚开、戴表元、胡长孺等门下,后以圣裔授义乌县学教谕,“以师道自任,士论翕然归之”,秩满迁去,后改池州路学正,因忤逆郡守而辞官去,后衍圣公孔思晦荐举为吴江州教授,“公所至,必兴学校,以教化为先,诸生具有成绩”。后以疾卒于任。

此外,孔涛在做溧阳州儒学教授期间。“新其庙学,而士多苦于徭役,为白诸台府,悉蠲之。”孔叔原教授南胜县,民风为之一变,“教漳之南胜,岩邑也,民犷而俗悍,君掖以礼义,民俗克变”。孔公俊为同安县尹,也是“建大同书院于学宫东,以祠紫阳。”他后来做邵武县县尹时,又“大修学宫以作士。”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孔氏学官对元代儒学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东家杂记》

《元史》

《孔夫子的嫡长孙们》

《宋代衍圣公制度试述》

《元代地方学官》

《元代地方学官的选任与考迁制度》

《元代书院的官学化》

《元代江南孔子后裔考述》

《蒙元统治下故宋世家大族的挫折与延续——以温州平阳孔氏家族为例》


路过

雷人

握手
1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Copyright © 2024 孔氏宗亲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儒家礼仪研究会 电话:18061666725 电子邮件:info@kong.org.cn苏ICP备18017829号
关灯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