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宗亲网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22
    • 经验3854
    • 文章253
    • 注册2007-04-09
    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新解
    “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其实颇有可议。

    “子不语怪力乱神”七字,应该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亦即“孔子不说话了,惟恐用力分散影响集中精神。”

    大家认为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18
      • 经验2409
      • 文章116
      • 注册2007-12-27
      这句话在原文里有些突兀,前后文有些不顺,可能流传的时候编排有误。但是解释成“孔子不说话了,惟恐用力分散影响集中精神。”感觉非常别扭,不文不白,不符合论语的语言风格。
      如果要“新解”这一句,必须从训诂的角度把怪力乱神这几个字解释清楚,并且仔细比对论语其他部分的用词方法,以及与论语同时期的先秦文学的语言习惯,这得让专业人士来干了。
      令字辈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声望+6
        • 财富3
        • 积分1439
        • 经验46221
        • 文章1278
        • 注册2005-09-10
        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另,论语是众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各自的见闻而会集成册的.每一段都自成体统,前后不相干者居多,不存在"突兀"一说.比如紧接着后面就有类似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里类似这种格式的还有不少.
        字民工,号外来人员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总版主
        • 级别
          • 职务总执事
          • 财富1
          • 积分7367
          • 经验103783
          • 文章6291
          • 注册2003-09-18
          现在总是有各种“高人”,跳将出来做“惊人”壮向世人宣示论语应该如何如何解,几千年人们都解释错了。这种人不计其数,他们应该多多花点时间看看古人的经典注疏,而不是自己拍拍脑门就来“惊人”发现。
          谱名:孔祥东| 衢州派五支 子宣公后 | 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ngdong75    
          [url=http://weibo.com/u/1265953175?s=6uyXnP][img]http://service.t.sina.com.cn/widget/qmd/1265953175/00cb6534/1.png[/img][/url]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22
            • 经验3854
            • 文章253
            • 注册2007-04-09
            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新解
            [TABLE][TR][COLOR=#05006c]“子不语怪力乱神”新解[/COLOR][/TR][TR][TD][HR][/TD][/TR][TR][TD]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5日06:00 [COLOR=#a20010]光明网[/COLOR][/TD][/TR][TR][TD][/TD][/TR][TR][TD]  

            “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历来都断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译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这似乎已成定论。其实颇有可议。   传统的解释与上下文不能连贯。以笔者愚见,《论语》一书,并非杂乱无章。《述而》一章,重在记述孔子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从“叶公问孔子”至“其不善者而改之”,原文应是一段: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应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出来。孔子知道后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是用功学习时便忘记吃饭,以至于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夫子又说:“其实,我并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说到这里,夫子停止不说了,好像是生怕分心用力影响了凝神思考。过了一会儿,夫子才说:“如果一行人中只有三个人,那么,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长处加以学习,我看到他的缺点也是我也有的,就加以改正。”   

            如此解释,文通字顺,语意连贯,符合孔子之为人。而不应该讲这段文字分成各自独立并无关联的四段话。   

            《论语》中,多有记载说话人动作表情语句的例证,“子不语”就是其中之一。《论语》诚然是语录体。但是重在记言的同时,也以极为简洁的词语记述说话人的动作表情。这在《论语》中并非罕见。《八佾》记弟子向孔子“问褅之说”(亦即请教褅祭知识)时,“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指其掌”,就是记述孔子说话的动作神态。因此,当孔子与子路谈论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时,沉思不语,以“子不语”概括,并非特例。  

             “怪力乱神”之“怪”,此为动词,而非名词,意谓责怪、疑惑、惟恐。《淮南子.说林训》:“知者不怪”。《注》曰:“怪,惑也。”而“怪力乱神”之“力”,指力气、力量、功夫,是名词,却不是“勇力”。这在《论语》中,亦非罕见。《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怪力乱神”中之“乱”,动词,指扰乱、搅乱、迷惑,如《荀子.解蔽》:“酒乱其神也。”“怪力乱神”中的“神”,是指“神志”“精神”,不是鬼神。《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淮南子.原道训》:“耳目非去之也,然而不能应者何也?神失其守也。”都是把“神”解释为“精神”而非“鬼神”的。  

             要之,笔者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七字,应该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亦即“孔子不说话了,惟恐用力分散影响集中精神。”([B]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B]) [/TD][/TR][TR][TD][/TD][/TR]

            [ 此贴最后由南阳孔祥顺在2008-1-23 12:53:54编辑过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执事
              • 声望+6
              • 财富3
              • 积分1439
              • 经验46221
              • 文章1278
              • 注册2005-09-10
              解析论语,很多人有个误区.有些人爱拿现代法义去理解,有些人爱拿现代文学去理解,更有甚者拿西学去解释.古文的出现是以先秦的口语制度化为基础的,而论语又是语录体,因此论语的文字比较浅显易懂.由于大多数人对先秦语法一知半解,所以某更支持"以论语解析论语". 祥顺爷从他山搬来的石头不尽合论语意,比如"神".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孟子:圣而不可知之谓神.阳魂为神,阴魄为鬼;气之伸者为神,屈者为鬼.论语:敬鬼神而远之等等.这里不管把"神"解释成理学的"气"(或祥顺爷讲的"精神")还是"鬼怪",都符合孔子"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规矩.祖宗不谈玄,先儒不说玄,这是定式,是历史认定的. 另外,也未见论语里有类似用法的句子.也不符合先秦文言的规矩-----请参看杨先生的"文言语法"和"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二书,有专论.
              字民工,号外来人员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22
                • 经验3854
                • 文章253
                • 注册2007-04-09
                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新解
                几位宗亲真的是满腹经纶,学识渊博,见解精辟呀,可谓是严谨的学者!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易经》,有人凭直觉说它只是一本古代的卜筮书,也有人考证为历史书,还有人从其内在上研究为哲学书,而在2000多年大多数时间里,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者们只是停留在把它作为卜筮书,然后设法去解释它的程度上,连现代的郭沫若也不例外。其深奥的内涵更显其魅力。

                而同样博大精深的《论语》呢?有于丹个人的心得,也有别的学者,文人,教授独到的见解,这未必是坏事。从侧面也反映了国人前所未有的《论语》热,也显现出儒学思想的魅力。他们的言论对也好错也好,自有人们通过深入研读《论语》去用心揣摩。我想随着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人们对《论语》与日俱增的青睐和关注,各种各样的新见解,新思潮会越来越多。

                至少,通过这些言论,这样的方式,对〈论语〉中的名言名句,我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Powered by LeadBBS 9.2 licence.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th 5 queries.